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文明被諾貝爾醫學獎證實

2020-06-30 華夏人文


千年文明被諾貝爾醫學獎證實


科學是對已知世界進行的總結、歸納和認證。科學不是認識世界的唯一渠道,還有許多既成事實、未知世界,用現有的科學手段無法解釋。2016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發給了日本科學家大隅良典,獎勵他在闡明細胞自噬的分子機制和生理功能上的開拓性研究。細胞自噬理論由來已久,大隅良典的精巧實驗,讓人們意識、懂得了它的重要性。

千年文明被諾貝爾醫學獎證實

細胞裡大部分具有功能的物質,都存在細胞質裡,這裡發生的反應很多,也在不停產生垃圾和廢物。自噬作用就是細胞在缺乏營養和能量時,通過降解毒性蛋白等體內多餘的垃圾物質,來提供營養和能量,相應的阻止細胞損傷,減緩凋亡進程。一言以蔽之,就是細胞飢餓的時候,能把自己體內無用或有害物質自行吃掉,來提供自己生存需要的能量。人類的衰老與疾病,跟細胞自噬作用息息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包括自噬作用在內的細胞系統,尤其是負責清除異常蛋白及細胞器的系統,效率降低,逐步喪失功能, 致使有害物質在體內大量累積,最終引發衰老與疾病。細胞自噬是體內清理衰老蛋白,保持細胞年輕活力的重要方法。自噬理論的關鍵就是「細胞飢餓」! 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辟穀」養生,正是自噬理論的主要途徑,某種意義上講,這次等於「辟穀」獲得了人類生命科學的諾貝爾醫學獎!


千年文明被諾貝爾醫學獎證實

辟穀作為一種延年益壽的中華傳統養生方式,歷史悠久。現存最早的辟穀資料是長沙馬王堆出土文物《卻穀食氣》,它與《陰陽十一脈灸經》和《導引圖》寫在同一幅簾書上。我國的老子、莊子、孔子、孟子也分別提出了恬淡無欲,回到嬰兒狀態;節飲食,養正氣,輕富貴;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養心莫善於寡慾的主張。不僅如此,他們還經常使自己進入辟穀狀態。


千年文明被諾貝爾醫學獎證實

辟穀不是生生讓人餓著,而是有一定程序,需要一定的方法。(一臻)辟穀,結合古今中外文化精髓,獨創一套最安全最有效的適合現代人調養身體的辟穀方式。流程簡化,有專業辟穀師帶領,十幾分鐘將胃口閉合,只喝水,不吃任何東西,正常工作生活,7天,14天,21天......啟動人體自愈力,提高免疫力。(一臻)辟穀期間,不受外力幹擾,五臟自主通調,陰陽自然平衡。日常生活中積存在體內的垃圾毒素變廢為寶,成為辟穀期間的能量來源之一,被很好的消化、利用,四高,腫瘤及200多種疾病都可以得到調理,有效率95%以上。(一臻)辟穀後,氣血通暢,容顏美麗,即可讓肥胖者瘦身又可使消瘦者增重,塑體塑形,實為一舉多得的自然養生良法。

千年文明被諾貝爾醫學獎證實

許多宗教為「明心見性」「體悟真理」而進行辟穀。例如釋迦牟尼、耶酥和穆默德都有辟穀數天,以悟道的記載。(一臻)辟穀不受語言,宗教、學識、年齡的限制,每個人都可以輕鬆自在的進入辟穀狀態。千年前的中華文明被現代科學驗證,是在呼喚更多的人回歸自然。(一臻)辟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更多的益處無以言表。《抱樸子內篇·雜應》中有如是記載:餘數見斷谷人三年二年者多,皆身輕色好。誠然,每年進行幾次(一臻)辟穀,可有效保障我們清淨身心,健康延年。


