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消弭「認知差」,讓應急科普更給力

2020-09-10 新華社

消弭「認知差」,讓應急科普更給力

李思琪

重大突發公共事件具有突發性、群體性、危害性等特徵。在信息不確定性強、公眾關注度高的輿論場中,與突發事件相關的謠言容易快速發酵,加劇社會恐慌,製造對立情緒。值得警惕的是,隨著新媒體技術不斷發展,時間和空間帶來的「信息差」逐漸消弭,但由於公眾對信息的理解和處理能力存在一定差距,這種信息不對稱造成更為隱秘的「認知差」。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強化科學家的科普觀念固然可以縮小這種「認知差」,但在重大突發事件面前,建立專業化的科技編輯與記者團隊,更能滿足不同群體對溝通橋梁的需求。

在去年的一項公眾科學觀調查中,結果顯示63.29%的受訪者認為,「理解科學」不是所有人都必須做到的事。科普工作最難的是,在較短時間內縮小科學共同體與公眾的認知差距。科學共同體習慣採用範式表達,但公眾科學素養往往無法企及。

因此,在重大突發事件發生時,相關信息在輿論場的影響被放大,此時把握應急科普新聞的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尤為重要。如果此時新聞從業者喪失責任意識,打擦邊球、求流量、標題黨等操作,將為科普帶來嚴重阻礙。

5月29日,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應急管理部在京舉行全國「安全生產月」和「安全生產萬裡行」活動啟動儀式。今年全國「安全生產月」的主題為「消除事故隱患,築牢安全防線」。

第一,科學傳播不能失語。科學往往要求結果的嚴謹性,這需要多重檢驗才能實現。此次新冠疫情中謠言頻發,本質上是由於人們對新型冠狀病毒認識不足、對重大突發公共事件的輿情導向沒有充分準備。科學探索過程中,「試錯」本是正常,但如果輿情反覆,相關部門在具體問題上失語、在輿論發酵的時刻失聲,公眾就會將「試錯」判定為所謂的「反轉」,對政府治理能力和科學共同體專業性產生雙重信任危機。

第二,科學共同體應成為科學傳播的起點。當前,各領域科學工作者藉助新媒體從幕後走到臺前,一些青年科學家以嶄新的科學傳播模式,與公眾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極大促進公眾對科學的信任。但如何與公眾進行科技方面的有效交流,是擺在政府、科學家、科普工作者、科技新聞記者面前一道共同的難題。針對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科普需要各方聯動,形成合力。科學家走到聚光燈下,科普工作者予以輔助「解碼」專業知識,專業化的科技記者編輯團隊承擔宣傳和通俗化表達轉換工作,共同實現科普效果最大化。

第三,從組織機制上理順各方權責。既要建立快速準確高效的應急科普機制,更要成立專管機構與行業協會對傳播效果的責任追溯機制。目前,應急科普主體難以形成合力,各方經常出現越位或缺位問題。對此,應完善應急科普的頂層設計,設立專門委員會或常態化工作小組,建立各類突發事件應對的專家組及智庫資源。同時,要及時對傳播效果進行輿情評估分析與責任監管。

第四,在傳播內容導向上要把握平衡與針對性。重大突發事件的應急科普新聞報導既要注重受眾的信息需求與情感需求,權衡、把握專業性、真實性與「接地氣」「穩民心」之間的「度」,也要適度對社會情緒進行科學引導,做講人性、講溫情的報導,還要拉近科學與日常生活的距離。在去年的公眾科學觀調查中,近一半受訪者認可「解釋科學有什麼用,科學對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能提升自己接受科普的興趣,並期待「科普內容更通俗易懂」。

應急科普除採用「情景式」和「問題導向」拉近與公眾的距離外,要凸顯鮮明的針對性,特別是公眾迫切想要了解的內容。相關操作指引要意指明確、減少爭議發酵的空間,注重指引的可持續性,不可朝令夕改,也要注重統一口徑、避免各部門協調工作時出現「接口」銜接不暢、多重標準等問題。

(完)

