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弭「認知差」,讓應急科普更給力
李思琪
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具有突發性、群體性、危害性等特徵。在信息不確定性強、公眾關注度高的輿論場中,與突發事件相關的謠言容易快速發酵,加劇社會恐慌,製造對立情緒。值得警惕的是,隨著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時間和空間帶來的「信息差」逐漸消弭,但由於公眾對信息的理解和處理能力存在一定差距,這種信息不對稱造成更為隱秘的「認知差」。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強化科學家的科普觀念固然可以縮小這種「認知差」,但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建立專業化的科技編輯與記者團隊,更能滿足不同群體對溝通橋梁的需求。
在去年的一項公眾科學觀調查中,結果顯示63.29%的受訪者認為,「理解科學」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做到的事。科普工作最難的是,在較短時間內縮小科學共同體與公眾的認知差距。科學共同體習慣採用範式表達,但公眾科學素養往往無法企及。
因此,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相關信息在輿論場的影響被放大,此時把握應急科普新聞的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尤為重要。如果此時新聞從業者喪失責任意識,打擦邊球、求流量、標題黨等操作,將為科普帶來嚴重阻礙。
5月29日,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在京舉行全國「安全生產月」和「安全生產萬裡行」活動啟動儀式。今年全國「安全生產月」的主題為「消除事故隱患,築牢安全防線」。
第一,科學傳播不能失語。科學往往要求結果的嚴謹性,這需要多重檢驗才能實現。此次新冠疫情中謠言頻發,本質上是由於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認識不足、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導向沒有充分準備。科學探索過程中,「試錯」本是正常,但如果輿情反覆,相關部門在具體問題上失語、在輿論發酵的時刻失聲,公眾就會將「試錯」判定為所謂的「反轉」,對政府治理能力和科學共同體專業性產生雙重信任危機。
第二,科學共同體應成為科學傳播的起點。當前,各領域科學工作者藉助新媒體從幕後走到臺前,一些青年科學家以嶄新的科學傳播模式,與公眾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極大促進公眾對科學的信任。但如何與公眾進行科技方面的有效交流,是擺在政府、科學家、科普工作者、科技新聞記者面前一道共同的難題。針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科普需要各方聯動,形成合力。科學家走到聚光燈下,科普工作者予以輔助「解碼」專業知識,專業化的科技記者編輯團隊承擔宣傳和通俗化表達轉換工作,共同實現科普效果最大化。
第三,從組織機制上理順各方權責。既要建立快速準確高效的應急科普機制,更要成立專管機構與行業協會對傳播效果的責任追溯機制。目前,應急科普主體難以形成合力,各方經常出現越位或缺位問題。對此,應完善應急科普的頂層設計,設立專門委員會或常態化工作小組,建立各類突發事件應對的專家組及智庫資源。同時,要及時對傳播效果進行輿情評估分析與責任監管。
第四,在傳播內容導向上要把握平衡與針對性。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科普新聞報導既要注重受眾的信息需求與情感需求,權衡、把握專業性、真實性與「接地氣」「穩民心」之間的「度」,也要適度對社會情緒進行科學引導,做講人性、講溫情的報導,還要拉近科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在去年的公眾科學觀調查中,近一半受訪者認可「解釋科學有什麼用,科學對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能提升自己接受科普的興趣,並期待「科普內容更通俗易懂」。
應急科普除採用「情景式」和「問題導向」拉近與公眾的距離外,要凸顯鮮明的針對性,特別是公眾迫切想要了解的內容。相關操作指引要意指明確、減少爭議發酵的空間,注重指引的可持續性,不可朝令夕改,也要注重統一口徑、避免各部門協調工作時出現「接口」銜接不暢、多重標準等問題。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