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淑敏:《花冠病毒》所寫 希望永不重現

2021-01-11 青瞳視角

「新冠病毒疫情之下,宅在家裡的人,可以讀歷史人物傳記和旅遊地理方面的書籍畫冊,幫你獲得時間及空間的縱深感。開闊視野,涵養心性,增強應對疫情的勇敢和自信。」2月6日晚,國家一級作家畢淑敏女士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從事軍醫工作20年的她,擅長撰寫心理諮詢方面的書籍。她在2012年推出了長篇小說《花冠病毒》——裡面描寫了一個上千萬人口的大城市突發瘟疫,然後城市封鎖、民眾出逃、搶購成風……當然,更多的是英勇抗擊。

畢淑敏希望小說所寫,永遠不重現。她期待疫情之下的職場人士,在家網上辦公,能夠調整好心態,保持內心的定力和安穩。

憶舊作:深入非典一線,寫出《花冠病毒》

北青報:能否談談《花冠病毒》創作背後的故事?它對當下我們抗擊新冠病毒疫情,有哪些啟示意義?面對疫情有無新的創作計劃?

畢淑敏:2003年「非典」時期,我受中國作家協會派遣,參加特別採訪組,趕赴「非典」第一線。當時我的母親身患肝癌晚期,我奉命出徵,心想這一去很可能和老母親生離死別。但母親支持我去,給了我很大的力量。我開始晝夜走訪戰鬥在抗擊「非典」一線的醫生護士,包括外交部、國家氣象局、軍事醫學科學院還有很多衛生防疫部門,也包括從非典中恢復過來的病人。這一切所見所聞,結合自己的經歷,醞釀沉澱了8年,凝聚成2012年出版的長篇小說《花冠病毒》。

此次疫情暴發,現鎖定在人類貪吃野生動物,病源和「非典」基本相同。這說明如果此惡習不改,以後還有可能會暴發新的瘟疫。說實話,病毒遠遠比人類更為古老。病毒肆虐,它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異?為何從原來的狀態奔逸而出,瘋狂地侵襲損害人類?我們如何與大自然的各種生物和平共處在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這些都值得我們深深思考。不然的話,災難驟起時,我們不知道它從何而來。災難離開時,我們也不清楚它因何而去。我們更不知道的是——下一次它會不會再來?人類生活在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安全感中。

這幾天也有朋友不斷問我為何在8年前就有此情節設置?事實上,我希望它永遠不重現。但如果產生災難的土壤依然存在,人類和病毒必有一戰,且很可能一戰再戰。我堅信這次瘟疫一定會過去,我們一定能勝利。不過,要痛定思痛,要亡羊補牢。我們付出的代價實在太慘重了。

至於新的創作計劃,暫時沒有。我現在一直宅在家裡,哪裡也沒去。

說當下:信息如飯菜,要適度有營養

北青報:這次新冠疫情下,有的小區被封閉,有的疑似病人被醫學觀察,還有的確診病人被救護車拉走。這些在社交媒體上廣泛傳播,會否加大民眾的心理恐慌度?如何去應對這些信息?

畢淑敏:人類對於突發的不安全事件,本能地很警覺。過去受條件所限,某部落發現入侵者、山火、災變等,只是在小範圍之內傳播。現在網絡化時代,信息量非常大,真假莫辨。對於新冠疫情這類突發事件,任何消息都會引發人們高度關注,人們紛紛在獲得的第一時間推送。我認為,人要學會對信息加以梳理甄別,不可接受來源不明的過多信息。信息如同飯菜,要適度,要有營養的,第一要素是真實。而不能像填鴨,塞進過少就被動接受多少。當你沒有辦法完全識別時,杜絕這些信息。

比如,有人給你發了一個15秒鐘的短視頻,告訴你這個人因新冠病毒倒在地上死去了。但這究竟是不是一個新冠病人?你不知道。死者生前是否有其它疾病?你也不知道。不在現場,僅憑15秒鐘的短視頻,你無從分辨。所以,這時就不能隨意轉發。馬路邊上看到有人死亡,把死亡過程拍攝出來發到網上,也是對死者的不尊重。

我能理解,當一個人看到自家所在小區被封閉,不斷聽到救護車響,看到有人被拉走有人被隔離,會感到很緊張。但理智可以指揮情緒,它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防禦措施。理性告訴你,封閉小區是目前採取的正確措施,它並非歧視和小題大做,居住在這裡的人應該鎮定接受這個變化,情緒就會漸漸安定下來。

保持鎮定,不要風聲鶴唳、不要驚恐萬分,甚至生出怨懟心理。這樣,你就會比較坦然,渡過難關。

大疫時期,面對突發情況,不要怨天尤人,不沉湎於焦慮悲涼。大家理智上都很清楚,發生了傳染病就要隔離。請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面無懼色地接受這一切。把居家隔離當成對國家所做的貢獻、對抗疫所做的支持,也對自己避免交叉感染有好處。

聊心理:保持內心的定力,學會思考

北青報:在新冠疫情下,有居民覺得長期宅在家中會悶出病來,那麼如何調適好這種心理狀態?當下一些公司企業延緩開工,職場人士待在家裡網上辦公。對他們來說,怎樣調解這種不適期?

