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9時23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黃海海域採用「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將吉林一號高分03組衛星送入535公裡的太陽同步軌道。
海上發射衛星,是繼陸地發射之後的又一個領域,在海上發射具有廣泛的前景,但目前卻很少有國家在海上能夠完成發射任務。
而我國首次海上發射紀錄最早也是在2019年6月5日,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獨立掌握海上發射技術的國家。
時隔一年多,我國再次在海上完成發射任務,長徵十一號先後兩次成功在海上發射,再次驗證了我國在海上發射的應用,據了解,此次海上發射是利用我國充足的大型船舶、海上平臺、港口資源和固體火箭成熟技術,構建海上發射系統的有效嘗試,實現了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航落區,顯著提高了運載能力,有效解決低傾角發射的能力問題,對打造高效、靈活、經濟發射能力、促進小衛星規模化發展有極其重要意義,為我國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提供了經驗基礎,同時擴寬了我國火箭發射的機動性能。
通過兩次的長徵十一號海上成功發射,到底體現了哪些優勢呢?
運載火箭發射的任務目標其實很簡單,就是將有效載荷可靠、安全、經濟地送入預定軌道,讓太空飛行器成功開機就完成任務了,而海上發射主要有以下這些優勢:
一、可在靠近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區域進行發射。
運載火箭發射,最根本的原因首限於火箭發動機的功率及攜帶的燃料,這些是目前制約火箭推力的根本原因,而在不能改變現有火箭技術的情況下,選擇近地軌道發射成了一種發展趨勢。
為什麼說在軌道附近發射會是一種趨勢呢?試想一下,如果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發射,它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地球自轉速度,從而節省了許多推進劑消耗量,直接提高火箭的運載能力。這意味著,同等起飛規模的運載火箭在赤道附近發射可以具有更高的運載能力,運載效率提升的同時也可以降低單位質量有效載荷發射成本。
通過大型船舶將火箭運輸至近地軌道發射,這可以實現相同火箭的有效載荷提升技術的實現。
二、海上發射將大幅提高火箭發射安全性。
火箭發射具有一定的風險性,尤其是前段時間,甚至有報導火箭發射後,有殘骸墜落,這樣的事並不是沒有發生的,當然,除了落區安全是發射任務設計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外,陸上發射火箭也還有其他的一些安全性隱患,有些是很難避免的。
而相對於海上發射,火箭發射區時遠離人口稠密地區,火箭落區可選擇範圍很大,對火箭而言發射軌道設計更加方便,同時落區安全性也可以大幅提升。
三、陸、海、發射架三種發射模式,具有靈活機動的高效性能。
長徵十一號火箭自2015年9月25日首飛以來,先後執行了10次發射任務,先後試驗了架式發射、海上發射、新平臺發射及發射場發射,可以說,通過這些試驗,有效的驗證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具有靈活機動的高效性能。
據了解,該型火箭同時還具備可無依託發射、小時級發射、適應複雜發射環境、能夠基於民用船舶實現海上發射等特點,具備很高適應性。截至目前,該型火箭已經在西昌、酒泉、海上實施過發射任務。
總之,海上發射對於小型火箭、微小衛星多數量等的發射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特別是針對商業衛星的發射,靈活機動、多星發射是一項很重要的指標,而長徵十一號通過10次的發射,驗證了這款火箭未來的應用前景將很廣闊。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