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持續了百年。德國人將大熊貓稱為「竹子熊」,認為它是熊的一種,英語國家則稱之為「熊貓」(panda),將它與小熊貓並列。
作者:陳夢溪
《來自中國的禮物:大熊貓與人類相遇的100年》[英]亨利·尼克爾斯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來自中國的禮物:大熊貓與人類相遇的100年》是新知文庫第100本,一個月前剛剛出版。在關注了世界各地的文化、歷史、地理、科技等故事後,新知文庫選擇了大熊貓與人類的100年的故事作為這套書的節點,實在是因為大熊貓對我們有著特殊的意義。
相貌憨厚、動作溫吞、帶著濃濃黑眼圈的大貓熊,絕對是地球上最惹人憐愛的動物之一。但是提起它的過去,我們所知道的卻出奇地少。熊貓自古生長在中國的四川和陝西,可是歷史文獻裡卻幾乎沒有關於它的記載。是害羞的貓熊總是躲著人類遠遠的,還是古代中國人無法相信世上竟有如此神奇的動物?另外,熊貓或者說貓熊,到底是熊還是貓?為什麼又有人說它其實是浣熊,而明明是肉食動物,為什麼又只愛吃竹子?它真的是性冷淡,需要人類播放春宮片看嗎?人類為貓熊所做的最重要的保育是什麼?人見人愛的熊貓又如何為其「老東家」打開新世紀的外交大門?
《來自中國的禮物:大熊貓與人類相遇的100年》關注時下熱門的博物學主題,展現了人類從獵殺到保護的歷史。大熊貓從瀕危降到易危,展現了和諧生態的建設成就。本書外國人講述的有關中國的故事,大熊貓是中國形象的代言,作者多次來中國採訪,對中國有深厚的感情。書中還具有吸引人的有關清代、民國、新中國的政治外交史,以及藉助熊貓的國際交流史。
這本書的作者亨利·尼科爾斯是專門從事自然科學寫作的記者與作家,關心演化、生態、環保等議題。他憑著深入淺出、輕鬆詼諧的文筆,以及在科學、歷史與人文之間自在穿梭的功力,在世界知名報刊如《自然》《獨立報》上已發表上百篇文章。他的上一本書《寂寞的喬治》講述的是加拉巴戈群島上的一隻陸龜,在2006年獲選為英國《衛報》的一流好書獎。這次他又下了一番功夫講了一個熊貓的故事:
1869年,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作為第一個親眼目睹大熊貓的西方博物學者,看到了「一隻完美的、黑白分明的熊」。他的「發現」讓大熊貓有了動物物種的科學描述,熊貓從此開始「風靡全球」。
那麼為什麼在此之前,熊貓很少被記錄到中國古代的文獻中呢?我猜,這可能是因為野生熊貓擅長隱藏,也懼怕人類,聽到人聲就跑遠了。中國林業局在過去幾十年曾四次聲勢浩大地進行大熊貓調查,即使確定野生熊貓的數量超過千隻(第四次調查在2015年公布的最終數據是野生大熊貓種群數量1864隻,圈養大熊貓375隻),但也很少有人見到其真身,所以大多數時候只能通過它們的糞便、腳印等來統計。古書《爾雅》中有記載一種「似虎似熊」的動物,可能是熊貓;16世紀李時珍曾記錄過一種「居於四川的食竹動物」,管它叫貘,也可能是熊貓;《詩經毛氏傳》中「白虎黑文」的騶虞也有點像。但誰都不確定哪是對熊貓的記錄。確實,關於大熊貓的藝術品也是直到19世紀才出現,在此之前生活了千萬年的野生熊貓都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
熊貓真是謎一樣的動物,它從命名和物種界定開始就充滿了爭議。小熊貓這個物種先於大熊貓被命名,有些科學家認為這種「黑白熊」更接近小熊貓,有些認為更接近熊,爭議持續了百年。德國人將大熊貓稱為「竹子熊」,認為它是熊的一種,英語國家則稱之為「熊貓」(panda),將它與小熊貓並列。隨著科技的發展,上世紀六十年代科學家們提取的大熊貓的血清,看其中抗體更容易與熊還是小熊貓的蛋白結合。測試結果是大熊貓更接近熊。
上世紀八十年代,科學家們開始用分子方法——DNA-DNA雜交比對法去對比大熊貓與其它動物的基因相似性。他們使用最新的染色技術,細緻地檢查大熊貓的染色體。雖然大部分的熊有74條染色體,而大熊貓只有42條,但其染色體片段之間有驚人的相似。這個結果似乎也更傾向於大熊貓屬於熊。「熊貓之父」胡錦矗是20世紀80年代首次針對野生熊貓的正式研究的負責人之一,他根據大熊貓與小熊貓糞便的相似性等認為,應該將大熊貓與小熊貓共同列在一個獨立的類別中。動物學家喬治·沙勒似乎同意這個說法,他在《最後的熊貓》一書中認為熊貓並不是熊的一種,而是獨一無二的:「熊貓就是熊貓」,作者稱這種命名充滿了浪漫色彩。大熊貓在2010年接受了完整的研究,做出了所有基因組的排序,結論很明顯:熊貓屬於熊科。作者用曲折迴環、一波三折的敘述講述了對熊貓的研究。
著名大熊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魏輔文看來,在中國政府和科學家的不懈努力下,大熊貓目前已經從「瀕危」降到「易危」等級,有望與人類常伴左右。許多野生熊貓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圈養熊貓的野外化歸、圈養熊貓繁育的困難……通過大熊貓的過去或許能看到它們的未來,而我們與熊貓要一起面對的還有很多。
(原標題:熊貓到底是熊還是貓?)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