畢淑敏:一個人生不生病,和環境有關,但並不是絕對相關。同樣環境下,有人生病有人就不生病。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你天天在人群裡泡著,就不生病嗎?以前,不是有人大喊都市工作生活節奏太快了讓自己生病嗎?目前情形,我覺得應該坦然接受變化,適應不同的節奏和外界的影響。如果街上颳風,你心裡就下雨;外面寒冷,你的情緒就掉到零度……這是不成熟的表現。

現在網絡發達,你可以和朋友在網上溝通和交流。你可以讀書,電子書、紙書都可以。思考人生的規劃、學習充電相關業務,都可行,並且有意義。有些人,習慣了天天在外面喝酒吃飯、跟人聊天,覺得自己處於重重人海之中,才有一定的存在感。當他孤獨一人時,就無所適從,不知道怎樣和自己相處。這正是他自身心理健康的欠缺之處。

在我看來,人要具備在各種境況下,保持內心沉穩的能力。當然這並不是說,若你天天在外面跑,就不能思考;若你天天在家待著,你就能思考了。做一個會思考的人吧,無論外界環境怎樣千變萬化,你都能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如果沒有,就請開發鍛鍊。

對於宅在家裡辦公的職場人士來說,你要問自己幾個問題:你是否熱愛你的工作?你和同事是否有良好的關係?你珍惜你的工作機會嗎?你賦予你所肩負的工作何種意義?你的工作是否你人生存在的價值體現?如果這些概念搞清楚了,那麼無論在哪裡辦公,都不會產生太大的問題。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是和一個集體在一起,只不過集合的方式有變化,目標仍在那裡呼喚。不用把外界的變化看得舉足輕重,好像外界改變了,你的舉手投足都不知如何是好了。總之,無論外界怎樣變化,我們要有內心的信仰和追求。

薦書目:讀歷史傳記,看旅遊地理

北青報:在新冠疫情下,有哪些比較好的圖書適合宅在家裡的人調適心情?

畢淑敏:這種情況下,讀讀歷史、人物傳記、旅遊地理這三方面的書籍比較好。讀歷史,讓你生出時間上的縱深感。看一些你所敬佩的歷史傑出人物的傳記,會從別人的人生裡,看到即使是偉人,也絕非一帆風順,也遭到過很多挫敗與苦難。學習一下他們在那種時刻,怎樣堅持過來。或許也可能讓你增強應對疫情的信心。

另外,宅在家裡,畢竟所接觸的多是單調重複的家務瑣事,挺磨人的。讀讀旅遊地理方面的畫冊和書籍也不失為一種選擇,可以幫助你開闊視野,拓展空間縱深感。對於涵養心性、調適枯燥單調的生活,或許有輔助作用。

談民生:望專業人士傳授口罩製作方法

北青報:疫情之下,您目前的生活狀態如何?家裡面生活用品儲備得怎樣?夠用嗎?

畢淑敏:我最近一直宅在北京家裡。在網上買菜,因陋就簡過日子。疫情防控前線緊張,有些市民口罩短缺,不知北京有關方面能否通過街道社區向轄區居民定量配發口罩?

大街上有些人戴著防霧霾口罩,有專家說這種口罩並不能有效阻止病毒傳播。在專業防病毒口罩緊缺情況下,口罩生產廠家或者專業設計人士,能否給社會大眾支支招,教大家如何在家裡也可以製作基本合格的口罩。這樣,或許能起到救急的作用呢。 文/本報記者 張恩傑 統籌/劉江華

