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傳教士宣揚「地圓說」,險惹惱康熙帝,想一妙招令康熙認錯

2020-11-22 騰訊網

地球是圓的這件事已經是眾所周知,但對於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來說,這件事非常難以理解。公元前五世紀到六世紀,畢達哥拉斯最前提出了地圓說的學說,16世紀麥哲倫環球海航,也充分證明了這一學說。

然而在我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學說一直流傳,甚至到了清朝康熙年間,這一學說仍舊讓人堅信不疑,但是有一個外國人通過自己的方法,充分向康熙證明他的說法是錯誤的,為此康熙皇帝還向這個外國人道了歉。

作為歷史上有名的愛學習的皇帝,晚年的康熙皇帝仍舊堅持學習新的知識,南懷仁的到來將西方知識也帶到了宮中,引起了康熙皇帝非常大的興趣。在到中國沒多久,南懷仁就依靠自己繪製的地圖用來給皇帝講解外國的地理知識。

看完這張地圖之後,康熙皇帝萌生了繪製大清國地圖的想法,但是南懷仁講述地球的圓的這件事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反駁,甚至拿出了古人的詩句來證明自己「天圓地方」的說法。這時的南懷仁開始對這個皇帝有些看不起,古人詩句和現代科學完全是兩碼事,但是礙於康熙的地位,惹惱他恐怕會丟了性命, 因此便沒有多加辯解。

康熙47年他下令開始繪製大清國地圖,聘用了諸多西方傳教士親自到各個地方實地測量,經過9年的時間,大清國地圖終於完工,在當時的亞洲來說,這份地圖可以說是最全面、最詳盡的一份地圖。而這一份地圖,也給了南懷仁普及科學的機會。

在這一份地圖交給康熙皇帝之後,南懷仁依靠地圖上的經緯線來告訴皇帝,為什麼說地球是圓的而非天圓地方。依靠中國古人的思想,繪製出來的地圖根本不會有經緯線的變化,而如今繪製出的大清地圖,緯度會隨著經線而變化,這一點就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這一說法。皇帝聽完之後仔細研究,確實依照自己之前的想法是錯誤的,一時間自己也感到非常的尷尬,畢竟之前自己非常肯定的說地球是平的,這一下鬧出了很大的笑話。

但是康熙皇帝發現自己的錯誤之後,也並沒有礙於面子不敢承認,反而向南懷仁誠懇道歉。這件事也讓南懷仁對於康熙皇帝有了新的看法,在全世界的君主中,康熙皇帝是當仁不讓的英明君主,「千古一帝」的稱號也是實至名歸。

