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分享我的臺灣自由行,我在臺南。臺南,是我國臺灣省的六大「直轄市」之一,世界歷史都市聯盟成員,這是一個古色古香的小城,中華文化傳統建築和民俗等傳承和保護得非常好,計劃用兩天時間走馬觀花逛一逛。
接上文,第一站參觀了赤嵌樓景區後,在景區門前坐上了臺灣好行88路安平線,去往安平古堡。
這公交車可真是萌翻了,太有童心了。公交車上這樣的裝飾,讓我想起來多年前在澳大利亞旅遊時,在公園裡看到的一個小剪草機,記得那臺剪草機前保險槓上就擺滿了各式毛絨娃娃,印象很深。
趕緊把當年的照片找了出來,就是這張。看看前保險槓上的娃娃,太可愛了。照了這張照片後,不大會兒工夫,它的主人出現了,一個漂亮陽光的澳洲姑娘。原來,她用這臺剪草機修剪那些過於茂密而衝出路邊石的雜草。看著這位姑娘的工作都是一種享受,工作中那種專注和開心的模樣,讓我印象深刻。可不可以這樣認為,這位澳大利亞姑娘和上圖的臺南公交駕駛員,都是那麼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能用這樣的心思去裝飾自己的車子,想來工作和服務質量差不了。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像他們那樣,開開心心地上班去,開開心心地工作,這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情啊!
到了安平古堡公交站後,有些迷茫,辨不清方向,趕忙問了下一對騎電瓶車路過的情侶。在臺灣旅行時,路人的熱情和樂於助人,讓我心生暖意,謝謝那些素昧平生的同胞們。穿過這條小街去往安平古堡,這裡似乎是一家日式餅店。
路過西門國小,這裡的牌子寫著此處禁止吸菸,保護學生健康。另一塊路牌是附近街區的導覽圖,安平古堡近在眼前了。西門國小操場,為清代安平英國領事館舊址。日治時代西門國小(安平公學校)校門遺蹟。
安平古堡的售票處,全票50新臺幣,半票25新臺幣,臺南市民憑身份證免費。
臺南為臺灣最早開墾的地區,除了臺灣原住民以外,在15世紀即有依賴海洋維生的漁民、船員甚至海賊倭寇在此定居。事實上,臺灣之名最早僅指臺南安平附近,後來才擴及全島,也因此享有「一府「之稱。神奇的安平樹屋便位於臺南市安平區。
對著大門的建築是朱玖瑩故居。日式風格的故居目前規劃成書法展示館,朱玖瑩曾任鹽務總局局長,因鹽定居此地,身為當代顏體書法名家,故居裡俯拾皆是文字藝術。朱玖瑩先生於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生於湖南省長沙市,雖於1949年赴臺,但一生思念家鄉長沙,最終回到故鄉並於1996年卒於長沙。
一樓處書法體驗處設計的很有意思,遊人用毛筆蘸水可在石臺上寫字,石臺有加熱,所以字體很快就消失不見了。大家紛紛躍躍欲試,玩得不亦樂乎。
故居二樓除了書法覽展,特製窗簾也印上了朱玖瑩書法作品,在故居中重溫書法的美,感受氣勢與墨韻。
德記洋行原為同治6年(1867)英商所設,經營茶葉出口貿易,並辦理保險及銀行代理,是英商所設三家商行之僅存者。
整棟建築坐北朝南,樓高二層,主樓梯設於正向中央,一層原為行員宿舍,走道居中,左右各有三間房間,東西南三面均繞以拱廊,二樓空間與一樓房間相似,但走廊圍以綠釉瓶飾欄杆,加上白色粉牆,顯現東西方建築的折衷形式。
這裡曾是商行的辦公室,裡面以改造為一個規模很大的展廳,展示了臺南以及臺灣的歷史、地理文化。
德記洋行於同治六年(1867)在安平設館,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等大宗貨物交易。安平因為開放為通商港埠, 有機會接觸到西方的金融、通訊、運輸、教育、建築、醫療、宗教等近代文明,安平港也興盛繁榮一時。到了日治時代, 日本人將鴉片、樟腦貿易權收回,改由總督府專賣,洋行生意大受影響;再加上安平港日漸淤塞, 港口風光不再,外商洋行先後撤離,安平的市況就逐漸寥落了。