相關焦點

  • 畢淑敏:希望《花冠病毒》永遠只是預言
    2月初,面對確診人數的不斷飆升,有網友評論,今天所發生的一切都與作家畢淑敏在2012年出版的小說《花冠病毒》中描述的是那麼的相似,「突發瘟疫、城市封鎖、民眾出逃、搶購成風……這本小說像是一則『預言』。」 在小說的序言中,畢淑敏說,「這本書裡,滲透我人生的結晶……包含我對以往和將來世界的回眸與眺望。包含著我對宇宙的好奇和幻念。」 2003年,「非典」暴發。
  • 畢淑敏:我希望,《花冠病毒》永遠只是預言
    她走訪抗擊「非典」的一線醫生護士,從「非典」中恢復過來的病人,包括外交部、國家氣象局等部門,結合自己的經歷,醞釀沉澱了八年,於2012年寫出《花冠病毒》。  「這些天,問候的朋友很多,大家都同時問到一個問題,『八年前是如何預言的?』」日前,深居北京的著名作家畢淑敏接受了新華每日電訊草地副刊記者專訪,她說:「我希望它永遠只是預言,而非重現。」
  • 驚聞新冠病毒人傳人,《花冠病毒》「成真」,她「痛不欲生」……
    今年2月初,面對確診人數的不斷飆升,有網友評論,今天所發生的一切都與作家畢淑敏在2012年出版的小說《花冠病毒》中描述的是那麼的相似,「突發瘟疫、城市封鎖、民眾出逃、搶購成風……這本小說像是一則『預言』。」在小說的序言中,畢淑敏說,「這本書裡,滲透我人生的結晶……包含我對以往和將來世界的回眸與眺望。包含著我對宇宙的好奇和幻念。」
  • 《鼠疫》銷量大增,《花冠病毒》搶手,疫情文學閱讀受追捧
    《花冠病毒》,舊書網喊價800元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讓讀者不由想起2003年的非典,中國作家畢淑敏的長篇小說《花冠病毒》甚至一度成為熱搜,在舊書市場價格更是一路攀升。 許多讀者重新捧起《花冠病毒》,他們被書中關於病毒形態及其殺傷力的描寫所震撼。而書中有關封城、市民搶購等的描寫,和現實似有驚人的「對應」之處。
  • 畢淑敏:「快」年代關注永恆的生命
    畢淑敏這樣介紹自己。「我曾經看到一個80後的女生已經寫了十部長篇,面對這麼巨大的工作量,我要表示心中的慚愧了。但有一條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書裡的每一個字都凝結著我的思考,我是鄭重其事地思考了很久,才把它們落到了電腦屏幕之上的。」  早在今年初推出《花冠病毒》時,畢淑敏就被評論說正在轉型。在北京的新書發布會上,她坦言:「其實已經在原地轉了好幾圈。我寫書非常單純,就是關注人類生存的現狀。
  • 畢淑敏:文字背後溫情的「生活家」
    魯迅這位現代文學奠基人漸漸成了畢淑敏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偶像。巧合的是,畢淑敏後來的經歷與魯迅棄醫從文有些相似。魯迅的骨頭硬,畢淑敏無論是在寫作或為人處世中都保持著自己獨立的人格,不迷失自我,也頗相似。 後來,畢淑敏脫去戎裝,轉業回到北京,在一家工廠的醫務所任主治醫生、所長,一幹就是22年。剛開始,她並不喜歡這個職業。
  • 畢淑敏:生命地圖(圖)
    後來,畢淑敏轉業回到北京,在一個工廠的醫務所任主治醫生、所長,一幹就是22年。同時,她還躋身成為當代具有影響力的作家之列,她的長篇小說《紅處方》、《血玲瓏》被改編成電視劇。同時,她還是一個心理諮詢師,擁有一家心理診所,以職業經歷完成的小說《女心理師》成為暢銷書。  畢淑敏說,她覺得生命就是一個圓形的地圖,而完美的生命是一定是渾圓的。
  • 畢淑敏:感悟生命與死亡共同的綻放
    穿著絲綢的衣服在音樂中離開記者:如果可以選擇,你會希望以什麼樣的方式死去?畢淑敏:我想用我喜歡的方式死去。希望穿舊的絲綢衣服,因為我覺得別的質地衣服會不會比較硬?火化起來會不會比較麻煩?穿很厚的衣服怕是比較不低碳。記者:環保的死亡方式?畢淑敏:對呀,穿舊絲綢的衣服,我個人覺得比較舒適而且比較容易焚燒。
  • 40年前便預知病毒會爆發?這幾本小說神預言,最後一本出自我國
    上小學的時候,老師為了激發孩子們的想像力,確定人生的目標,常常會給出「我以後想幹什麼、我的夢想是什麼、我最希望什麼出現」等等話題,要求孩子們寫出心中的真實想法。前段時間,一則消息被衝上微博熱搜榜,主要內容是,在2000年舉行的一次作文大賽中,作文的主題是《我期待的2020》,一位學生如此寫到「到那時,學生不用去學校,在家中就能上課」,他怎麼也意想不到,20年後的今天這句話變為了現實。不過學生和教師們並不喜歡這種上課方式,搞得怨聲哀悼的。不過這位學生依然引起了網友們的關注,紛紛問題:難道他有預知未來的超能力?
