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行動物奇遇記》繼續上課,今天是第二講,點擊就可聽課。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的朋友們,大家好,歡迎聆聽《夜行動物奇遇記》,我是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獸醫院院長劉建勳。
去年,一部叫做《小豬佩奇》的動畫片火遍了網絡,並一躍成為「社會人」的標誌。不過,大家喜歡的「佩奇」雖然頂著小豬的名字,但它鼻子長、耳朵小、酷似吹風機的長相,在我看來,倒並不很像豬,反而與另一種動物十分相似,那就是貘(mò)。
(▲圖:成年馬來貘)
貘(mò),乍一聽,你可能覺得有些陌生。但如果你真正認識了它,會發現它比「小豬佩奇」更加奇特多趣。
【一】
貘可謂是動物界的喜劇大咖,單看長相就天生喜感。
它們一副呆頭呆腦的樣子,體型像豬,但更龐大,身體滾圓而肥壯,皮膚很厚,鼻吻向前突生,發育成了圓筒狀,且能自由伸縮。兩隻眼睛很小,位於頭部兩側,仿佛總是昏昏欲睡的樣子。耳朵大而豎立,中間長著一撮(cuō)鬃毛,身後甩著一條不成比例的短小尾巴。
(▲圖:成年南美貘)
看上去,它們的鼻似象,耳似犀,足似虎,軀似熊,像極了動物界的「混血兒」。這一副進化不完全的另類模樣似乎在透露著——它們是一種「史前動物」。
事實的確如此。在經典科幻電影《2001太空漫遊》中,貘就是和遠古人類一同出現的角色。
貘的生存歷史最早可追溯至五千萬年前。它們是現存最原始的奇蹄目動物,與馬、犀牛是近親,而且幾千萬年來,貘幾乎沒有什麼變化,堪稱「活化石」。
(▲圖:南美貘一家)
如果將歷史倒退幾千萬年,在南極洲以外的每一片大陸上,貘都廣泛分布。我國在四千萬年前的始新世,也有始祖貘的生存。河南安陽出土的真貘殘片,就是最可靠的歷史見證。2003年,貴州省博物館還在考古中發現了距今二十萬年前的巨貘化石。
然而,現在世界上絕大部分的貘都已滅絕了,僅剩下山貘、中美貘、南美貘、卡波馬尼貘和馬來貘五種,且均為瀕危物種。其中,前四種都分布在美洲,只有馬來貘一種分布於東南亞。
(▲圖:成年馬來貘)
【二】
在貘這個稀有的家族中,馬來貘和南美貘扮演著截然不同的角色。
馬來貘,又叫亞洲貘,是貘類中最大的一種,毛色也和其他四種貘有鮮明的區別。它們全身黑白相間,頭部和身體的前部、腹部、四肢及尾巴均為黑色,但身體的中後部為灰白色,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就像是身穿「尿不溼」的神獸。
(▲圖:成年馬來貘)
和大熊貓相似,這身黑白分明的迷彩服正是馬來貘的自我保護色,特別是在月夜的陰影之下,它們會和身處的叢林融為一體。
馬來貘主要生活在低海拔的熱帶雨林,分布於東南亞的馬來半島、蘇門答臘、泰國、柬埔寨和緬甸,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國寶。
(▲圖:馬來貘一家)
南美貘,又名低地貘,則是現存貘中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它們全身披覆著深褐色毛髮,硬長粗壯的黑色鬃毛自頭頂向後延伸至頸背,耳朵邊緣則有一圈白色描邊,仿佛掛著精緻的鉑金耳墜。
(▲圖:成年南美貘)
棲息於亞馬遜雨林和亞馬遜盆地的南美貘,喜歡在地勢平緩、周邊環覆水域的地方安家,因此便有了「低地貘」的外號。
有趣的是,儘管成年的馬來貘和南美貘相貌迥異,但貘的幼崽毛色都會呈現像斑馬一樣的條紋和斑點,這些斑紋會幫助幼年貘更好地隱蔽在叢林中,而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它們的「花衣」才逐漸消失。
(▲圖:成年南美貘和幼崽)
(▲圖:成年馬來貘和幼崽)
【三】
你或許很難相信,像貘這樣大腹便便的傢伙,其實是不折不扣的素食主義者。它們以多汁植物的嫩枝、樹葉、野果,特別是水生植物為主食,能吃近一百種植物。
(▲圖:成年馬來貘)
貘視力不佳,個個都是天生的「近視眼」。它們不喜歡強光的刺激,因而,白天常常躲在陰暗的地方休息,夜間才出來活動。
(▲圖:夜間馬來貘)
儘管夜視力並不好,但靈敏的聽覺和嗅覺,使貘在夜間也可以輕鬆自如地行動。每當來到陌生的地方時,貘常常會翻起上吻,張大鼻孔左右嗅聞,同時齜牙咧嘴,發動獨有技能——裂唇嗅反應,以探測自己是否能夠安然享用美食。
(▲圖:馬來貘覓食)
它們尖長的上吻連著鼻子,像大象的鼻子一樣靈活,能上下左右隨心所欲地運動,既能巧妙地裹卷植物的葉子和嫩芽,也能折斷細小的樹枝樹幹,還能採摘植物的果實。
(▲圖:馬來貘覓食)