相關焦點

  • 康熙時代最嚴重間諜案,嚴重損害中國利益,至死未被康熙發現
    作為歷史上有為之君,康熙帝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學者閻崇年等稱之為千古一帝,但鮮為人知的是,康熙在防範間諜上卻出現嚴重失誤,以至讓西方間諜多次竊取中國機密,其中最嚴重的一次是中俄戰爭,傳教士利用康熙對他們的信任,洩露了大量機密給俄羅斯,嚴重損害了中國利益,至死未被康熙發現。
  • 史上科學成就最高的3個在華外國人,沒有第3位,康熙不可能當皇帝
    這位勤奮好學的義大利傳教士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就掌握了二千多個中國的文字,這絕對是天才!最後不僅能夠順著背誦而且能夠反著背誦中國的十三部經典,甚至能用自己的漢語知識來正確地理解《論語》。眾所周知,論語是文言文,即便是地道的中國人都不見得能夠理解論語,更何況利瑪竇這個義大利人,但事實上他的確能夠準確理解。
  • 清朝最好學的皇帝康熙,白天處理政務,晚上還要做幾套數學證明題
    清朝皇帝是歷史上最好學的皇帝,其中康熙最為突出。康熙帝很小的時候就刻苦讀書。每天竟達10餘小時之多。他在幼年時的不幸,激勵著他努力學習。康熙八歲時父親死了,10歲母親也死了,兩年之間父母雙亡。一個孤兒形影相弔,實在是可憐。
  • 收藏:康熙時期的地球儀,了解世界的新窗口
    《元史·天文志一》說:「苦來亦阿兒子,漢言地理志也。其制以木為圓球,七分為水,其色綠,三分為土地,其色白。畫江河湖海脈絡』貫穿於其中。畫作小方井,以汁幅員之廣袤,道裡之遠近」。從地理標識上看,扎馬魯丁採用了中國傳統「記裡畫方」的繪製方法,與後來依西方地理學製成的地球儀有著本質的不同。明末清初,伴隨著傳教士的東來,西方的天文、算學、測繪等諸多學科紛紛傳入中國。
  • 天主教與中國地理繪製,傳教士與中國最早世界地圖和現代地理學
    在地理學方面,傳教士介紹西方地圓學說和世界輿圖的測繪,矯正了中國人天圓地方的觀念,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利瑪竇曾繪成名為《山海輿地圖》的世界地圖,向士大夫們展示,並把所攜《萬國圖志》作為貢品獻給朝廷。他在《天主實義》和《乾坤體義》等書中介紹了地圓說,並把西方經緯度線測繪技術介紹到中國,開中國以科學方法測繪地圖的先河。
  • 明末清初,傳教士對我國自然科學的發展有著怎樣的重要作用?
    可由於「排外」和「固守」的傳統心理,這些人根本得不到重用,即便他們可以進入欽天監,也沒有什麼話語權,這一狀況一直延續到清朝,那些傳教士所傳播的曆法、醫學等知識才被人們逐漸接受傳教士的跌宕起伏帶著西方先進科學來傳教的第一個人,是明神宗時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利瑪竇為了傳教,穿了佛衣,學了漢語,還跟中國官員一起,譯述了《幾何原本》、《乾坤體義》和《測量法義》等書。
  • 清朝滅亡一點不冤,看看康熙皇帝的一道聖旨,滅亡是遲早的事
    早在康熙帝時期就出現了清朝滅亡的徵兆,只不過不熟悉歷史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康熙皇帝一生功績非常多,比如說除鰲拜、平三藩,收復臺灣,蕩平葛爾丹。對於後人來說,康熙帝的父親順治帝才是比較有意思的。現如今很多清朝野史都記載了順治帝出家的事情,在康熙帝沒有繼位時,他得了天花,不過最終的康熙帝戰勝了天花,因此康熙繼位。不是因為別的,正是因為康熙帝的免疫力強大。
  • 講座︱韓琦:從全球史視野看康熙時代的科學交流
    康熙初年楊光先在鰲拜等人的支持下扳倒了傳教士,造成命案。如果翻開17、18世紀很多歐洲傳教士的著作或信件,楊光先的名字經常出現,可以說他是當時歐洲最出名的中國反教人物。1665年楊光先擔任欽天監監正後,他監製的曆法由於在一年中加了兩個閏月,造成嚴重錯誤。
  • 清代歷算梅文鼎:理可與牛頓齊名,文可提筆成詩,得康熙帝垂青
    經過多年的沉澱,留下了讓當時康熙帝都讚嘆的《歷學疑問》。其實在這之前,他也編撰成書了《明史歷志擬稿》,由於官員的「畏忌」,加上梅文鼎自己不喜大肆宣揚,素來恬淡,所以只在極少地方開學堂授徒,只與三兩好友在私下研究探討,不曾登上大堂。