德記洋行撤走後,原建築成為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的辦公廳。二次大戰後,日產被國府接收,而為臺鹽臺南鹽場所有; 後來臺南市政府購回這棟洋行建築,而由奇美企業捐助設立「臺灣開拓史料蠟像館」,以蠟像及古物具體展出十七世紀荷蘭時代的安平風貌。
德記洋行撤離了安平,但從未離開臺灣。大正十一年(1922),臺北德記洋行買下英商的股權,而成為獨立運作的本土企業。一百多年來,德記洋行是少數至今仍在臺灣營運的早期洋行。
位於英商德記洋行後方的安平樹屋,原是德記洋行之倉庫,日據時期,為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之辦公室與倉庫。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安平製鹽工業沒落,此處遂荒廢。後雖為臺鹽倉庫,但廢棄後屋頂破損嚴重,屋內長有不少大榕樹,數棵榕樹之枝丫與氣根,盤根錯節,連牆壁都攀爬不少樹根,層層包覆屋頂與牆壁,「屋中有樹,樹中有屋」是對臺南市安平樹屋最佳寫照,特殊情調和神秘氣息,一直讓人驚豔。
臺南市政府將這獨特的樹屋列為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的歷史景點, 進行整修,建造高架的木棧道,穿梭於樹屋之間,讓遊客可以悠遊其間,欣賞安平樹屋的特殊景觀。
日治時期,這裡成為「大日本鹽業株式會社」出張所倉庫,現有的倉庫規模,即是日本人所增建的。當時海邊鹽場生產的鹽,由船伕以手撐船運載,經鹽水溪,運至此地上岸,儲放於倉庫。臺灣光復後,這裡成為臺鹽倉庫。後來臺鹽於苗慄通霄新設鹽場,這裡的倉庫於是廢棄, 幾十年來,榕樹樹根氣根攀牆附梁,而形成今日的樹屋奇景。
安平樹屋,一棟老舍古房被榕樹攀附生根,盤根錯節的狀況,宛若臺版吳哥窟「塔普倫寺」。
榕樹為具有侵略性樹種,尤其喜歡攻城掠地,擴張版圖,且排他性極強,任何植物很難附生其周圍。榕樹的樹幹會長出氣根,可以直接吸收空氣中的水氣,所以越潮溼的地方氣根越發達。此外榕樹的根部能夠分泌根酸溶解石灰巖,因此適合生長於石灰地質上,安平樹屋的榕樹群,即是善用此種特性,攀爬附著於早期糖水灰之磚牆上,盤根錯節。
屋樹共生的關係,因被樹根撕裂使得屋房結構形同崩解,卻也因樹根攀附而使樹幹反成了磚牆的支撐結構。掀開屋頂讓陽光直接穿過枝葉、榕樹間的鋼製空橋、讓人穿梭於樹屋之間木棧道設計,此一地景藝術,正引出遊客童心探險的樂趣。
安平樹屋備受藝術家們的青睞,這裡經常會有展覽演唱會之類的活動。
空橋步道。從樹屋後方的空橋步道至觀景臺可遠眺水溪口,有圖示可尋覓臺江內海的遺蹟,往昔此地曾是五條巷古運河港道出口,也是清朝晚期臺灣府開港外商船隻出入的港口,現已成為紅樹林的景觀區,昔日船桅連天的景象已不可見。
在這裡還搭建了一座瞭望臺,在瞭望臺上可以看到鹽水溪畔,整片的紅樹林生態是樹屋大自然的延伸。
腳踏水車。讓遊客體驗古早農村生活,利用雙腳踩踏板,等到水量到達水位,水車會自己轉動。
在樹屋園區內還有咖啡館及展覽館,展覽館展出傳統工藝令大家有更多事物可以欣賞,能夠圍繞一棵大樹發展自然生態區,與大自然共生並存才是長久規劃城市的方法。
安平樹屋,是老少鹹宜的景點。特別是孩子們在此遊覽,個個興致勃勃,在棧道爬上爬下, 興奮地穿梭於樹屋之間,玩起捉迷藏的遊戲。
下一個目標就是安平古堡,待續。去臺灣是自由行,還是跟團遊?體驗差別竟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