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志剛 | 立方發酵談作者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交通擁堵作為「大城市病」之一,受到政府及社會民眾的普遍關注。從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至縣級城市,都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城市交通擁堵問題。而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牽涉到多方面原因,既包括交通規劃、交通工程等交通自身方面原因,也包括城市空間規劃、城市經濟學、城市社會學等相關方面原因。
因此,本文從緩解交通擁堵最基本的機理出發,梳理歸納緩解交通擁堵相關對策;而各個城市應結合自身具體實際情況,綜合運用相關對策緩解城市交通擁堵。
一、增加交通供給+交通需求管理是緩解交通擁堵的基本對策
根據城市經濟學理論,如果將城市交通作為一種產品,「交通產品」供需平衡是解決交通擁堵的基本出路;但這種供需平衡是單個城市整體上的平衡、是整個「面」的平衡,而交通擁堵是某種交通工具在某個時段、某個路段的擁堵、是「點」和「線」的擁堵。所以,緩解交通擁堵需要在供需平衡的基礎上,進行時間和空間調節,達到「供需平衡+時空平衡」。因此,緩解交通擁堵對策可分為增加交通供給、降低交通需求、交通時空調節;而降低交通需求與交通時空調節統稱為交通需求管理。
同時,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技術的限制及成本因素的考慮下,現階段無法做到、也不需要做到完全的平衡,只需相對的平衡和適度擁堵下的平衡。
二、增加交通供給對策
增加交通供給對策主要包括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提高通行效率兩大方面,而每一方面又包含多個具體措施。
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該對策是交通擁堵出現後最先、總容易被採用的緩解對策,也是在城市發展處於「增量階段」時,使用較多的對策。該對策包括新建城市道路、立交、隧道,修建城市軌道交通,從地上、地面、地下加密交通通道,從「數量」上增加交通供給。
提高通行效率:該措施是在既有交通設施「數量」的基礎上,提高單位時間單位面積交通基礎設施運輸能力、即從「效率」上提高整體的交通設施通行能力,該措施是在城市發展進入「存量階段」後,增加交通供給的主要措施。主要包括優先發展公共運輸,通過設置公交專用道、公交專用信號等一系列措施保障公共運輸在空間和時間上的優先權,進而利用公共運輸集約化特性,提高運輸能力;以及最近發展快速的智慧交通,通過在交通領域中充分運用物聯網、雲計算、網際網路、人工智慧、自動控制、移動網際網路等技術,在充分保障交通安全、發揮交通基礎設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統運行效率和管理水平,也是從效率方面提高交通供給;也包含優化交通信號配時、交叉口渠化、潮汐車道等一系列的交通優化管理措施,最終實現在既有的交通基礎設施「數量」下,通過提高「效率」,實現交通供給的增加。
但是,根據當斯定律、布雷斯悖論,在提高交通供給之後,如果沒有相應控制,反而會誘發新的交通量,而交通需求總是傾向於超過交通供給。因此在增加供給的基礎上,需要進行交通需求管理。
三、交通需求管理對策
交通需求管理,是從交通源頭出發,根據出行過程所表現的時空消耗特性,綜合運用城市規劃學、經濟槓桿及政策法規對交通需求總量、出行方式及時空分布進行科學的管控,從而使交通供需在不同的階段和層次上達到相對平衡。
基於城市規劃的交通需求管理:城市交通是基於城市用地的交通需求,城市發展理念及用地布局對城市交通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多中心城市發展理念將城市劃分為多個城市中心,各個城市中心規劃建設對應的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商業設施,以滿足自身區域居民日常生活需求,避免跨中心的長距離出行,相應的減少交通出行距離;以公共運輸為導向的城市開發模式(TOD)及城市綜合體的用地開發模式,通過用地多建築業態開發及圍繞公共運輸站點聚集性開發,將城市多中心的服務半徑進一步壓縮,將部分交通需求控制在步行範圍之內;職住平衡理念,在城市規劃階段,儘量在某一給定的地域範圍內,居民中勞動者的數量和就業崗位的數量大致相等,儘量讓大部分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勤交通可採用步行、自行車或者其他非機動車方式。概況來講,基於城市規劃的交通需求管理就是統籌城市發展戰略及用地布局與城市交通的相互關係,在城市規劃階段優化城市交通需求。
基於經濟槓桿的交通需求管理:基於城市經濟學邊際效益理論角度,因「交通產品」的非排他性,在交通產品使用者達到設計容量N後,第N+1使用者付出的個人成本遠低於其所造成的全部成本,從而造成交通擁堵。因此,可通過經濟槓桿,增加交通使用費用來調節交通需求,比如提高擁堵區域停車費用、增收擁堵路段/區域道路通行費、尖峰時段取消特殊人群免費政策或尖峰時段增加使用費用政策等。
此外,還有限號通行、調整上下班時間錯峰出行等交通需求管理對策;同時,網絡雲購物、居家網絡雲辦公等線上生活方式,也在實際中減少了交通需求。
結語
隨著都市圈作為城市發展新形態,都市圈內通勤交通打破了原有城市交通同城性質,城市交通越來越複雜。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任重而道遠,交通擁堵治理需要在政府制定合理交通政策指引下,在社會組織、交通運輸服務企業及交通個體參與者積極配合下,各方相互協調、共同打造動態下的交通平衡。
責編:黃鑫 | 審核:李震 | 總監:萬軍偉
【來源:大河財立方】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