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說三國,不說誰的戰績更好,來比較誰的壽命最長,非魏蜀吳王

2021-01-07 騰訊網

過去常聽人家說,笑到最後的才是贏家,死人是沒有辦法反駁的。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在亂世中,如果你打架打不贏別人,有時候努力的活下去,比氣長,也是另外一種實踐理想的方式。

於是,我不禁好奇想做個調查,以大家最熟悉的三國時代君主來說,誰才是那個壽命最長,笑到最後的贏家?

01規則

在開始前,我先說一下自己設定的三條規則。

第一,放寬君主定義。不一定是稱帝,把一些具有獨立軍事力量的地方官,比如州牧、州刺史也算進去。

第二,拉長計算時間。雖然說的是三國時代,但由於歷史上真正魏蜀吳三個國家並存的時期,只有短短不到50年,所以我把時間軸放大到東漢末年到晉初。

第三,調查純屬趣味。不是要寫研究論文,沒有把浩如煙海的史料全部看一遍,大部分都是以《三國志》為主,就當做是拋磚引玉。如果你有發現哪顆遺珠有機會上榜,但沒有被選進,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02看板三巨頭排名

進入正式調查時間,我們先從簡單的開始統計。魏蜀吳三家,曹操、劉備、孫權的壽命,各自有多長。先看曹操,畢竟他是《三國志》第一男主角。

陳壽在魏書開頭的《武帝紀》已經算好了。曹操是在建安25年,也就是公元220年過世,享壽66歲。

劉備的死亡記錄,收入在先祖傳裡面,他是章武三年過世,223年因病重不治,在永安白帝城過世,享壽63歲。

根據劉備遺詔表示,他一開始只是拉肚子,後來並發各種症狀,身體日漸衰弱,才知道大限將至,幸好還來得及安排後事。

看過了曹操、劉備,接下來就是最常被網友嘲笑的吳大帝孫權。 嚴格說起來,孫權是比前面兩人年輕一個世代的晚輩。

他老爸孫堅、老哥孫策,和曹操劉備才是在同個時代奮鬥的人。然而,孫爸爸和孫大哥,都不到三四十歲就過世,這裡就不納入評比。

孫權的卒年,可以從吳主傳裡面找到記錄。他是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夏天過世,享壽71歲。說到這,我想大部分三國迷,應該對於孫權的晚年都很有印象。

各種勾心鬥角,派系鬥爭,臨死前還要忙著分封爵位給兒子們,替自己過去的決策擦屁股。這樣說起來,好像活的久,反而更是要兢兢業業,不然一世英名就毀於一旦了。

歡樂的時光總是過得特別快,如果每個人物的資料,都像前面三位一樣好整理,該有多贊。

我猜大家會很好奇,有沒有其他冷門的君主,在壽命這個項目,有機會挑戰孫權。我特別挑了幾個分數很接近的候選人,跟大家分享。

03挑戰者一號

1號挑戰者就是劉備的繼承人,最難扶起來的男子,蜀漢後主劉阿鬥。說到阿鬥劉禪,我們總會記得他投降曹魏、樂不思蜀的形象,感覺就像家族企業被大公司併購的富二代,應該是過得很爽,安養天年。

阿鬥的死亡年份,記載於三國志後主傳裡頭,是西晉泰始7年,公元271年過世。而阿鬥是在公元223年,劉備過世後即位,當年17歲。

因此推測他是公元207年出生,這樣一來,阿鬥過世的時候,應該是65歲,這讓我蠻意外的,沒想到距離吳大帝的71歲,還有一段距離。

04挑戰者二號

2號挑戰者,同樣也是漢室宗親、劉家子弟,荊州牧劉表。想調查他的主要原因就是,劉表成名也算早,還有經歷過黨錮之禍,最後因病過世,感覺有機會打破孫權的壽命記錄。

翻開三國志劉表傳,裡面寫到建安13年(公元208年),曹操計劃攻打荊州時,劉表因為毒瘡發作而過世,但沒有寫他的死亡年齡。

而在《劉鎮南碑》裡,劉表曾經官拜鎮南將軍,這篇碑文是在他過世後用來紀念的,收錄於大清四庫全書版本的蔡中郎集。蔡中郎則是傳說中東漢大美女蔡琰的老爸蔡邕。

碑文裡面寫到,劉表的卒年和三國志一樣,是建安13年,享壽六十有七,終究沒有超過孫權的71歲。但是,後漢書裡寫過,董卓過世後不久,蔡邕就遭到王允陷害死於監獄中。

公元208年,那時候蔡先生不是早就死了嗎?怎麼有辦法起死回生,幫劉表寫紀念碑?(我好想假裝沒看到這條史料)。

事實是,當年負責審定四庫全書的編輯已經有發現,畢竟如果等到皇帝家自己發現文獻錯誤,事情就嚴重了。

最終,編輯仍然收了這篇文章,只是把他的懷疑寫在正文之前。造成這個奇特狀況有幾種可能,第一,蔡邕沒死;第二整,篇文章都是假的;第三,蔡邕先寫好草稿,由後人潤筆完稿。

