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植樹節。
大家都愛木造林,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才能得到更好的保護。
而在奧斯陸,挪威人希望用一種特殊的「植樹」方式告訴後人:
曾經,這裡有一片森林…… 」
在挪威奧斯陸附近的一片雲杉林裡,有著這麼一座「未來圖書館」:它將用 100 年的時間種成 100 棵雲杉,然後用這些樹木來製造這 100 年來所徵集的書稿。聽起來就像是東野圭吾小說《解憂雜貨鋪》裡面的信箱一樣,一本書投進去,就送達到了一個世紀以後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它們選取的書目並不是那些已經經受過時間考驗的經典巨著,而是當下人們最切身體會的經歷和思考。在等待樹木成長的 100 年裡,這個圖書館每年都會邀請一位作家為其寫一本書,並將書稿保密封存起來,直到 100 年的期限到了才出版面世。
在小雲杉長成之前,所有的書稿都不會公開於世。
對於作家們來說,這會是一件充滿挑戰性的事情。每個作家幾乎都不可能在生前等到這本書的出版,於己而言是不存在什麼成就感的;而 100 年後的世界又會怎麼看待這些作古的文化,也使得這本書的前途未卜。為了一個不可預知的未來寫一本書,所有的可能都由歲月決定。
當然,這無疑也是一件充滿樂趣的創意活動。它就像是我們小時候愛玩的埋寶藏遊戲,將自己視為珍饈的寶物,埋葬在一個不為人知的地方,等待著下一位有緣人去發現它們。我們站在時間的一端遙望對岸:100 年後的人們啊,你看到我特地給你寫下的書了嗎?
這個項目開始於 2014 年,前兩年的作家提交的書稿分別為:
2015 年,加拿大小說家 Margaret Atwood 的《Scribbler Moon》;2016 年,英國作家 David Mitchell 的《From Me Flows What You Call Time》。
未來還將有更多作家受邀寫下他們的作品,用自己對於「時間與想像」的感悟,來敘述這一條跨越百年的敘事弧。
前兩年已經提交書稿的兩位作者,左為 David Mitchell,右為 Margaret Atwood。
未來圖書館之所以會落地在挪威,一共有兩個原因:一是據全球變暖的趨勢預測,挪威將在 100 年後成為一個熱帶海濱。人們希望用這種方式告訴後人——這裡曾經有一片挪威的森林。第二點則是挪威人對於「慢藝術」的天生熱衷,這些隨著自然緩慢生長的雲杉,就是他們眼中最美的藝術了。
未來圖書館的發起人 Katie Paterson 對於這個項目抱有很大信心。「我在年輪、紙張、現在與未來之間看到了一種關聯。」 她如是說。「如果我們不是對未來的世界充滿信心的話,我們就不會種樹、不會寫書,這是我們向未來展示現在的方式。」
Katie Paterson 創作了很多極富詩意與概念性的藝術作品,善於思考在時間變遷之下,我們在地球上的位置。
我們很難直接評價未來圖書館,也不知道它能否維持下去。畢竟一百年太久,只爭朝夕的我們無法挑戰時間。不過我們也應該相信,所有事情並非都是為了到達終點,而是向終點邁過去的每一步。還剩 96 年的時間,你願意陪它等下去嗎?
圖片均來自 未來圖書館
今 日 互 動
「你最想在哪裡種樹」
本文轉載自 Nordikr,圖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