  • 畢淑敏:讓自己幸福,是人生的第一要務!
    2020,從冬到春,從寒冷蕭瑟的一月,到春風和煦的四月,短暫又漫長,很多人這段時間都經歷了令自己終生難忘的故事吧,你我心情各不相同,人類的悲歡也未必相通,但我們都渴求幸福,對未來的希望是支撐我們繼續走下去的力量。畢淑敏說,我們對幸福的追求,讓我們體驗到人生的意義,感受到人生價值的莊嚴。
  • 為什麼有些人越長大越傻,你看看畢淑敏怎麼說的,真的是一針見血
    讀書時候,多半都是心智不成熟,容易被外界所誘惑。所以很多人現在都沒有小時候那種志向,也間接的是越長大越傻了吧。因為很多人已經忘記了當初的初心了。很多人可能還一直認為,人都是越長大越成熟,越長大經歷的事兒也越多,越長大越世故圓滑,可以說人越長大越聰明才對,人為什麼越長大越傻呢?一時也想不明白!
  • 畢淑敏:人生有三件事不可儉省
    最近讀到作家畢淑敏在某報發表的文章,裡面有段話寫的特別好:「人生不可儉省的三件事:第一是學習,第二是旅遊,第三是鍛鍊。」學習關於學習,畢淑敏說:「機遇是牽著婚紗的小童,如果你不學習,新娘就永遠不會出現在你人生的殿堂。」自從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工作後,你有多久沒摸過書本,沒好好充實自己了?
  • 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書」:喚起心靈的感動
    作為華語世界裡頗具影響力的女作家,畢淑敏被王蒙稱為「文學界的白衣天使」。畢淑敏還是一位心理學家,她了解兒童心理,善於捕捉兒童的心理變化,並相應提出解決之道。畢淑敏專為青少年創作的「給孩子的心靈成長書」系列叢書,用充滿母性光輝的文字、豐富真切的人生經驗、透徹心扉的成長期盼,為孩子們開設了一堂堂有趣而真摯的心靈成長課,妥善解決成長過程中的心靈謎題。  「成長不僅是青春期的拔節,還是人生都在進行的過程,你能夠看到自己身心的變化,甚至人生休止符的到來。
  • 畢淑敏:人生沒有意義,為什麼我們還要努力
    作家畢淑敏在某所大學做演講時,不斷有學生遞上字條提出自己的疑問。字條上提得最多的問題是——「人生有什麼意義?請你務必說實話,因為我們已經聽過太多言不由衷的假話了。」她把這個問題讀了出來,並說:「你們今天提出這個問題很好,我會講真話。
  • 畢淑敏談明星吸毒:罌粟本身沒有罪 毒品是人禍(圖)
    知名作家畢淑敏。資料圖    知名作家畢淑敏曾寫過我國第一部深入解密吸毒、戒毒的紀實作品《紅處方》。它1997年被改編為同名電視劇後轟動一時。
  • 意外滯留上海,記錄「上海表情」,何建明再出新書重現珍貴抗疫瞬間
    作為一名紀實文學作家,他以深情的筆調,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想真實記錄下來。「這是一本特別的書。」滯留上海本身就是體驗生活其實,在上海滯留期間,何建明一天也沒閒著,「開始的15天,我一直在忙著一項採訪任務,有一段時間獨自宅在酒店,一邊頗有些驚恐地與大家一起觀望武漢疫情發展,一邊躲避病毒的侵襲,同時在創作另一部扶貧題材的作品。」後來隨著疫情越來越嚴重,何建明無法再平靜了:「我強烈地感受到,如果在這樣的大疫面前,我們再無動於衷的話,簡直就是沒有人性和良心!
  • 畢淑敏:經歷過磨難,一度懷疑自我存在的價值,用30年走出自卑
    ——畢淑敏畢淑敏的身上有很多標籤,崑崙女兵、醫師、心理諮詢師、作家,然而就是這麼一位集名利、地位、財富、於一身的人,也難逃脫芳華之年的"人生經歷"帶給她的自卑跟悲觀心理。用30年時光走出陰霾,一定會經歷尋常人所不能想像,望而不及的事情!
  • 工筆花卉技法|花冠的結構你了解多少?
    希望下面這篇「工筆花卉技法|花冠的結構」對你有所幫助!花冠是一朵花中所有花瓣的總稱,位於花萼的上方或內部,排列成一輪或多輪,多具有鮮豔的色彩。因其形狀似王冠,故稱之為「花冠」。花瓣的形態、排列以及聯合的情況的不同常使得花冠形成多種特定的形狀。單瓣花冠的概形單瓣花冠由一層花瓣組成。
  • 探索新型冠狀病毒的「花冠」,上海光源在行動--中國數字科技館
    探索新型冠狀病毒的「花冠」,上海光源在行動2020-09-11 13:31:00   為共同抗擊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