千年文明被諾貝爾醫學獎證實

相關焦點

  • 1901-2019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總結
    ,第一位諾貝爾生理和醫學獎埃米爾 貝林被譽為白喉的剋星,他用免疫抗毒素血清治療白喉取得巨大成功,百年之後2003年中國抗擊非典的姜素春教授自己傳染上非典,他想到了抗毒素血清療法,自己以身試藥獲得了巨大成功,很快應用到非典治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出現了零死亡率。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新聞—科學網
    1895年11月27日,瑞典化學家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籤署了他的遺囑,將他的大部分財產用於獎勵表彰在物理、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領域作出傑出貢獻的人,這就是大家熟知的諾貝爾獎。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發現者、證實者和追究者
    10月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由美國、英國的3名科學家分享,表彰他們在「發現C型肝炎病毒」領域的貢獻。,包括:物理學獎、化學獎、和平獎、生理學或醫學獎和文學獎,旨在表彰在物理學、化學、和平、生理學或醫學以及文學上「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士;以及瑞典中央銀行1968年設立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用於表彰在經濟學領域傑出貢獻的人。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歷史趣聞
    1968年,瑞典銀行(瑞典中央銀行)為了紀念阿爾弗雷德⋅諾貝爾,設立了瑞典銀行經濟學獎,即後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0月7日新鮮「出爐」,所謂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在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百年歷史中,有人過世3天獲殊榮,有人陪跑32載終成空。
  • 盤點10年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新聞—科學網
    2015年中國科學家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成為亞洲第一位獲得這一獎項的女性科學家,也讓這一獎項更為中國人所熟知。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所獲成果,長期以來為人類的生命健康作出了突出貢獻。現整理近10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獲得者名單如下: 2015年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為「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研究提出了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療法」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同時,愛爾蘭科學家威廉•坎貝爾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因「發現對一種由蛔蟲寄生病引發的感染採取了新的療法」同獲該獎。
  • 3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原標題:3名美國科學家分享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人民網斯德哥爾摩10月2日電 (記者 李玫憶)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當地時間10月2日揭曉。
  • 數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除戰爭之外,正如諾貝爾基金會章程中所描述的那樣:如果所有被提名者的成就都未達到獲獎標準,那獎金將保留到下一年。如果下一年依然沒有符合獲獎標準的成就,那麼獎金將會存入基金會儲備資金中。一對「父子兵」: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中有一對「父子兵」——1959年獲獎的阿瑟·科恩伯格和2006年獲獎的羅傑·科恩伯格。
  • 趣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其中一位,是1939年因「發現百浪多息(一種磺胺類藥物)的抗菌效果」被授予醫學獎的格哈德·多馬克。他們三人後來都可以獲得諾貝爾獎章和證書,但是不能獲得諾貝爾獎金。  榮獲醫學獎的家庭組合   夫妻:1947年,美國化學家格蒂·特蕾莎·科裡與其丈夫卡爾·斐迪南·科裡和阿根廷醫生貝爾納多·奧賽,因發現糖原變成乳酸的催化轉化過程,摘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桂冠。
  •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出爐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出爐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出爐 global_Insight 10-05 17:37 【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20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北京時間5日傍晚率先公布
  • 諾貝爾獎的得與失:陳列平教授無緣「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談起
    陳列平教授沒有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不免令人遺憾、惋惜和痛心,但也帶給我們很多啟示。第一,要取得原創性和開創性的研究成果從科學本身來看,研究的原始創新性是最關鍵的要素。「諾貝爾獎」是頒給證實螃蟹能吃的「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不是頒給證實用五花八門的方法把螃蟹做得更好吃的人,因為前者做出了原創性貢獻,而無論後者的工作做得多麼漂亮,也始終是非原創性的。
  • 2019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
    2019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是:William G.
  • 錯失2017諾貝爾醫學獎:華人科學家的遺憾與期望
    (中國青年報資料圖)據歐洲時報網報導,伴隨著10月2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揭曉,2017年諾貝爾開獎周正式啟幕。遺憾的是,此前媒體預測的生理醫學獎的熱門人選——張遠夫婦並沒有獲得本年度的諾貝爾獎。不過,當地時間10月3日11時45分(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45分),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將對外宣布。
  • 百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
    2020年10月5日,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Harvey J. Alter, Michael Houghton 和 Charles M. Rice獲得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發現了C型肝炎病毒」。
  • 幹細胞研究獲諾貝爾醫學獎(組圖)
    10月8日,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屏幕中從左至右)英國人馬丁·埃文斯、美國人馬裡奧·卡佩基和奧利弗·史密斯,因為他們在改造活體內特定基因的「基因靶向」技術等方面做出了奠基性貢獻。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結果出人意料
    自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01年首次頒發以來,頒了110次獎,219人獲獎,大批諾獎成果深刻影響著人類生活。兩位來自澳洲的科學家羅賓·沃倫和巴裡·馬歇爾證實,幽門螺桿菌導致了胃炎和胃潰瘍。 潰瘍病從原先難以治癒、反覆發作的慢性病,變成一種短療程抗生素和抑酸劑就可治癒的疾病。
  • 剛剛,2018諾貝爾醫學獎揭曉
    據諾貝爾獎官網消息,瑞典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日中午11時30分(北京時間17時30分),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授予James
  •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背後 有兩位重要華人學者
    Semenza)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發現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供應」領域的貢獻。據微信公號「知識分子」報導,值得一提的是,在諾獎官方提供的五篇核心文獻中,一篇Semenza(塞門扎)參與的關於克隆低氧誘導因子(HIF)蛋白的文章,第一作者為華人學者王廣良。
  • 科學網—山中伸彌與屠呦呦落選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據法新社10月3日消息,北京時間3日下午,2011年諾貝爾獎首個獎項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布魯斯·比尤特勒、盧森堡科學家朱爾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學家斯坦曼三人
  •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
    截至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共頒發110次,其中有39次是授予單個科學家。曾獲此殊榮的女科學家共計12位。2015年,憑藉在青蒿素方面所做的貢獻,藥學家屠呦呦成為第一位摘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發以來的一些歷史數據(1901-2018):109次自1901年以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總共頒發了109次。期間有1915年、1916年、1917年、1918年、1921年、1925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9年沒有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