除了咀嚼草葉填飽肚子、隨時注意周遭的風吹草動外,在夜間,下水嬉戲是貘最大的愛好。
(▲圖:馬來貘遊泳)
貘喜愛水,具有非凡的遊泳和潛水本領。遊泳時,它們可以將長鼻子伸出水面來進行呼吸,還可以在淺水處長久地行走,如履平地。這不僅是它們消暑的一種方式,也是為了讓魚幫助它們清除隱藏在皮上的寄生蟲。
(▲圖:馬來貘潛水)
每當遇到天敵追蹤,膽小的貘就低頭奔跑,最常用的招式就是迅速潛逃到水中躲避,使那些水性不熟的猛獸無可奈何。
(▲圖:馬來貘一家)
有時候,興致來了,在夜色的籠罩下,貘時不時還會高歌一曲,亮出它們奇特而尖細的小蜜嗓。
(▲圖:夜間馬來貘)
【四】
老實說,中國人對貘並不熟悉,但在我們的歷史典籍和一些傳說中,常常出現這種動物的身影。
在西周時期,中華大地曾流行一種造型怪異的酒器。它仿照一種動物的模樣,體態肥碩,有大象般的蒲扇耳朵,豬玀似的小圓眼睛,和長長的嘴巴。這種酒器就叫「貘尊」,原型便是上古時代人們眼中極為兇猛的怪獸——貘。
(▲圖:馬來貘)
為什麼膽小的貘在古人眼裡是兇猛的?據我推測,這和貘的長相有很大關係。在古代,模樣古怪的貘還一度被視作闢邪寶物。
「貘者,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生於南方山谷中,寢其皮闢瘟,圖其形闢邪。予舊病頭風,每寢息,常以小屏衛其首。」唐代詩人白居易就在《貘屏贊》中提到,自己曾患有頭痛,感覺是邪風所致,因此,睡覺時用繪有貘的屏風來緩解頭痛,並且親測有效。
自古以來,貘就充滿神話色彩。在民間,還有一個由來已久的傳說,認為貘是一種會食人噩夢、留下美夢的神獸。
關於食夢貘的傳說,最早記錄可能出現在唐代一本名叫《唐六典》的書中。據書中記載,當時朝廷在冬季舉行盛大的祭祀時,歌童所唱的歌詞中有一句 「伯奇食夢」。後來,人們便傳言這個神會吃掉噩夢,叫「莫奇」,也就是食夢貘。
(▲圖:成年馬來貘)
傳說中,貘在每一個夜晚,會從幽深的森林裡啟程,來到人類居住的地方,發出像搖籃曲一樣的叫聲,還人安寧之眠,同時把人類的噩夢,一個接著一個地收入囊中。貘在吸食完人們的噩夢後,便又悄悄地返回叢林,繼續神秘的生活。
後來,這種民間信仰還傳入了日本。在日本,貘被視作吉祥之物,貘的畫像、文字等被人們製作成各種各樣的物件,以祈求好運。
(▲圖:南美貘)
還記得陳凱歌導演的電影《妖貓傳》嗎?電影原著是一本日本小說。小說作者叫夢枕貘,他取這樣一個筆名就和貘吃掉噩夢的傳說有關,有意思的是,他寫的小說也多為充滿了神秘色彩的魔幻小說。
【五】
可惜的是,在中國野外,貘早已銷聲匿跡。
由於人類砍伐森林、開闢種植園、狩獵等活動,在東南亞地區,過去30年,貘的數量也在不斷下降。加之,馬來貘的繁殖率很低,每胎僅生一仔,且新生兒成活率不高,情況堪憂。馬來貘已被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Ⅰ級保護動物。
(▲圖:馬來貘幼崽)
目前,在中國,僅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北京動物園、香江野生動物園及臺北市立動物園4家動物園內,你才能看到傳說中神秘的貘。
杭州野生動物世界共展示有5隻馬來貘、3隻南美貘,其中,有兩隻馬來貘寶寶。
2016年和2018年,我們相繼收穫了兩隻馬來貘「小王子」——哥哥「斑尼」和弟弟「墨寶」。
(▲圖:哥哥「斑尼」小時候)
(▲圖:弟弟「墨寶」和媽媽)
今年6月,又有一個憨態可掬的馬來貘「小公主」成功降生。這對整個華東地區而言,都是一件大喜事。
(▲圖:馬來貘「小公主」)
這是華東地區首例雌性馬來貘繁育,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新生雌性個體將對馬來貘今後的繁育和保護工作有很大幫助。
(▲圖:馬來貘「小公主」和媽媽)
而今3歲半的「斑尼」,再過一年,就成年了。為了避免近親結婚,7月,「斑尼」一路北上,被我們送去了北京動物園。我們期望,長大成熟的它會和北京的馬來貘相親相愛,在那裡,娶妻生子,開枝散葉。
(▲圖:哥哥「斑尼」即將成年)
【心得分享】
大學時,我學習的是家畜獸醫,畢業後,在東北虎林園從事東北虎飼養管理和獸醫工作,但我想接觸更多的野生動物。後來,我來到杭州野生動物世界,看到了那麼多珍稀野生動物。其間,也遇到過危重病例,但通過我們獸醫團隊的努力,讓動物重新獲得健康時,很有成就感!
(感謝杭州野生動物世界提供圖片,部分圖片由楊曉軒拍攝;視頻拍攝楊曉軒,製作盛銳;海報繪製王璐)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音頻小課◆◆◆
請分享到朋友圈
轉發給更多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