2020年12月31日,軌道交通房山線北延、16號線中段、有軌電車T1線開通試運營。至此,北京市軌道交通路網總裡程達約727公裡。
年終歲末的這個好消息,是2020年北京交通領域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縮影,也為全年軌道交通建設落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20年,北京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推動構建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市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發展新格局。同時,提供新技術應用場景,以「智慧軌道」為核心,提升軌道交通運營安全和服務水平,促進本市軌道交通產業發展。
「四網融合」強化以軌道交通為主體的城市公共運輸體系
幹線、城際鐵路
加快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
全面落實京津冀核心區鐵路樞紐總圖規劃和京津冀地區城際鐵路網規劃。京雄城際全線建成通車,北京與雄安新區之間新增交通骨幹線路;京張高鐵延慶支線開通運營,2022年冬奧會交通配套設施進一步完善;京瀋高鐵建成,計劃近期全線通車,北京與東北方向各城市間時空距離大幅縮短。
豐臺火車站改建工程、京唐城際鐵路、城際鐵路聯絡線一期正在加快建設,計劃2021年至2022年陸續建成投用,城際鐵路聯絡線二期正在積極謀劃,加快開展前期工作。
▲豐臺火車站改建工程效果圖
市郊鐵路
強化中心城與城市副中心、新城聯繫
僅2020年,北京就新增了4條(段)市郊鐵路↓↓↓
2020年6月30日,城市副中心線西延開通運營,房山區增加1條聯繫中心城與副中心的快速通道。
同日,通密線運營,串聯城市副中心與順義、懷柔、密雲等本市東北部各新城和懷柔科學城、雁棲湖國際會都等重點功能區。
2020年9月30日,懷柔-密雲線引入北京北站。
2020年底,東北環線建成,預計將於近期開通運營。屆時,全市市郊鐵路運營線路將達到5條,設車站26座,運營總裡程將達428.3公裡,市郊鐵路骨架初步搭建。
市郊鐵路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頂層設計及指引。2020年,為滿足30-70公裡交通圈層快速出行需要,強化中心城與新城、環京地區聯繫,推動市郊鐵路高質量發展,制定了我市《關於促進市域(郊)鐵路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配合國家有關部門出臺了《關於推動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加快發展的意見》《市域(郊)鐵路設計規範》等文件。
在解決了「有無問題」的基礎上,下一步,市郊鐵路發展將進入線路建設與運營質量提升並重的全新階段。
持續提升已運營線路服務水平,優化開行時點、增加開行對數,提供高質量運營服務。
有序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研究推進城市副中心線、東北環線、S2線等線路整體提升改造工作,推動線路向通勤化、公交化功能轉變。
加強路地雙方合作。會同鐵路部門研究鐵路資產多樣化盤活利用,提升市郊鐵路與城市發展的融合水平。
城市軌道交通
織補、加密、優化
2020年,北京市同步推動新線建設與既有線改造,按照「織補、加密、優化」原則,進一步完善城市軌道交通網。
隨著年末三條線路開通,2020年底,全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裡程達到約727公裡。
▲軌道交通16號線中段
2021年,北京將繼續加快建設大興機場線北延、CBD線等15條(段)在建線路,計劃建成11號線西段(冬奧支線)、首都機場線西延等,打通14號線、8號線、S1線等線路剩餘段,進一步增加軌道交通服務裡程。
在建設新線的同時,加快推動既有線改造工作。1號線與八通線貫通運營工程開工建設,預計2022年完工,屆時可解決兩線之間必須換乘一次的長期「痛點」;地鐵6號線、15號線、亦莊線車輛增購工程批覆實施,突出大、小交路混跑,實現客流與運力匹配;地鐵7號線和9號線道床整治改造工程啟動實施,地鐵9號線在北京西站限速運行情況將得到有效改善;地鐵宣武門站增建換乘通道工程建成,4號線與2號線在宣武門站換乘能力大幅提升;地鐵5號線信號系統車載設備改造工程完工,提高地鐵運營的穩定性。
2021年,還將推動實施地鐵1號線福壽嶺站啟用改造工程等,加快提升軌道交通運營安全水平與服務效能。
「站城融合」 推動軌道交通站點與周邊一體化規劃建設
推進副中心站樞紐建設
打造「站城一體」示範項目
副中心站樞紐作為城市副中心的標誌性工程,已於2019年11月開工建設。作為未來北京服務全國的客運樞紐之一,這裡集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公交等多種城市公共運輸功能於一體。
項目將率先實踐「站城融合」理念,一體化設計、一體化建設。具體來說,就是統一規劃設計主體,地上經營性開發的配套地下工程納入項目同步立項、同步建設,地上經營性開發收益反哺項目建設,保障一體化實施效果。
具體來說,項目一體化實施範圍約59公頃,地下工程總建築規模達到約128萬平方米,其在規劃、建設、資金平衡等方面均有較多創新,為後續站城一體化綜合開發提供較多有益經驗借鑑。
2020年,相關部門將加快推動副中心站樞紐建設,統籌項目與區域規劃建設,實現交通功能與商務辦公、綜合服務功能高效耦合,打造「站城一體」示範項目。
集中打造71個軌道微中心
構建區域交通中心、活力中心
建軌道就是建城市。「站城融合」的理念也正在百姓身邊的不少站點得到了體現。
此前,通過北安河、五路等車輛基地上蓋開發方面的有益探索,北京市在各軌道交通線路設計階段突出一體化考慮,更加注重同步梳理沿線區域規劃和土地資源,加強站點與周邊用地一體化設計、一體化建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020年12月底,《北京市軌道交通微中心名錄(第一批)》正式發布,明確首批將重點打造71個軌道微中心,涉及14個區,28條線路。
結合軌道交通站點布局和區域發展主要廊道,集聚建設指標和城市功能,集中打造軌道微中心, 意味著本市軌道交通「站城融合」發展進入了新階段,也將進一步引導城市空間結構調整,拉開城市發展框架,沿軌道交通線路構建區域交通中心、活力中心,助力實現「軌道上的職住平衡」。
「智慧軌道」以新技術應用推動軌道交通全流程智慧化
首都機場線率先應用5G新技術
打造智慧軌道示範項目
2020年,首都機場線試點符合5G標準的超高速無線通信技術,實現列車自動控制系統、車載視頻監控系統等業務的綜合承載,具有高可靠性、高移動性、低延時等技術特點。
結合新建線路與既有線改造
分級分類打造智慧軌道
2020年,《北京智慧軌道交通發展行動策劃方案》獲批實施,在推動線路建設之中,相關部門結合線路特點和實際需求,逐線分析,分級分類實現智慧軌道功能。
如軌道交通11號線西段(冬奧支線),作為新建線路示範線,將較為全面地實現各項智慧功能。軌道交通13號線擴能提升工程,作為改造線路示範線,將重點突出智慧乘客服務、智慧車輛和設備運行功能。
2020年12月,北京市協同創新軌道研究院揭牌成立,也將進一步為智慧軌道提供技術支撐和成果轉化平臺,促進北京市軌道交通產業快速發展。
縱觀北京市2020年軌道交通建設,離不開融合、智慧兩個關鍵詞。
無論是融合還是智慧,其背後,都是北京市創新推進軌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更好服務百姓,更好支撐首都高質量發展的探索和實踐。
站在新起點上,北京市將更有力度、更有溫度地推動軌道交通建設,進一步提升線網綜合承載能力,更好保障運營能力和服務水平,為首都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