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河邊常見蛇類分析.

2021-01-14 漁島先生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見蛇。今天就來講講河邊常見的蛇都有那些!更多預防,更加安全!


微信公眾號「漁之源釣魚俱樂部」沒有關注的抓緊時間關注了!

赤鏈華遊蛇
習性:半水棲
食物:魚,蛙,蝌蚪
毒性:無毒
繁殖方式:卵胎生

烏華遊蛇(草赤練,烏遊蛇)
習性:半水棲
食物:魚類,蛙類
毒性:無毒
分布: 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湖北、廣東、香港、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陝西、甘肅等
繁殖方式:卵生


環紋華遊蛇(水老虎)
習性:半水棲
食物:魚類,蛙類
毒性:無毒
分布: 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廣東,香港,海南,廣西,四川,貴州等
繁殖方式:卵生


中國水蛇(中華水蛇、泥蛇)
習性:水棲
食物:魚類,蛙類等
毒性:微毒,咬傷沒事,消毒即可,過敏體質要注意
分布: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湖口、鉛山、貴溪、宜春、進賢、吉安, 永豐、安福、贛州、瑞金、尋烏、全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 江蘇 、 浙江等
繁殖方式:卵胎生


鉛色水蛇(水泡蛇)
習性:水棲
食物:魚類,蛙類等
毒性:微毒
分布: 江蘇、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海南、香港、雲南等
繁殖方式:卵胎生

黑斑水蛇
習性:水棲
食物:魚類等
毒性:微毒
分布: 福建、香港及海南等
繁殖方式:卵胎生


黃斑漁遊蛇( 草花蛇,漁遊蛇,漁蛇)
習性:半水棲
食物: 魚,蛙,蝌蚪,蛙卵,蜥蜴,小型獸類等
毒性: 無毒
分布: 長江以南地區,包括海南島與香港,臺灣
繁殖方式:卵生

紅紋滯卵蛇
別稱:三線蛇,紅點錦蛇
習性:半水棲
食物:魚類等
毒性:無毒
分布: 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山東、河南、湖南、湖北及廣西(百色)等
繁殖方式:卵胎生


虎斑頸槽蛇(虎斑遊蛇、野雞項、雉雞脖、竹竿青、雞冠蛇)
習性:半水棲
食物:魚類,蛙類,鳥類,鼠類
毒性:微毒,一般沒事,過敏體質可能致死
分布: 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臺灣、江西、山東、河南、湖南、湖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寧夏
繁殖方式:卵生


福建竹葉青蛇
俗稱: 刁竹青,小青蛇,小青蟲,白線連,金線連,紅線連,紅眼睛,青竹蛇,青竹標,青竹彪,青竹絲,赤尾青竹絲,焦尾巴,焦尾青蛇,藍蛇,綠牙蛇
食物:鼠類,鳥類,蛙類等
毒性:劇毒,一般不至死
分布: 四川、安徽、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海南、河南、湖北、湖南、江蘇、江西、臺灣、雲南、浙江等
繁殖方式:卵胎生


銀環蛇
俗稱: 過基峽、白節黑、金錢白花蛇、銀甲帶、銀包鐵、天朝第一毒
食物:魚類,蛙類,鼠類,蛇類,蜥蜴
毒性:劇毒
分布: 安徽、浙江、江蘇、江西、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貴州、雲南
繁殖方式:卵生


黑背白環蛇
俗稱:黑決白環蛇,白梅花蛇
食物:蜥蜴,壁虎
毒性:無毒
分布: 臺灣島、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陝西、甘肅等
繁殖方式:卵生

白環與銀環區別:
1 白環蛇的環紋顏色較淺,而且仔細看環紋上有小黑點,銀環蛇的環紋比較白且亮.
2銀環蛇脊柱凸起,橫截面是三角形,而白環蛇身體圓潤
3銀環蛇紋路整齊,白環不整齊,寬窄不一
4銀環蛇的一條脊鱗都是六邊形的
白環蛇的脊鱗都是和身上的鱗片一樣是菱形的
5銀環成體頭部全黑(銀環幼體頭部有白色),
白環無論成幼頭上都有白色

618大促全場驚爆價哦~

您的一個分享動作,可能給無數釣友帶來堅持下去的希望,分享技巧更是在分享一份信念!

