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聽到貘(音同魔)大概會有兩個反應。
玩家:這不就是陰陽師裡那個日本神獸麼,喔,好像會吃夢?
動物世界觀眾:外形像犀牛和豬,生活在東南亞和南北洲的最原始奇蹄類動物,話說這貨有點萌誒。
而若是說起伯奇,則大概一問三不知。
本期我們就來說說,伯奇和夢貘這兩對中日神話中食夢神獸的前世今生。
/日本吉獸:食夢貘
長夜漫漫,最無奈的莫過於噩夢纏身。
它讓人如墮入蛛網的小蟲,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其吞噬。不過有些日本人篤信,在這個時候只要念一句「昨夜的夢送給貘」呼三口氣,便可以擺脫噩夢——你召喚了出傳說中的生物「食夢貘」。
日本古諺說:「夜之暫,貘尚不及食夢。」
按照日本第一本百科全書《和漢三才圖會》(1712年)記載:"貘是一種「象鼻犀目,牛尾虎足」的生物,它的皮做成墊子可以驅邪。
貘這個形象從日本誕生之初就沒有被定義成鬼怪,相反的,從16世紀末期開始,貘和白虎、獬豸(xiezhi)、麒麟等動物被日本人統一認為是靈獸,工匠們把它的形象刻在建築上以期許得到護佑。
20世紀著名作家小泉八雲也在《怪談》中寫道:「它本領殊奇,能噬食人的夢。」
他相信,因為有了貘,睡夢才格外安穩。貘讓噩夢消弭於無形,並順道將噩運也一併帶走了。
不過,有趣的是,在日本神怪中地位崇高的食夢貘並非本土神獸,它的原型來自中國,並借鑑了另一位神獸的權柄。
/來自中國神話的貘
在中國的神話傳說當中,貘一直是想像中的動物。山海經中其實並沒有貘的記載,只是提及了一種猛豹的野獸。
《山海經·西山經》:「獸多猛豹。」
但兩晉時期風水學鼻祖郭璞在注《山海經》時認為猛豹即貘豹。
《山海經箋疏·西山經》:「猛豹即貘豹也,貘豹、猛豹聲近而轉。」
加上《爾雅》中也出現了貘的詞條:「貘,白豹」。
於是郭璞這樣描述貘:「似熊,小頭庳(音同婢)腳,黑白駁,能舐食銅鐵及竹節。」這樣子聽起來似乎有點像現在四川一帶的國寶大熊貓。
而到了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因頭風頭疼請畫師在屏風上畫貘,不久後他病痛好了,便寫下《貘屏贊》,贊其「寢其毗闢瘟,圖其形闢邪」。
此時,貘這一異獸已經被賦予了驅魔闢邪的功能。
唐代中日交流頻繁,來中國學習的遣唐使帶回日本許多中國的風俗。以貘闢邪的便是一例。
逐漸地,貘作為驅邪靈獸的信仰在日本紮根發芽。有些地方甚至認為貘可以吃掉鼠疫的源頭「病魔」趕走瘟疫。
室町(音同挺)時代末期,大家不僅相信貘可以祛邪扶正,還認為它還可以吃掉噩夢,與此相關的風俗也變得十分普遍。
人們會在正月的時候把繡有貘圖樣的寶船 畫放在枕頭下,希望貘能吃掉噩夢,這樣便可以得到美好的初夢。相傳日本名將豐臣秀吉的枕頭繡有貘的圖案。
不過,在貘功能的演變當中,不得不提及另一位頗受委屈的神獸,伯奇。
/被竊取權柄的食夢神獸:伯奇
在中國,貘從來不曾有過食夢的傳說,擁有食夢能力的,只有伯奇。
相傳伯奇是周宣王時期名臣尹吉甫的長子,聰慧好學,待人謙讓。但後母為了將來能獨霸家產,設計陷害伯奇,尹吉甫被假相所矇騙,將伯奇趕出了家門。
伯奇饑寒交迫,死於荒野,最終化作伯奇鳥,將自己悲慘的故事編成了歌曲,救下了差點被後母毒死的父親。
《後漢書儀禮志》載:「雄伯食魅,騰簡食不祥,攬諸食咎,伯奇食夢。」
這本書和唐朝律法唐六典都有記錄漢代盛大隆重的宮廷驅魔儀式「大儺」的行法細節,儀式中,巫師會帶領上百名巫童高聲呼喊,召喚十二種食惡神獸,其中就有吃夢的伯奇。
官方如是,民間亦然,那部大名鼎鼎、號稱遍錄天下妖怪的《白澤圖》也提到了伯奇,今存敦煌殘本中,有「噩夢歸於伯奇」的簡單法術,說人做噩夢,次日一早面向東方,祝伯奇食夢,連續七天,可以從此擺脫噩夢糾纏。
「人夜得噩夢,旦起於舍,向東北被發咒曰,伯奇!伯齊!不飲酒,食六(家)常食,高興地,其噩夢歸於伯奇,厭惡息,興大福,如此七咒,無咎也。」
不過,伯奇食夢在唐朝之後,就漸漸不聞於世了,反倒是這些文化傳到了日本,經過發酵,漸漸糅粹成日本獨有的傳說神話。
所以有學者推測貘從驅邪到食夢的演變受到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是日本民間把中國吃夢的伯奇和貘混做一物,另一則是日本人認為噩夢為邪穢產生,由驅邪演變成吃夢。
/現實中真實存在的貘與伯奇
事實上,無論是貘還是伯奇,在現實當中都是真實存在的生物。
伯奇,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伯勞鳥,伯勞古稱「鵙」,勞燕分飛中的勞指的就是伯勞。
它是重要的食蟲鳥類,比知更鳥要小些,羽毛一般是灰色或淡褐色,主要特點是嘴形大而強,上嘴先端具鉤和缺刻,略似鷹嘴。
這種鳥雖然體型較小,但卻生性兇猛,不輸鷹隼,故而有「雀中猛禽」之稱。
而有關貘,可能更多人會知道些。
它與馬和犀牛是近親,是奇蹄目哺乳動物,腰部和背部白,頭及四肢黑,也是黑白駁雜,長著大象一樣的長鼻,但比象鼻短,看上去只有半截,鼻子還可自由伸縮。
如今的貘已是瀕臨滅絕的動物,只有少量分布於東南亞和美洲。在中國已經絕跡。
不過,從出土的古文物中,我們卻可以看到中華貘的身影。
湖北石家河文化遺址中出土了陶貘,河南安陽曾發現貘骨,周代青銅器中常見貘尊,漢畫像中亦有貘拖著鼻子出沒的身影,這些貘的形象較為寫實,憨態可掬。
當時的南方叢林密布,多有沼澤,貘獸出沒在其間,他們喜歡吃汁液豐富的野草,吃飽便在泥中打滾。
彼時的貘,還是一種常見的動物,《後漢書·哀牢夷傳》中即提到當地出產貘獸。
到了現代,關於食夢貘的傳說不僅僅限於日本流傳,隨著日本文化在世界各地的傳播,食夢貘的傳說也和各地的文化相結合產生出了新的故事。
在《仙劍奇俠傳4》中,柳夢璃所屬的夢貘一族的設定便是受到了食夢貘傳說的影響。
源自華夏,興於日本,再反歸中國。這個出口加工轉內銷形成的新故事說明了人們對於夢貘故事的喜愛,也是這個傳說中生物的模因一直流傳下來的重要原因。
也許在繼承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方式上,這會是一個很好的借鑑。
以上就是今天的內容,喜歡的話就點個在看吧!關注如斯精舍,分享古人智慧,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