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佛佛自在,心中無佛毋須拜

2020-12-04 華商書院

丹霞燒佛是禪宗中的一個公案名,出自《五燈會元》卷五,原文如下:

五燈會元卷五(卍續一三八·八四上):唐元和中(丹霞天然)至洛京龍門香山,與伏牛和尚為友。後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捨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主自後眉須墮落。

故事發生在唐憲宗元和年間,丹霞禪師雲遊四方,有一年冬天,他到了洛陽城南的龍門香山惠林寺,認識了在寺廟修行的伏牛和尚,二人每日一起誦經參禪、修行悟道。

冬日嚴寒,丹霞禪師和伏牛和尚坐禪結束後發現手腳都凍僵了,禪師認為需要找些可以生火的木頭來取暖,但遍尋寺廟發現除了木頭雕刻的佛像之外,沒有其他木頭了。於是乎,禪師作出了一個決定,劈木佛來取暖。

木頭燃燒的氣味將寺廟的院主引來,當他發現禪師和和尚燒的是木佛後,他怒不可及,大聲地質問他們為何要燒寺廟的木佛。此時,禪師一邊用小棍撥著火堆,一邊回答道:「我們在燒佛取捨利子呢。舍利子乃佛陀涅槃火化的結晶體,歷來為佛教徒所敬仰崇拜。院主步步緊逼:「木佛哪來的舍利子?丹霞禪師應聲道:「既然沒有舍利子,那我再取兩尊來燒。

院主聽了丹霞禪師的話,勃然大怒。顯然在他眼裡,丹霞和伏牛二人的行為堪稱大逆不道。但我們必須注意到,故事的最後一句是:「主自後眉須墮落。院主看似十分維護佛祖,為何最終會得到落眉的後果呢?

我們大致可以從張無盡居士的詩中得到解答:

雪擁巖扉凍不春,一尊木佛劈為薪。

眼睛動處眉毛落,為謗如來正法輪。

對於丹霞禪師來說,佛並不在於佛像中,而在於自己心中;心中有佛,憑心做事,才是對佛的尊重。那尊木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質,傳達著佛捨身救人的真諦,而院主的修為不到,理解偏頗,不明佛的真諦,故須落眉。

這個經典的禪宗故事旨在向我們傳達一道至深至簡的佛理:真正信佛者方為續佛慧命,若視偶像為佛,反損佛之慧命,也就是齊善鴻教授在華商書院商界領袖博學班中講到的「謗佛」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上一首四句偈頌道破眾生執著於外相是不得成就的。須明白,佛陀無處不在,佛法無邊無界,學佛便是修心,佛法向心內求。佛一刻也未曾與我們分開,他便是我們那個圓融、曠達、寧靜的本體。