相關焦點

  • 圖跡 | 常見蛇類——遊蛇科
    遊蛇科下的蛇類特性較為普通,亦較為常見。大部分遊蛇科下的蛇種都是無毒的(又或者含有輕量而且對人體不構成傷害的毒素),因此對人類的威脅普遍不大。黑頭劍蛇(學名:Sibynophis chinensis)又名黑頭蛇,為遊蛇科劍蛇屬的爬行動物。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湖北宜昌。
  • 專訪主播阿思:科普蛇類哪家強?KK直播找「蛇王」
    在阿思的直播間裡,網友能夠親眼見到國內野生的幾十種蛇類,其中不少在毒蛇界都有著「鼎鼎大名」,就連《荒野求生》裡號稱「食物鏈頂端的男人」的貝爺,也害怕三分。   從16年開始直播蛇類科普,阿思的粉絲更習慣把他叫做「蛇王」,因為他不論面對什麼蛇,都格外遊刃有餘,那些蛇仿佛能聽懂他說話一般,這讓粉絲們崇拜不已。
  • 小科普|難以辨識的北美蛇類圖鑑
    蝮蛇 Dennis Church蛇是我們身邊最常見的動物之一。您可能認為,我們可以輕鬆識別這種常見的爬行動物,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不同種類的蛇的體型、大小和習性各不相同。比如,人們就常會把其他種類的蛇和銅頭蝮(Copperhead)、棉口蝮(Cottonmouth)等廣為人知的蛇類相混淆。對此,可以有兩種解釋。
  • 人工養殖蛇類能食用嗎?蛇類疾病調查結果不容樂觀
    禁野之後,人工飼養的蛇類還能食用嗎?蛇類養殖者憂慮叢生,並且認為純養殖的蛇類沒有問題。但記者調查發現有關蛇類疾病問題不容忽視。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大令」已經落下,如一根噼啪作響的打草棍,讓蛇類養殖業者直呼震驚。「種養殖業是農戶最大的經濟來源。
  • 龜殼花現身「常見蛇類」告示牌:這是我 網驚呼:超4D
    網友董中成去新竹綠世界生態農場遊玩,正看著空中步道的解說圖上的「常見蛇類」,發現活生生的「龜殼花」竟在眼前「蛇來蛇去」,配合告示牌現身的模樣讓網友驚奇直呼,「解說清楚還保真!」(圖/網友董中成提供)董中成笑說,自己平常也有接觸蛇類,偶爾會陪朋友夜觀臺灣蛇類,但難得能在白天遇見夜行性動物,仍讓他十分興奮,忍不住拿手機記錄下這難得的一幕。
  • 農村常見的土公蛇,是不是劇毒蛇類?和眼鏡蛇相比誰更毒?
    文/濤聲依舊   農村常見的土公蛇,是不是劇毒蛇類?和眼鏡蛇相比誰更毒?   不過需要知道的是,絕大部分的野生動物並不會對農民造成多大的威脅,但是有一種野生動物卻會讓很多的農民感到害怕,因為他們甚至會對人們產生致命的威脅,這種動物就是蛇類動物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
    、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這一發現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9日凌晨發表在《科學進展》(《科學》旗下子刊)上。與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極為罕見,此前人們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白明認為,這或許是因為大多數蛇類骨骼質地不堅硬,能形成化石並保存下來非常不易。
  • 科普蛇的秘密
    11月28日,由中國生態學學會主辦,廣西生態學學會、阿拉善SEE八桂項目中心承辦的第三屆中國生態文明大講壇廣西分會場之《蛇類的秘密》生態科普講座,在玉林市圖書館一樓報告廳開講。自治區林業勘測設計院生態分院副院長王海京通過圖文並茂、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蛇類的種類、生活習性,以及如何保護蛇類、應對野外被蛇咬、生態環境與蛇類與人類之間的重要關聯等,讓聽課的市民受益匪淺。
  • 餐桌上最常食用的蛇類是什麼品種?答案就是這種滑鼠蛇
    前些日子我們在科普黑眉錦蛇的時候,曾說過這種蛇體型較大肉質肥厚,適合拿來食用。
  • 中國劇毒蛇類圖鑑,我們身邊的隱形殺手
    內容有點多,先來個提綱:一、常見劇毒蛇類識別方法二、中國常見劇毒蛇類介紹三、蛇類習性四、戶外活動著裝建議從小貪生怕死,因而積累了一些蛇類知識,尤其是關於毒蛇和劇毒蛇的。根據趙爾宓的《中國蛇類》:中國蛇類有兩百多種,其中大約1/4為毒蛇。考慮到毒蛇種類繁多,本文會著重介紹其中危險性較大的一些。
  • 南方野外最該注意的蛇類
    竹葉青 - 竹葉青蛇 毒蛇有很多種,南方最常見的是竹葉青。 分析 蛇「出行」有喜好 傍晚被咬的最多,一天之中,蛇出沒的時間也有喜好。醫生分析發現,被毒蛇咬傷時間以傍晚居多,其中19~21點被蛇咬傷的病例最多,「這跟東莞地區傍晚氣溫適宜蛇類活動,以及晚上群眾活動增多有關。 被咬傷後忌亂跑 處理傷口別用嘴吸 被蛇咬傷後,蛇毒蔓延很快,現場自救也很重要。醫生提醒,院前處理要注意冷靜、結紮、排毒。首先,被蛇咬傷後,不要驚慌,忌諱亂跑,「因為快速運動,血液循環加快,很容易讓蛇毒蔓延到全身,加重病情。」