我個人認為,前兩個選項可能性比較低,我傾向是第3種可能。碑文前半段關於劉表的生平故事,完全是蔡邕可以先寫的。

就跟現在很多新聞媒體,會提早準備許多年長名人的紀念專題一樣。而負責在蔡邕死後,幫忙代筆的人,我猜很可能是建安七子之一、撰寫過史書《英雄記》的名家王粲。

王粲在年輕時,曾經拜訪過蔡邕,才華備受肯定,還留下成語倒屣迎之的典故。後來也短暫投靠過劉表,基於以上關聯,我做出這個推測。

05挑戰者三號

三號是漢中五鬥米教的教主張魯。大家對他的印象通常比較薄弱,我會選他的原因是,張魯在漢中的民意支持度頗高,連曹操收復漢中之後,都要敬他三分,拜為鎮南將軍,孩子也有繼承爵位,算是有得到善終的人物。

然而,關於張魯的死亡年份,就比較麻煩了,因為有至少兩種版本。一個是收藏在道家典籍《猶龍傳》中,提到他是曹魏正始六年,公元245年過世。

另一個版本,同樣也是出自道家典籍真誥,但故事就有點超乎常識能理解的範圍了。書中提到,張魯在建安21年,也就是公元216年過世,埋葬在鄴城東邊。

但是到公元259年的時候,他的棺木被大水衝開,張魯啵的一聲,從裡面跳了出來,面容和生前沒有兩樣,接著他舉起拂塵蓋住臉,哈哈大笑之後,倒在床上又死了,重新舉辦了一次葬禮。

由於張魯沒有出生年的記錄,我只能從《三國志》與《後漢書》裡去推測,他在公元189~191年左右,被劉焉派為督義司馬。

要幾歲的人可以擔任督義司馬?坦白講,你問我,我也只能求神問卜。如果是東吳人,搞不好是幾歲就有機會擔任。

老一點,應該25歲也有可能。為了避免大家昏頭,我就直接說結論。假設張魯公元190年是20歲,然後對比前面兩種死亡版本的上下限,過世時大約會落在75~89歲之間,突破了孫權73歲的門檻。

06長壽王

但是這樣子的挑戰成功,好像有點勝之不武。因此,最後的壓軸,我找了一個貨真價實的長壽王,直接碾壓以上眾多英雄,他就是交州王士燮。

《三國志》裡面記載,士燮的老祖先在王莽之亂的時候,來到交州避難,就此落地生根。

而士燮是東漢順帝年間出生,後來也擔任交趾太守,他無視中原戰亂的紛紛擾擾,經營膠州,深耕在地,直到公元226年,才以90歲高齡過世。

由於漢代的膠州,有部分領域與今日的越南重疊,也有史家認為,士燮家族對於越南的漢化影響,扮演重要的推手角色。

民間甚至有給他起「士王」、「南交學祖」。說他是我們今天的第一名,當之無愧,不知道有多少讀者朋友一開始,就猜到今天長壽君主的冠軍呢?

