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0日消息(記者馮爍)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近日,一篇名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的文章刷爆社交網絡,文章圍繞外賣平臺算法壓榨騎手展開,一石激起千層浪,瞬間引發了網友對外賣平臺派單不合理的聲討。
針對這一事件,作為當事平臺之一的餓了麼發布一則「餓了麼上線多等5分鐘功能」的公開聲明,沒曾想這則走感情牌路線的聲明,卻引發了網友和輿論的新一輪聲討。那麼,顧客同意延遲,騎手就能安全了嗎?外賣騎手的安全誰來守護?
手機下單、即時配送到家,這樣的模式已經是不少城市居民習以為常的操作。經過了幾年的發展,我國即時配送用戶規模早已超過4億。雖然行業成長喜人,但是即時配送也面臨不少問題。
在網絡熱傳的《外賣騎手,困在系統裡》一文裡,外賣騎手是被平臺系統算法與數據支配的「工具人」,文章指出,在系統的壓迫下,騎手們每天都在違反交規、與死神賽跑,外賣員成了高危職業。
9日凌晨,餓了麼在微博和微信兩端同時發布聲明《你願意多給我5分鐘嗎?》針對騎手超時罰款一事推出兩項措施:
第一是多等5分鐘功能。用戶在結算付款的時候,會出現一個「我願意多等5分鐘/10分鐘」的小按鈕,如果用戶點擊,騎手將獲得更多配送時間,用戶將獲得餓了麼提供的紅包或者吃貨豆回饋。第二是餓了麼將對歷史信用好、服務好的優秀藍騎士,提供鼓勵機制,即使個別訂單超時,他/她也不用承擔責任。
對於這個新措施,也引起廣大消費者的熱議。來自武漢的吳女士表示,這個功能的推出給了消費者自主選擇的權利。吳女士說:「作為消費者,我覺得如果吃飯趕時間,可以點附近的一些商家,如果想吃比較遠的一些商家,其實你在時間的需求上也沒有那麼著急,所以我覺得餓了麼平臺推出這個時間延時功能,其實也是對消費者的一種自主選擇。」
不過也有一些消費者有一些顧慮,北京市民盧先生說:「如果我們大家都選擇了這個諒解按鈕,或者同意騎手晚到,那其他信用非優秀的騎手,他們會有更加拖延時間的理由,可能也不會那麼積極送餐了。對消費者來說,平臺和訂單之間還有派送騎手,這考驗他們之間的算法和推送,而不應該從消費者這一端爭取諒解,提供什麼所謂的激勵。」
和盧先生一樣有著類似想法的網友不在少數,他們認為:平臺閉口不提派單系統給騎手帶來的壓力,卻將責任轉移給消費者,讓用戶有種被綁架的感覺。
面對消費者質疑,知名IT和智慧財產權律師趙佔領表示,餓了麼外賣平臺此次在消費端推出新功能,在法律意義上只是給了消費者一個選擇權。趙佔領表示:「它這種方法只是給消費者一個選擇權,讓消費者去做這樣一個角色,這種情況下我覺得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它畢竟不是強迫消費者去做這樣的選擇,這個問題的出現實際上它是一個矛盾導致的,就是說消費者在多數情況下,他對於配送的時效是有比較緊迫的要求。作為平臺,它要滿足消費者這種要求,才能提升用戶體驗,留住消費者。這樣它就會把這種時間的壓力轉移給外賣騎手。」
就當網友們針對外賣騎手的相關問題進行激烈討論時,9月9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召開的線上生鮮平臺消費評價情況通報會上,美團、餓了麼齊聚。風口浪尖上的兩家外賣企業,針對騎手問題給出了怎樣的回應?
就在當天,上海市消保委副秘書長唐健盛對媒體表示,餓了麼的這份聲明實際上在邏輯上是有問題的。唐建盛說:「很顯然一條就是說你的外賣騎手,實際上他的關係是跟企業的關係,外賣騎手相關的這些規則也是企業來定,其實是你平臺定的。但是最起碼一條,平臺是對消費者,消費者是買單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你拿外賣騎手的過錯,他的違規、撞人、闖紅燈,讓消費者承擔下來,顯然有違基本邏輯。」
餓了麼上海政府事務負責人楊博文坦言,即時配送以技術為基礎,技術能夠解決一些問題,但是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平臺只能是儘可能地用技術來提供更好的服務。楊博文表示:「具體到外賣配送以及生鮮配送這個問題上來說,其實它涉及到一些比較複雜的場景,比如下雨、天氣的變化,可能會影響配送員的效率,以及早晚尖峰時間我們對路面情況的預測,這些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會對配送的過程,以及接單範圍做出相應調整,所有這些技術,其實為的都是給消費者更好的體驗。」
而美團點評副總裁毛方則表示,平臺目前也在不斷優化迭代,未來美團會在這方面逐步提高服務的感知度。毛方說:「這是很複雜的一個系統工程,其實作為消費者,作為小哥,各種角度不一樣,可能處理的時候也不一樣。從我們平臺企業(角度)來說,永遠會從自身角度去考慮問題,優化我們的各種。」
話音剛落,在昨晚,美團的相關舉措也正式落地。或許是因為餓了麼的聲明將選擇權交給了消費者引起了軒然大波,美團則將彈性時間攬在了自己的系統中,提出美團將會更好地優化系統,給騎手留出8分鐘彈性時間,留給騎手等候延遲的電梯,在路口放慢一點速度。惡劣天氣下,還會延長騎手的配送時間,甚至停止接單。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表示,外賣平臺應該藉此機會對企業機制進行反思,從而促進外賣行業的進一步健康發展。馬亮說:「本質上我們期待企業不應該將這一次危機視為一個危機,這一次危機看似是一種負面新聞,但實際上對於企業而言,恰恰需要利用這樣一個危機能夠更好地對企業、對組織進行反思,就是這樣一個企業的存在到底是為了什麼,企業的使命是什麼,包括很多方面能不能給勞動者提供一個有尊嚴的、安全的、體面的工作,而不僅僅是為了逐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