  • 東北常見的十種「柳大仙」
    本期給大家帶來十種東北地區常見的「柳大仙」歡迎懂得的朋友留言補充有毒類巖棲蝮,別稱:土球子、黑眉蝮、大花蛇(遼寧)。棲息於石山陽坡,亦見於林地邊緣,溪流沿岸,常見於石縫中。以鼠為食。烏蘇里蝮,別稱:土球子、草上飛、七寸子。棲息於平原、淺丘或低山的雜草、灌叢、林緣、田野或石堆中。
  • 翠苑一區蛇和青蛙對峙蛇類專家估計是無毒的黑眉錦蛇
    院子有道柵欄式防盜門,小汪和同事們分析,蛇肯定是從外面的草叢追青蛙,追到了家裡。  昨天中午,小汪用木棍挑著裝蛇的水桶,把蛇放生在小區的大池塘裡。  「我們農村裡有種說法,家裡的蛇是不好亂打的。我們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問來問去,想想蛇畢竟也是一條生命,而且也沒傷害我們的意思,還是放生了。」
  •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時間:2018-07-20 06:38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早期蛇類化石則比較破碎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記者屈婷 喻菲)傳奇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再次傳出新知。
  • 廈門常見蛇類主要有四種 一般藉助水管或樹木爬上高層
    夏季是蛇類出沒頻繁的季節。從今年4月以來,林業人員已接到市民關於蛇的求助和救助近200起。那麼,在廈門都有哪些類型的蛇呢?遇到蛇怎麼辦?它們又是如何進入居民家中的?晨報記者採訪專業人士為您一一解答。林業人員介紹,夏季蛇類頻繁出動,關於蛇的求助和救助數量明顯上升。今年4月到7月25日,林業工作人員接到市民關於蛇的求助和救助近200起。為何到了夏日,蛇類喜歡外出呢?林業人員表示,一是因為天氣回溫,長時間冬眠的蛇類需要出來活動筋骨,蛇的交配期也在驚蟄之後。
  • 世界上首例蛇類琥珀被發現
    邢立達掩飾不住心中的喜悅,他隨後聯繫了母校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生物系的主任、古生物學家麥可·考德威爾教授,麥可教授對蛇、滄龍等有鱗目化石非常熟悉,當即表示支持這塊琥珀中的皮膚屬於蛇類,並與邢立達相約於加拿大一起觀察標本。  「科學的發現往往非常巧合,多年未見,而一旦出現,則往往並不孤獨。」
  • 臺中市蛇類出沒案例猛增 專家提示民眾小心處理(圖)
    臺中市野鳥保育學會發現,2006年起連續4年接獲通報協助處理野生動物救傷案例,蛇類入侵事件每年呈倍數成長。其中眼鏡蛇最多,累計捕獲135條,出現範圍涵蓋臺中市全境。  臺中市野鳥保育學會分析各消防隊接獲民眾通報處理紀錄,與該學會參與處理的數量,2007年處理的蛇類數量佔全部通報數6.7%、2008年佔7.5%。
  • 首次發現蛇琥珀 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
    本報北京7月19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這一發現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9日凌晨發表在《科學進展》(《科學》旗下子刊)上。
  • 大多數蛇類能吞下比自己大的獵物 這是為什麼呢
    雖然,「蛇吞象」這一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但這生動地反映了蛇的吞食能力——大多數蛇類的確能吞下比自己頭和身體寬得多的獵物。不過,大多數人對蛇吞食獵物的行為的了解可能還是來自科普書籍或是紀錄片,仍然有很多細節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推敲。在我從事蛇類研究的過程中,就經常被問到「蛇為什麼能吞下比自己大得多的獵物?」這個問題。
  • 科普知識|什麼是VOCs,常見的有哪些?
    科普知識|什麼是VOCs,常見的有哪些?我國國家標準GB/T 18883-2002 《室內空氣品質標準》中對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VOC)的定義是:利用Tenax GC和Tenax TA採樣,採用非極性色譜柱(極性指數小於10)進行分析,保留時間在正己烷和正十六烷之間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總稱。空氣中存在的有機物不僅僅是VO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