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燒佛是禪宗中的一個公案名,出自《五燈會元》卷五,原文如下:
五燈會元卷五(卍續一三八·八四上):唐元和中(丹霞天然)至洛京龍門香山,與伏牛和尚為友。後于慧林寺,遇天大寒,取木佛燒火向。院主訶曰:「何得燒我木佛?」師以杖子撥灰曰:「吾燒取捨利。」主曰:「木佛何有舍利?」師曰:「既無舍利,更取兩尊燒。」主自後眉須墮落。
故事發生在唐憲宗元和年間,丹霞禪師雲遊四方,有一年冬天,他到了洛陽城南的龍門香山惠林寺,認識了在寺廟修行的伏牛和尚,二人每日一起誦經參禪、修行悟道。
冬日嚴寒,丹霞禪師和伏牛和尚坐禪結束後發現手腳都凍僵了,禪師認為需要找些可以生火的木頭來取暖,但遍尋寺廟發現除了木頭雕刻的佛像之外,沒有其他木頭了。於是乎,禪師作出了一個決定,劈木佛來取暖。
木頭燃燒的氣味將寺廟的院主引來,當他發現禪師和和尚燒的是木佛後,他怒不可及,大聲地質問他們為何要燒寺廟的木佛。此時,禪師一邊用小棍撥著火堆,一邊回答道:「我們在燒佛取捨利子呢。」舍利子乃佛陀涅槃火化的結晶體,歷來為佛教徒所敬仰崇拜。院主步步緊逼:「木佛哪來的舍利子?」丹霞禪師應聲道:「既然沒有舍利子,那我再取兩尊來燒。」
院主聽了丹霞禪師的話,勃然大怒。顯然在他眼裡,丹霞和伏牛二人的行為堪稱大逆不道。但我們必須注意到,故事的最後一句是:「主自後眉須墮落。」院主看似十分維護佛祖,為何最終會得到落眉的後果呢?
我們大致可以從張無盡居士的詩中得到解答:
雪擁巖扉凍不春,一尊木佛劈為薪。
眼睛動處眉毛落,為謗如來正法輪。
對於丹霞禪師來說,佛並不在於佛像中,而在於自己心中;心中有佛,憑心做事,才是對佛的尊重。那尊木佛像早已超越了形質,傳達著佛捨身救人的真諦,而院主的修為不到,理解偏頗,不明佛的真諦,故須落眉。
這個經典的禪宗故事旨在向我們傳達一道至深至簡的佛理:真正信佛者方為續佛慧命,若視偶像為佛,反損佛之慧命,也就是齊善鴻教授在華商書院商界領袖博學班中講到的「謗佛」。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金剛經》上一首四句偈頌道破眾生執著於外相是不得成就的。須明白,佛陀無處不在,佛法無邊無界,學佛便是修心,佛法向心內求。佛一刻也未曾與我們分開,他便是我們那個圓融、曠達、寧靜的本體。
確立唐代禪的主流及基調的馬祖道一,也表達過類似的意思:「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佛。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
馬祖說:「大眾!你們應該相信各自的心就是佛,此心當下不外是佛。達摩大師從南天竺來到中國的目的,就是傳此心法,讓眾人悟此道理。」
可見,無論是佛還是命,皆在你心。你的心是否良善,是否純淨,決定在你。若不完善己身,修身養性,而只顧燒香拜佛,想必是很難改變運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