相關焦點

  • 此人一無出色戰績,二無強悍武力,為何位居三國二十四名將之列?
    「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熟悉三國的朋友們對這句流傳甚廣的順口溜一定不會陌生甚至於還會津津樂道,這個三國二十四名將榜單相當大的程度上來說其實就是一個武力榜,因為有些明顯不是以武力見長但名氣很大的名將比如東吳四大都督一個都沒上榜。
  • 諸葛三兄弟分屬魏蜀吳三個陣營,是有人在背後安排嗎?答案很明顯
    諸葛三兄弟分屬魏蜀吳三個陣營,是有人在背後安排嗎?《世說新語》中說:「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這裡「龍」指諸葛亮,「虎」指諸葛瑾,「狗」指諸葛誕。諸葛亮在蜀漢官至丞相,更是託孤大臣,大權獨掌;諸葛瑾在吳國官拜大將軍,為孫權所器重;諸葛誕在魏國混的也不算差,因功被封為徵東大將軍(此職位曹休曾經擔任,是魏國東線的指揮官)、司空,位列三公。
  • 凌統和程普的武力都強過周泰,為何未能入圍三國二十四名將之列?
    三國二十四名將中江東諸將有四人入選,分別是孫策太史慈甘寧和周泰,前面三人入選是情理之中沒有什麼異議,唯獨周泰入選有不少爭議,之所以這麼說那是因為周泰的武力不足以在江東諸將中位居第四,十二虎臣中其他人不提至少有兩個人的武力是高過周泰的,這兩個人就是凌統和程普。
  • 呂布八健將分別是誰,在三國武將中如何排名,有何戰績結局如何
    以三國演義為背景,呂布手下的八健將分別是:張遼、臧霸、宋憲、魏續、郝萌、曹性、成廉、侯成,其中沒有高順,都說強將手下無弱兵,呂布作為三國第一武將,那麼他手下的八健將如何排名?
  • 三國24名將排名榜,你更喜歡誰呢?基本涵蓋魏蜀吳三國所有猛將
    鄧艾最卓越的戰績莫過於偷渡陰平,逼降後主劉禪。公元263年滅亡蜀漢後,被鍾會陷害,招司馬昭猜忌,並於公元264年與兒子鄧忠一起被衛瓘的部將田續所殺。魏延最出名的要屬他的「子午谷奇謀」,這也是千百年來最具爭議的伐魏策略。魏延作戰勇猛,但為人孤傲,與長史楊儀不合勢成水火,諸葛亮在世時多次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但都沒有效果。諸葛亮死後,他與楊儀的矛盾激化,最終被馬岱所殺,夷滅三族。
  • 三國24名將排名:三國演義二十四名將是誰?
    呂布三國第一猛將,善長騎射,膂力過人,以勇武聞名,號稱「飛將」,時有「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之說。曹操的一句「呂布非一人可勝」更是奠定了呂布武藝在三國前期無人可勝。十八路諸侯聯合討伐董卓時,呂布在虎牢關前大戰劉備、關羽、張飛,而後在濮陽與曹操的戰鬥中大戰許褚和典韋依然不落下風,最後六將齊攻亦能全身而退,無愧於三國第一猛將的稱號。趙雲血染徵袍透甲紅,當陽誰敢與爭鋒!古來衝陣扶危主,只有常山趙子龍。
  • 戰報276,蜀相樊建病逝,魏蜀兩軍各10萬大軍對峙,大戰一觸即發
    玩《三國志11》戰報276,丞相樊建病逝,魏蜀兩國各自10萬大軍,兩軍對陣,大戰一觸即發。丞相樊建逝去,該由誰接任呢?連蜀帝劉璿也深帶疑惑,畢竟如今蜀帝劉璿也是有病在身,朝政大事不能沒有丞相坐鎮。公元272年5月1日,蜀國大軍已經直逼下邳城了,已經來到了下邳城四五十裡外排兵布陣了。魏國在下邳城駐軍十幾萬,蜀軍還是要多加小心才行。吳國聽聞蜀軍已經攻到下邳城外了,吳國便在北海郡出徵一支部隊進攻下邳,以此響應蜀國,對魏國進行夾攻之勢。
  • 「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講述了什麼道理?值得一看
    俗語和文人墨客書寫的唐詩宋詞不一樣,俗語的語言比較直白,不像唐詩宋詞那樣有內涵,因為俗語是直接來源於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流傳開來的。俗語反映著人們的生活,也指導著人們的應該如何生活。今天,我們來給大家說一說俗語「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它又能告訴我們什麼道理呢?
  • 為關羽「刮骨療毒」的到底是誰?都說是華佗,但這是不可能的
    說到這裡,那麼問題來了,關羽「刮骨療毒」的故事是不是真的?為關羽「刮骨療毒」的人是不是華佗?若不是的話,那到底是誰?要弄清楚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從史料中的一些記載來進行探討。一、關羽「刮骨療毒」事件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的第七十五回中有這麼一些描寫:「原來箭頭有藥,毒已入骨,右臂青腫,不能運動。」這說明關羽右臂被箭射傷已經中毒。此時,正處於關羽攻打樊城之際。若是按照一眾下屬的說法,便是要關羽班師回荊州進行養傷調理。