確立唐代禪的主流及基調的馬祖道一,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

馬祖說:「大眾!你們應該相信各自的心就是佛,此心當下不外是佛。達摩大師從南天竺來到中國的目的,就是傳此心法,讓眾人悟此道理。」

可見,無論是佛還是命,皆在你心。你的心是否良善,是否純淨,決定在你。若不完善己身,修身養性,而只顧燒香拜佛,想必是很難改變運數了。

相關焦點

  • 拜觀音菩薩時,心中默念三句話,福報無量!
    許多人都喜歡稱念「觀音菩薩」名號,如何做才能更有功德呢?心中默念這三句話,福報無量!一、要心懷慈悲。佛門裡有句話叫「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拜觀音菩薩,一定要學習菩薩的慈悲之心,善待一切有緣、無緣眾生,將眾生的疾苦視為自己的苦難。在這點上,我最想提到的就是佛教裡真正出家修行的僧人。真正的出家人,不是去享清福的,更不是逃避社會責任,而是替眾生去受苦。
  • 拜觀音菩薩時,能在心中牢記2句話,福報自然會降臨
    中國自古就有「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的諺語,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印跡和歷史脈絡中,觀音菩薩的精神品格以及慈悲與智慧的基因,早已深深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觀世音菩薩的精神,貼近大眾、關懷大眾、慈悲救度眾生,不舍一人。在佛教中菩薩有很多,但是被眾人熟知的還是觀世音菩薩,因為觀音菩薩可以聞聲救苦,《法華經》云:「稱觀世音菩薩名者,是諸人等。皆得解脫羅剎之難。」
  • 佛教:「與佛有緣」之人,身上有這4大特徵,看看你有嗎?
    「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相信每一個到寺院拜佛的善信都希望自己能夠得佛菩薩庇佑,與佛菩薩感應道交,那什麼樣的人才算是「與佛有緣」呢?是那些天天往寺院跑的人嗎?是那些天天燒香磕頭的人嗎?未必。心中若無佛,就是抱佛的大腿也無用。
  • 念「阿彌陀佛」聖號時,心中默念2個字,功德無量!
    念其名號有何功德?「阿彌陀佛」到底是什麼意思?許多初入佛門的信眾往往很迷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功德利益就不圓滿了。那麼本篇文章,小編就帶大家簡要了解一下這個佛教常識。念「阿彌陀佛」聖號時,心中默念「清淨」2個字,功德無量!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最大的佛,亦被稱為「接引佛」,接引無量眾生往生西方淨土。
  • 心中有惡,滿眼皆惡
    沒有人會針對你,除非你們有血海深仇。 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往往會很敏感,別人稍微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語,就以為這是對自己不滿、挑釁、示威。實際上,你可能真的想多了。 社會學上有一個理論,叫漢隆剃刀:能用愚蠢來解釋的,就不要用惡意。
  • 丹霞天然禪師打破學禪者心中的執著
    開始學習禪定,後拜南嶽懷讓為師,得法入室。移住江西開元寺,禪法大揚,圓寂後,救謐大寂禪師。入門弟子有一百三十九人,著名弟子有百丈懷海、大珠慧海、大梅法常、南泉普願、西堂智藏、龐蘊居士等。,根本無佛性可言,只不過使用一個小小的伎倆,以「覓舍利」為名,使院主人入圈套而已。
  • 心中無女人拔刀自然神是什麼梗?心中無女人拔刀自然神劍譜第一頁...
    心中無女人拔刀自然神是什麼梗?心中無女人拔刀自然神劍譜第一頁忘掉心上人時間:2020-12-26 00:1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心中無女人拔刀自然神是什麼梗?心中無女人拔刀自然神劍譜第一頁忘掉心上人 心中無女人拔刀自然神是什麼梗?
  • 拜觀音菩薩,牢記這2點,功德不可思議!
    《法華經》雲,若有眾生遭遇苦厄,只要至心稱念觀音名號,菩薩便能「觀其音聲」,以種種方便法善巧解救,故而成為「觀音」。同時,觀音菩薩還是極樂淨土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她與大勢至菩薩一道,同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念佛一聲,增福無量;禮佛一拜,罪滅河沙。」拜觀音菩薩時,牢記下文兩點,功德不可思議。其一,菩薩無相。
  • 白水晶綠幽靈上的「大日如來」,那可是雕刻師心中的聖潔境地
    水晶也有因礦物原因而擁有許多顏色,或者裡面包裹火山灰、碧璽等物而呈現諸多風景,客觀來說水晶這種礦物質產量不會小,但是任何寶石都有上乘之物,或精工或美景或色純,總之任何作品都有自己的緣分與歸宿。用這樣的美景雕刻做成心中的佛再好不過了,在綠茵斑斕的娑婆世界中如來靜心打坐不受任何外力的打擾,任何的空間不可能達到我們想像的純潔無瑕,或多或少的風沙瀰漫世事無常,但並不影響我們擁有欣慰的人生,因為我們有一顆仁愛包容的心才是世界無比完好。