  • 康熙皇帝心中永遠的噩夢——論天花惡疾在清初時期的肆虐及預防
    紫禁城的高牆也未能阻止天花病毒對清朝皇室成員的致命傷害,康熙皇帝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對康熙皇帝而言,天花就是一個永遠都揮之不去的噩夢。法國傳教士白晉在他所著的《康熙帝傳》中對康熙皇帝的外貌進行過描述:「他威武雄壯,儀表堂堂,身材高大,舉止不凡。
  • 尼布楚冰與火之歌:康熙大帝贏得雅克薩戰爭,輸掉的卻是百年國運
    當時,康熙大帝的注意力被牽制在臺灣的澎湖列島,無暇北顧。這也讓沙俄侵略者愈發猖狂,一度侵犯到了黑龍江地帶,並佔據了大片關鍵地區。並在黑龍江上遊侵佔雅克薩城,作為不斷深入黑龍江流域的據點。 這些地區資源豐富,氣候宜人,是不可多得的寶地。眼看沙俄的觸手就要伸向大清的龍興之地,康熙帝終於坐不住了。
  • 清朝時西方科學傳入,洋人向乾隆介紹哥白尼的日心說,他信了嗎?
    幾千年來,我國一直相信「天圓地方」、「君權神授」;宇宙萬物都是圍繞著大地旋轉,而皇帝則是天神管理人間的代表;時至清朝,西洋天主教再次傳入中國,帶來了西方先進的科學知識;乾隆時期,有一位傳教士向皇帝介紹哥白尼的「日心說」;一直以來有著不同信仰,認為自己乃天命所歸的封建君主聽到這麼「玄幻」的理論是什麼反應?他會殺了傳教士嗎?
  • 康熙有一臺計算器,可以計算複雜的數學題
    對於康熙皇帝,大家都比較熟悉,他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位皇帝,他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開創了康乾盛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皇帝,其文治武功歷來被人們所稱頌。除政治上的成就外,康熙還樂於接受西方傳入的先進科學知識,他不僅支持大臣和知識分子搞科學研究,而且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地學習科學知識。
  • 明朝滅亡留下的虛幻人物「朱三太子,」為何康熙帝也懼怕?
    當康熙皇帝接替大清的皇位之後,逐漸對國內的隱患勢力進行了清除,剷除鰲拜,平定三藩,收復臺灣,剪除準葛爾勢力等等。這一系列的政策還是沒辦法打消康熙帝心中的危機感,甚至整個危機感一直困擾了康熙皇帝大半人生。追根溯源,這個隱患其實就是一個人,只不過這個人身上所蘊含的號召力十分的龐大,他就是崇禎帝的兒子——朱三太子。
  • 「二元一次方程根」 康熙創造的術語
    現在,中小學生學數學解方程時,總會碰到「元」「次」「根(解)」這些概念,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些術語是康熙創造的。 據史料記載,康熙學習數學十分刻苦,也很有天分,曾提出直角三角形的五種解法。他常請傳教士南懷仁進宮授課,但南懷仁中文、滿文水平有限,給康熙授課時要將許多精力放在語言的解釋上,十分費力。
  • 透過康熙遺言與遺詔來看真相
    自古以來,世襲制的王朝繼承人的更替,重點都在於上一位帝王的想法,活著的時候需要立太子儲君,死了還要留下遺書避免皇位落入他人之手,故而康熙帝的遺詔就成為角逐帝位的皇子們最迫切想要得到的東西。而之所以說康熙帝的遺言與遺詔之間存在出入,便是因為當時康熙帝在位時的態度和駕崩時的客觀環境都太過於巧合。
  • 康熙的聖主胸懷,在戰爭中到底有沒有用?
    康熙帝聖主胸懷,一直本著求和不求戰的原則,這次對於噶爾丹事件康熙還是一心求和,噶爾丹會接受康熙的籠絡嗎?康熙的懷柔對於敵人真的有用嗎?接下來承圖講音樂給大家說一說。且說噶爾丹當政之初,與清廷關係還是正常的,每年都有貿易往來,清廷這樣的中原王朝一向稱人家來朝為納貢,再賞給人家超倍之物為賜,其實是個賠本買賣,但也不錯,咱要的是萬國來朝的上國榮光,失點小錢小物算什麼呀。這裡面確實有藩邦的上貢,不是的倒也不少,清廷可不管那麼多,一概貢也,包括荷蘭、俄羅斯這樣的西方之國,也被納入到貢的行列,足見官方史書所載貢的真面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