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末世的文藝作品有很多,大熱如《行屍走肉》、經典如《我是傳奇》都有不少擁躉。只是末世題材的電影幾乎都有喪屍類的怪物,看多了不免膩味。今天我想聊聊一部沒有喪屍的廢土電影:《郵差》。
《郵差》是凱文·科斯特納自導自演的第三部電影,其首導的電影就是大名鼎鼎的《與狼共舞》,而後又執導了科幻電影《未來水世界》。在他自己導演的電影裡,他總是扮演那種浪子氣質的獨行俠,獨自一人行走在未知的土地上,給人帶來希望。
說回《郵差》本身,它並不賣座,三個小時的電影讓人覺得漫長,口碑也不及上一部《未來水世界》。但此片對於末世文化的影響很大,末日後的廢土世界不只是戰士大戰喪屍,其生態其文化以及各種矛盾無不需要詳細設定,《郵差》很好的完成了這樣的世界,以至於後來的經典遊戲《輻射:新維加斯》也將故事主角叫做「郵差」。
故事伊始,是世界大戰後的末世,一個自稱「莎士比亞」的流浪漢來到一處聚居地。他靠著給居民表演戲劇換取些許生活必需品。他演技稱不上好但是廢土上實在太無聊了,人們還是願意為這份對遠方來客的好奇買單。只是這次他運氣不算好,一群武裝組織襲擊了這個聚居地。他們是來抓壯丁的,很明顯像「莎士比亞」這樣的成年男人無法逃過這場「兵役」。
被抓到營地的「莎士比亞」很快就受到了組織首領「將軍」的注意,作為一個輾轉多地的浪子自然閱歷豐富,散發出來的氣質絕不是那些聚居地裡沒見識的壯丁可比的。這讓「莎士比亞」很苦惱,他不想為這樣殘暴的組織效力,與此同時還受到了小頭目的妒忌。
在某一次狩獵中,「莎士比亞」逃出了隊伍。「將軍」派人追捕他,與「莎士比亞」同時進來的一個年輕人參與了這次追捕。這樣的年輕人是很容易被洗腦的,被暴力懾服後只要得到一點小小的甜頭和飄渺的希望,很多人就會自我欺騙,為虎作倀。這樣的例子在傳銷組織之類的非法團體中很常見,恰好組織首領「將軍」在戰前的工作就是一個銷售人員,擅於宣講和鼓吹。
「莎士比亞」面對已經迷失心智的年輕人,只能痛下殺手,他害怕回到營地,更害怕以後自己也會成為暴虐的組織戰士。在圍追堵截中,他滾下山坡。也許是命中注定,也許是瞎貓碰上死耗子,饑寒交迫的他發現一輛郵局車。郵局車裡面有些食物燃料,緩了他的燃眉之急。而死去的郵差遺留下的裝備,則給了他一個新的身份,沒有經過太多心理鬥爭,「莎士比亞」成了「郵差」。
「烽火燃三月,家書抵萬金」,不僅是中國,這世上無論哪一個角落,只要有人在就渴望得到通信,在電話、網際網路都已經銷聲匿跡的廢土,傳統書信對於人的意義不言自明。我們的郵差同志出現在各個聚居地中,戰亂後與世隔絕的人們對他的出現是驚喜又恐懼。既得利益者害怕這份不確定的希望,他們對現狀很滿意排斥一切希望。而那些飽受摧殘的居民卻是「心如死灰又復溫」,有對郵差投懷送抱的美人,也有誓要追隨郵差的熱血青年。
由於組織的再一次襲擊,郵差被一個叫艾比的女子救下並且隱居在一起。可他不知道那星星之火竟可以燎原,數月之間一個全新的勢力已經誕生,那就是受到他鼓舞而成立的郵差群體。他們將「郵差」奉為精神偶像,渴望重建美利堅的公共信件系統,給廢土人民帶來渴望已久的社交。
郵差來到了他們的聚集地,小郵差們歡呼雀躍,只是郵差自己知道,美利堅云云不過是他為了掩飾自己身份而說出的謊言。與此同時,組織發覺了這個不屈從於自己的勢力,「將軍」對此很恐慌,他開始著手追蹤殺害小郵差們。
很快,就有一個小郵差失去了生命。這讓郵差飽受打擊,他覺得是自己的謊言害死了這個年輕人。他宣布解散郵局,想藉此保全大家的生命。可是「將軍」和組織卻緊追不捨,不找到郵差本人、不將郵局群體的所有人殺死決不罷休。
「將軍」的擔憂其實不無道理,他之所以能建立這樣的暴力組織且維持統治,完全是利用了人們的無知和恐懼。一旦各個聚居地的人們有了聯繫,一旦人們對曾經的美國聯邦政府產生了希望,他的統治就岌岌可危。
之後的故事,就有點主旋律了,郵差帶領人們進行了反抗,最終在一對一的決鬥中打敗了大反派「將軍」,獲得了圓滿的結局。只是這場看似驚天動地的決鬥其舞臺中央的兩個主角,只是一個演員假扮的郵差和一個銷售變成的將軍。不得不讓人想起千年前秦國土地上響徹千古的名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郵差》是一個沒有喪屍的廢土故事,只是失去了希望的人類不就是行屍走肉麼?那一封封傳遞千裡的家書,就是消滅罪惡病毒的抗生素。郵局上再度飄揚的國旗,宣告了人類庇護所終於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