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沛
據外媒報導,美國宇航局(NASA)本周已將多任務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生器安裝到位,NASA希望這套裝置能夠為火星車的動力系統提供14 年的續航時間,而「毅力號」的預訂任務期限只有不到2年時間。
按照計劃,「毅力號」火星車將於7月30日從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
「毅力號」火星車搭載了一架「機智」號直升機,它將是火星上人類第一架直升機。
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在海南島東北海岸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將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升空,飛行2000多秒後,成功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邁出了我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新華社記者 才揚 攝
在「毅力號」之前,阿聯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已於7月20日先行一步;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則於7月23日升空,成功進入飛往火星的軌道,開始7個月的星際航程。
「希望」「天問」和「毅力」是今年火星探索「窗口期」幾乎並行的三次發射任務,如果旅途順利,三枚探測器都將於2021年2月抵達目標位置。
如此大密度的探訪,將使火星與地球的距離,不再那麼遙遠。
三枚探測器,各負不同的使命與任務。
阿聯的「希望」號希望能走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路,他們把探測目標選定為火星氣候及天氣的研究,主要手段是探索成像儀、紅外光譜儀以及紫外光譜儀。
中國的「天問一號」 目標是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並開展火星表面地理探測,收集數據。主要任務是地質勘測,希望能探清火星磁場的演變歷史。
「毅力號」除了要尋找火星過去的微生物跡象,找到古代火星上是否曾存在宜居環境,還要為未來的返回任務收集巖石和土壤樣本。
每隔26個月,就會出現一個從地球飛往火星的最佳時間段,這就是「窗口期」。如果錯過今年七八月這次「窗口期」,下次火星探測就只能等到2022年了。
原定於今年7月發射的歐洲空間局與俄羅斯航天局合作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就因疫情及其他技術因素影響,已經確定錯過了今年的「窗口期」。
而美國的「毅力」號此前也已經兩次修改起飛時間,如果未來半個月內因意外仍不能發射,同樣也就只好等兩年後了。
國際火星探測活動始於上世紀60年代。上世紀90年代以來,火星探測迎來又一高潮,相關科研任務進行得如火如荼,包括美、俄、日、歐、印等國在內的「探火」大軍日益壯大。
到今年6月底,全球共實施了44次「探火」活動,美國21次,俄羅斯(含蘇聯)19次,日本1次,歐洲2次,印度1次。完全成功或部分成功了23次,成功率約53%。完全成功的19次,成功率約43%。
在成功與失敗交錯的火星探測中,人類對火星的認識,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突破。
1962年11月,蘇聯「火星1號」探測器首次成功接近火星,揭開了人類探測火星的序幕;
1969年7月,美國「水手4號」發回了22張火星近距離照片,它是第一個成功飛越火星的飛行器;
1971年12月,蘇聯「火星3號」探測器首次成功實現火星表面軟著陸;
1996年11月,美國發射的「火星全球勘測者」探測器成功抵達後,傳回的數據顯示火星兩極存在大量的冰,預示著生命存在的可能性……
每一次火星探測之旅,都是人類對揭開宇宙未知發起的挑戰。
人類邁向太空的腳步,一天比一天堅定,火星也將不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