相關焦點

  • 應急科普|天乾物燥,秋冬防火正當時
    應急科普|天乾物燥,秋冬防火正當時 2020-11-20 15: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應急科普|關於「泥石流」,你知道多少?
    來源:應急管理部長按以下二維碼即可關注公眾號成都科普〡公眾號ID:cdkepu〡微博:成都科普〡網站:http://www.cdkepu.cn成都科普已受邀入駐以下平臺,每日內容同步更新中▼
  • 半月談|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
    像大腦一樣思考:類腦計算機來了半月談作者 朱涵「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半月談記者對著一臺名為「Darwin Mouse」的計算機念出唐詩《春曉》膾炙人口的第一句,短暫的停頓後,它居然憑著自己的「記憶」,背完了整首詩。這臺計算機就是浙江大學聯合之江實驗室近日發布的我國首臺類腦計算機。
  • 任文:文化外譯——哲學符號學「認知差」概念的啟示
    譯者究竟是把讀者引向作者,還是把作者引向讀者,或是讓他們彼此在(跨)文化旅途中的某一點相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認知主體在面對異質文本時的認知差。  趙毅衡認為,「認知差」是不同的認知(意識)主體對某一問題在某一時刻達到的認知狀態之間存在的差別。認知差的存在會引發認知意義流動,而意義的流動由認知主體的理解與表達來實現。
  • 半月談|腦科學專業:我的未來不是夢
    半月談記者 朱涵 張璇腦科學是科學探知自然界現象和人類本身的終極疆域,被譽為「科學皇冠上的明珠」。2019年底,浙江大學成立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並籌備在國內率先創設腦科學專業、開展本科生教育。未來天地且無限,登程探秘正當時在許多人的認知中,腦科學似乎顯得過於陽春白雪,不知道學了這門學問如果不進象牙塔深造,還有什麼出路。浙大的布局是過於超前了嗎?其實不然。近年來,國內外不少科技企業都展現出對腦科學的興趣。
  • 今年在日常科普基礎上突出應急科普
    今年全國科普日將在日常科普內容基礎上突出應急科普,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為公眾獻上一場科普活動盛宴。2020年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分為中國科技館主場活動、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和2020年全國科普日特別活動。
  • 應急科普丨颱風是什麼?
    應急科普丨颱風是什麼?來源:CCTV原標題:《應急科普丨颱風是什麼?》
  • 半月談|大數據發掘微生物「社交網絡」
    大數據發掘微生物「社交網絡」半月談記者 朱涵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是我們人類的「老前輩」。如果把地球年齡比喻為一年的話,微生物約在3月20日誕生,而人類約在12月31日出現在地球上。上至幾萬米高空,下至幾千米深海,熱達攝氏300℃的溫泉,冷至零下80℃的寒極,都有微生物存在。數十億年中,微生物形成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網絡。
  • 「認知」使自己的認知高於別人,產生認知差
    市面上能夠賺錢的方法只有兩種:服務和認知差;今天我們來聊一下認知差,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使自己的認知高於別人,產生認知差。認知決定了你在多大的範圍內把握機會,人脈決定了你在多大的範圍內整合資源。如果這條消息超出了你的認知範圍,而恰恰又與你相關,你想要去了解它。建議你用8個字來分析思考它;哪8個字呢?正反、上下、古今、中外。正:就是先相信他,認為這件事發生、並成立。看看事情發生的本質,了解一下事情發生的依據是什麼?比如支付寶上市這件事情,是公司達到一定規模,是企業發展的必然而上市,了解了本質和依據。
  • 全國科普日|「玩轉」科學 暢享未來
    自2004年以來,中國科協已經連續16年成功舉辦全國科普日活動,各地各部門在全國科普日期間累計舉辦的重點科普活動近10萬多次,參與公眾超過19億人次。北鬥導航同時啟動了「科普閱讀聯合行動」、成立科普中國心理應急科普服務隊等。
  • 知識短視頻 科普更走心
