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華字典》中是這樣解釋「尊」字的。
1.地位或輩分高:例如尊長,尊卑,尊貴,尊嚴。
2.表示敬重:尊敬、自尊、尊重。
3.屬於敬辭,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事物:令尊、尊姓。
4.量詞:一尊佛像。
從字典分析,所謂「尊姓大名」是第3種意思。表示敬辭。然而一個量詞,怎麼變成了敬辭呢?
《禮記·表記》:「使民有父之尊,有母之親,如此而後可以為民父母矣。」
這是中國文化中關於「尊」的最早表述方式。
可見,「尊」很早就用作敬辭,「父之尊」是對長輩的敬稱。《廣韻》進一步解釋說:「尊,重也,高也,貴也,敬也,君父之稱也。」
在《顏氏家訓》記載了當時江南的稱呼風俗:「凡與人言,稱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長姑,皆加『尊』字。」
「令」字在之前,已經解釋過,是美好的意思,把「令」和「尊」放在一起,相當於讚美疊加敬辭。例如敬稱對方的父親為尊上、令尊、尊大人,敬稱對方的母親為尊堂,敬稱長輩為尊長,敬稱同輩為尊兄,恭敬地詢問對方的姓名要問「尊姓大名」。而對於皇帝則將這種敬稱發揮到極致,以「至尊」表達。
那麼,一尊佛像的「尊」字如何理解呢?
「尊」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是一個會意字,從酉,從廾。《說文解字》:「尊,酒器也。」
「酉」的本義為盛酒的器具,「廾」為雙手捧舉之形。「酉」「廾」為「尊」,會意為雙手高舉酒杯敬酒以表示尊敬。
隨著時間的推移,「尊」字上面的「酉」漸漸被繁化為「酋」,「尊」的甲骨文,就是一個人雙手捧著酒罈子。而到了小篆字,下面則簡化成了一隻手。
祭祀在古人眼裡是國家最重要的大事情。據《周禮》記載,周代有一種官職,叫做「小宗伯」,專門就是「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賓客」。
其中六尊是六種酒器,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用來祭祀和接待賓客。
在古代,向人敬酒是一種尊重的表示,因此「尊」字在表達量詞的同時,引申為特別重要的祭祀器物,從方尊到佛像都可以使用「尊」字,例如「一尊佛像」「一尊酒」,但「酒器」的含義在後期逐漸被新造字「樽」所替代。
原創不容易,更多資訊請關注「酒歌說文」,為您提供更多有趣的人文知識以及傳統文化。反正不要錢,多少學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