  • 「立雪斷臂」拜達摩祖師傳法解惑的禪宗二祖,不斷臂就不行嗎
    其實這件事情可有來頭了。。。。。。圖片來源網圖神光大師的父親神寂,其家境豐實,卻一直沒有兒子。來源網圖後來,他接觸了佛典,讀完之後,深感「孔老之教,禮術風規,莊易之書,未盡妙理」,便潛心修佛,還產生了出家的念頭
  • 眾生皆佛,佛本無相,無相即為眾生萬象
    佛教在我國的普及度很高,在很多人的心中,佛作為一種神靈,他們擁有有求必應的法力。所以,很多人都把佛作為實現願望的載體。也正因如此,在所有玉雕題材中,玉雕佛是銷量最高、受眾最廣的題材之一。翠趣兒無相佛翡翠無相佛,正是從佛教教義出發,以「眾生皆佛」的理念創作作品,不執著於佛,不執著於相。佛本無相,以眾生相為其相,因為眾生無量無邊,所以看到佛的相也是無量無邊,更因每一個眾生的境界不同,見到佛的相便不同。
  • 佛教徒心中的聖地印度鹿野苑真正是什麼樣子的?
    公元前531年,釋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覺悟成佛後,來到鹿野苑,找到了原來的五位侍者,為其講演四聖諦,他們因此有所證悟,隨即出家為五比丘僧,佛教的佛、法、僧三寶至此初創完成。因為在此地初轉法輪和成立僧伽團體,是佛教四大聖地之一。
  • 此人燒木佛取暖,院主呵責,他說了一句話,院主自眉須墮落無話說
    師曾有燒木佛取暖之奇行,有譏之者,師應答無滯礙,以此為人所知。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丹霞禪師「燒木佛取暖」一事:寒冬臘月,大雪紛飛。丹霞禪師外出化緣,路經一處廟宇,匾額上書「洛東慧林寺」,他便走進廟門,避避風雪,佛殿內空空蕩蕩,闃無一人。
  • 陸忠偉: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須破 「心中賊」
    【陸忠偉: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須破 「心中賊」】  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陸忠偉認為,中國與太平洋彼岸美國的關係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大國關係,從而決定著亞太戰略平衡、國際戰略平衡及世界和平穩定。正因為這組大國關係的厚重,其發展動向及走勢備受關注。「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
  • 觀音菩薩「天冠」中的立佛是誰,與阿彌陀佛有關係嗎?
    但是,觀音的知名度卻遠超過諸菩薩,甚至於超過釋迦牟尼佛。俗語「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就毫不誇張地反應出觀音在善男信女心中的地位。觀音菩薩象徵著「大悲」,被寄予解救世間眾生出離苦厄的期望。譬如在《普門品》中,佛陀告訴無盡意菩薩:「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
  • 願你心中有火,眼中有光,活成最美的樣子
    在百折千回中成長,在千磨萬擊中發光,那些心中有火的人,都是能夠忍受命運磨礪的人,都是能夠將生活的苦澀轉化為蜜甜的人。李子柒、李佳琪一個個耳熟能詳的草根網紅,平地崛起,不是因為他們的顏值,卻是因為他們是心中有火的人。
  • 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小青蛙」的寄託
    《旅行青蛙》的遊戲設計與這些遊戲並無實質性的差別,只是場景、主角與畫風發生了改變而已。   統歸來看,《開心農場》也好,《旅行青蛙》也罷,火熱之後必然落寂,過程與結果必然殊途同歸。喜新厭舊是人的本性,更何況商業的誘導會讓玩家最初的意願表達落空。其實真正值得玩味之處在於,一款並不出彩的遊戲能大獲垂青,恰是滿足了公眾情感寄託與表達需求。
  • 在劉備心中,有一個人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
    在這些人中,劉備最在乎的不是諸葛亮,也不是關羽和張飛,而是另有其人,這個人在劉備心中的分量,已經超過了諸葛亮。有人說,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無人能超越,是的,劉備治理內政和外交,主要靠諸葛亮,諸葛亮是很重要,但是,有一個人在劉備的心中,曾一度超過了諸葛亮,這個諸葛亮也承認過,自己比不上他,那麼,這個人到底是誰呢?
  • 佛是什麼?這三句話是我聽過的最客觀答案
    有個趣事,一日家中例行燒香供奉,禮佛時,年幼的外甥在一旁問我,說:「舅舅,你是在拜菩薩嗎,我看西遊記裡面的菩薩好厲害,你可以幫我向他求一個玩具嗎?」我一時哭笑不得,童言無忌,這麼點大的孩子哪裡知道菩薩是什麼,思來想去,又我讓想到一個問題,孩子不明白佛菩薩為何人,難道成年人就知道了嗎?作為禪修者,我在修佛時常會問自己:「在我心中,佛為何物?」以便印證正信佛法佛家的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