  • 來看看這些蜀漢後期名將武力值有多高
    後期中,除了魏延、陳到、姜維、馬岱、廖化、王平這幾個我們比較熟悉的將領之外,還經常活躍在戰場的就是張翼、張嶷、馬忠、鄧芝、吳懿、吳班、高翔、陳式這八位蜀軍將領,屢次追隨著諸葛亮或姜維北伐中原,頗有戰功。老柳接下來就逐個分析一下他們的武藝。
  • LED燈泡與普通省電燈泡比到底誰比較省電、誰的壽命比較長?
    近日有消息曝出,發現有三分之一的LED燈泡壽命竟然沒有宣稱的那麼長。那麼,另外一種也強調省電的「省電燈泡」比起來,會不會比較好呢?我們就來看看,LED燈泡與省電燈泡,有什麼不一樣?LED燈泡、省電燈泡,到底選誰比較好?
  • 中國歷代皇帝誰壽命最長?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太關鍵了
    中國歷代皇帝誰壽命最長?長壽的秘訣是什麼?太關鍵了文/燕華的小說時間 圖/網絡中國古時候人的平均壽命沒有超過五十歲的,從秦到清無不如此。甚至到了清朝,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反倒下降了,因此有人把康乾盛世稱為紅薯盛世。
  • 誰人人前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
    罵這個主做賓館住宿次做冷凍批發的張老闆罵張老闆的原因是亂傳話,說張老闆対在市場西頭做冷凍生意的權老闆說,陳胖子在向撤遷辦咬嚼為什麼叫她們的凍庫撤遷,而沒有叫權老闆撤遷。那天權老闆為此喝了幾杯悶酒,正好遇到經過全老闆門前的陳胖子,就攔住她問此事。陳胖子說根本沒有此事。權老闆說是開賓館的張老闆說的這事,所以才出現了開文的一幕。
  • 秦王準備攻蜀,張儀說蜀道難,秦王卻讓蜀人自己修好路等秦軍去打
    蜀國位於四川盆地,四川盆地的面積,大概相當於三個秦國的關中平原,雖然巴國也在四川盆地之內,但是在楚國、秦國和蜀國三國的夾擊下,巴國實力已經非常弱小,而蜀國則是天府之國,土地肥沃,人口稠密,幅員遼闊,兵力充足。致力於增強國力、一統天下的楚國和秦國都看上了蜀國這一塊肥肉,誰先得到了這塊富饒的土地,誰便擁有了一統天下的穩固大後方,不僅可保前線將士軍糧充足,也可增加戰略縱深。
  • 數說三國:另類視角解讀三國演義人物陣營變化_有數_澎湃新聞-The...
    一個來自吳國,一個來自蜀國,並非羅老筆誤,三國時期確實存在兩個「馬忠」。由於二人出場時間不同,遂將第八十五回之前的「馬忠」替換為「馬忠(吳)」,第八十六回之後的「馬忠」替換為「馬忠(蜀)」。3、把原著一百二十回,根據故事情節劃分為八個部分。
  • 在三國歷史上,關羽沒有「溫酒斬華雄」,那麼斬華雄的到底是誰?
    三國之中,有三個結拜兄弟——張飛、關羽、劉備,此三人十分有名氣,而關羽的名聲更是裡面最好的。在《三國演義》之中,最早讓關羽名聲在外的,當屬「溫酒斬華雄」的故事了。東漢時期,董卓曾經把控了朝政,在朝中做出許多無道之事,引起了關東軍閥聯合討伐。然而,董卓手下卻也不少良將,就如華雄便是一個戰鬥能力極高之人,關東軍閥之中的俞涉、潘鳳才不過幾招便被華雄斬殺,引起了軍中的恐慌。
  • 道成法師:誰人背後不說人 誰人背後無人說
    因為這很正常:誰人背後不說人,誰人背後無人說。如果你不是活著,又不是人,當然沒有人會說你,木頭誰說你幹什麼?如果怕別人說,而不敢面對良心、責任、信仰,如此良心、責任、信仰都不擔當的人,那麼,活著還有意義嗎?學佛不是讓我們變成「鄉愿」,而是一片悲心。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從而踐行破邪顯正的中道圓融,喚醒沉睡輪迴的人們。
  • 三國兩晉南北朝:歷史深處那段紛繁擾攘的歲月
    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從今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五百多年後,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站在長江邊上的西塞山上,望著千裡煙波滾滾東去浩淼的長江,滿眼儘是前朝興亡之事,詩人撫今追昔,奮筆寫下這首充滿歷史滄桑之感的七律《西塞山懷古》,這首詩被用在了《三國演義》的末篇,與開篇詞《臨江仙》一樣,成為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