    大眾化生產 即時化傳播 人格化呈現  知識短視頻 科普更走心  「玩骨頭的盧老師」盧靜把吃過的魚頭、黃燜雞、北京烤鴨的骨頭,拼成整幅骨架,產生一種「古生物博物館既視感」。他們是擁有知識、熱愛分享、熟諳技巧的科普達人。這些優質的內容供給,滿足並創造了巨大的知識需求。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胡百精教授認為,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推動知識的生產環節從精英拓展至大眾,在讓知識更具人格化、場景化的同時,也讓知識的普惠、知識的提升、知識的分享和共創成為可能。
  • 半月談丨「代經濟」正反面
    上篇:個性化的「代經濟」火了半月談記者 翟永冠 黃江林 劉惟真「幫我打一下英雄聯盟,再升兩個段位。」遊戲代練師趙晨星(化名)在代練交易平臺「代練通」上收到網友的代練需求。在自信能滿足網友的要求後,他向用戶提交了自己的段位認證,並交付押金接下任務。由於任務難度較大,完成任務後他能獲得360元的佣金。隨後幾天,他便登錄該用戶的英雄聯盟遊戲帳號,開始代練工作。
  • 半月談 | 脫貧攻堅勝利後,扶貧政策何去何從? 三大關鍵詞讀懂中央...
    半月談 | 脫貧攻堅勝利後,扶貧政策何去何從? 三大關鍵詞讀懂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新華社  作者:  2021-01-05 脫貧攻堅勝利後,扶貧政策何去何從?
  • 遼寧阜新:地震應急知識 科普宣傳進校園
    近日,阜新市應急管理局、市防震減災志願者協會走進阜蒙縣蒙古族實驗小學,開展地震應急知識科普宣傳,現場發放中小學生防震減災知識讀本400餘份。此次活動以「加強防災減災宣傳教育,提高全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為主題,市防震減災志願者協會會長曹陽向師生詳細介紹了地震發生後應採取的應急避險和減少傷害措施。講解過程中還播放了四川蘆山7.0 級強震發生時某校師生應急避險的視頻,加深了師生對應急避險措施的印象。
  • 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突出應急科普、線上線下融合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溫競華)以「決勝全面小康、踐行科技為民」為主題的全國科普日活動19日在全國範圍內同步啟動,活動將持續到9月25日。今年全國科普日將在日常科普內容基礎上突出應急科普,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為公眾獻上一場科普活動盛宴。  2020年全國科普日北京主場活動分為中國科技館主場活動、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和2020年全國科普日特別活動。
  • 2020年全國科普日活動啟動:突出應急科普、線上線下融合
    新華社北京9月19日電(記者溫競華)以「決勝全面小康、踐行科技為民」為主題的全國科普日活動19日在全國範圍內同步啟動,活動將持續到9月25日。今年全國科普日將在日常科普內容基礎上突出應急科普,以線上線下融合的方式為公眾獻上一場科普活動盛宴。
  • 應急科普丨汛期若遇雷擊,如何急救?
    應急科普丨汛期若遇雷擊,如何急救? 2020-07-26 20:13:08 來源: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 舉報
  • 包頭市首家地震體驗館 開啟地震科普體驗活動
    地震,帶給人們不僅是傷害,更有對生命的認知,地震雖然屬於天災,不可完全避免,但是當災難來臨時,掌握基本的求生自救方法、學會自救救人的措施,會大大降低災難帶來的損傷。  在地震科普館裡,參觀者可以通過圖文展示、互動體驗的方式了解地震帶、地震波、震級等相關知識。值得一提的是,在「災害體驗站」,參觀者不僅可以通過地震體驗屋直觀感受到大地震發生時的場景,還可以學習如何準備地震應急包、如何進行自救。此外,在專業救援志願者的指導下,參觀者還將學習到如何正確使用應急包裡的物品,掌握基本自救互救知識。
  • 【應急科普】小孩炸飛3米,監控拍下瞬間!
    2020-10-22 16:48 |紹興市應急管理局
  • 半月談|彝家村寨遭遇現代文明,如何實現千年一躍?
    半月談記者 謝佼變革文明:高峽彝村,千年一躍編者按一時脫貧易,一直脫貧難。在成片相連的貧困帶上,貧困人群陷入陳規積習而不能自拔。改變陳舊思想,揮就文明新篇,殊為不易。彼時半月談記者乘車去往該村調查,走到一半便沒了路。徒步攀爬半天之後,這個極端貧苦的山村才映入眼帘。當時,村裡是一片土坯房,人畜混居,牛羊糞便落滿地。大多數村民家中只有一個用黃土堆積而成的灶臺。屋裡沒有桌椅,一盞昏暗的電燈是唯一的電器,一張孤零零的床躲在角落裡。這個彝族聚居村260多戶、1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