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檢查是反映肝臟生理功能的檢查項目,由於肝臟功能多樣,所以肝功能檢查方法很多。與肝功能有關的檢查有血清蛋白檢測,常用血清酶檢查,鹼性磷酸酶(ALP)檢測,γ-轉肽酶(γ-GT)檢測,血清膽紅素檢測,CB/STB,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GPT),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GOT)等;了解肝功能正常值和各項指標檢查的標準和,有助於增加對肝功能的了解及診斷。
檢測血清谷丙轉氨酶(ALT)的臨床意義
由於整個肝臟內轉氨酶含量約為血中含量的100倍,如果釋放的酶全部保持活性,只要1%的肝細胞壞死,便足以使血清中的酶活性增加1倍。又由於肝細胞內轉氨酶濃度比血清高1000 ~5000倍,肝細胞內轉氨酶也可由於此種濃度差而洩漏入血中。因此,血清轉氨酶活性是肝細胞損傷的敏感指標。正常值:賴氏法(Reitman)為男
檢測血清穀草轉氨酶(AST)和ν-穀氨醯轉肽酶(ν-GT)的臨床意義
穀草轉氨酶在心肌細胞中含量最高,但肝臟損害時其血清濃度也可升高,臨床一般常作為心肌梗塞和心肌炎的輔助檢查。穀草轉氨酶的正常值為0~40μ/L,當谷丙轉氨酶(ALT)明顯升高,谷丙/穀草比值>1時,就提示有肝實質的損害。
γ-穀氨(醯轉肽酶(γ-GT)廣泛分布於人體組織中,腎內最多,其次為胰和肝,胚胎期則以肝內最多,在肝內主要分布於肝細胞漿和肝內膽管上皮中,正常人血清中γ-GT主要來自肝臟。正常值為3~50μ/L(γ-穀氨醯對硝基本胺法)。此酶在急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及肝硬變失代償時僅輕中度升高。但當阻塞性黃疸時,此酶因排洩障礙而逆流入血,原發性肝癌時,此酶在肝內合成亢進,均可引起血中轉肽酶顯著升高,甚至達正常的10倍以上。酒精中毒者ν-GT亦明顯升高,有助於診斷酒精性肝病。在急性肝炎時,ν-GT下降至正常較轉氨酶為遲,如ν-GT持續升高,提示轉為慢性肝病。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時,ν-GT持續低值提示預後不良。
檢測血清鹼性磷酸酶(ALP)的臨床意義
鹼性磷酸酶廣泛分布於人體的骨、肝、腸、胎盤等組織中。正常值為3~13μ/L(金-阿氏法),主要用於阻塞性黃疸、原發性肝癌、繼發性肝癌、膽汁淤積性肝炎的檢查。患這些疾病時,肝細胞過度製造ALP,經淋巴道和肝竇進入血液,同時由於肝內膽道膽汁排洩障礙,反流入血而引起血清鹼性磷酸酶明顯升高。但由於骨組織中此酶亦很活躍,因此,孕婦、骨折癒合期、骨軟化症、佝僂病、骨細胞癌、骨質疏鬆、肝膿腫、肝結核、肝硬變、白血病、甲狀腺機能亢進時,血清鹼性磷酸酶亦可升高,應加以鑑別。
檢測血清膽紅素的臨床意義
肝在膽紅素代謝中具有攝取、結合和排洩功能,其中任何一種或幾種功能障礙,均可引起黃疸。檢查膽紅素代謝情況對測定肝功能,尤其是黃疸鑑別具有重要意義。膽紅素測定包括總膽紅素和直接膽紅素,正常值:總膽紅素4~19μmol/L、直接膽紅素0~7μmol/L,二者之差為間接膽紅素。肝臟疾病時膽紅素濃度明顯升高,常常反映較嚴重的肝細胞損害。膽汁淤積性黃疸時,由於直接膽紅素不能由肝細胞和膽管排出,以致血清直接膽紅素明顯升高,在總膽紅素中所佔比值升高顯著;而肝細胞性黃疸時,由於同時有肝細胞攝取、結合、排洩障礙,以致血清直接膽紅素/總膽紅素比值升高,但升高不如膽淤積性黃疸明顯;臨床上引起間接膽紅素升高的疾病主要有溶血、Gilbert病和旁路膽紅素血症。
檢測血清白蛋白及白/球比值的臨床意義
肝臟在蛋白質代謝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血漿內主要的蛋白質幾乎全部由肝臟製造。肝臟合成的蛋白質主要為白蛋白,大部分白蛋白、球蛋白也由肝臟產生。肝臟尚能合成酶蛋白和凝血因子,如纖維蛋白質,凝血酶原、V、VII、IX、X因子等。血清蛋白測定主要包括總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和白/球比值。其正常值為:總蛋白60~80g/L、白蛋白35~50g/L、球蛋白25~4 0g/L、白/球比值為1.5~2.5。白蛋白減少,白/球比值降低,甚至倒置,是肝硬化的特徵。但在代償良好的肝硬化患者,即使已出現顯著增高(球蛋白血症),白蛋白的減少也往往屬輕度,而當肝硬化患者已屆失代償期時,白蛋白即顯著減少。測定血清總蛋白及白蛋白濃度,可作為判斷慢性肝病患者預後的良好指標。肝硬化病人如總蛋白低於60g/L,白蛋白低於30g/L,提示預後欠佳。
檢測血清膽汁酸(TBA)的臨床意義
這是近些年來新開展的一項檢測肝功能損害的比較靈敏的指標。目前限於測定總膽汁酸,正常值為0~10μmol/L。膽汁酸是由肝排洩的主要有機陰離子,其代謝情況主要受肝臟所控制,因此能較特異地反映肝臟的功能。當肝功能損害時,血清膽汁酸升高往往比膽紅素早而明顯,因此能更敏感地反映肝損害。
檢測甲胎蛋白(AFP)的臨床意義
AFP是人體在胚胎時期血液中含有的一種特殊蛋白,系肝細胞內粗面內網核糖顆粒所合成,胎兒出生後,血清AFP濃度下降,幾個月至1年內降至正常,正常成人肝細胞失去合成AFP的能力,因此血清中含量極微(一般
①血清AFP對肝細胞癌有特異診斷價值,尤其是動態變化測定,如AFP連續4周陽性(>400μg/L),同時ALT正常,並且排除上述其他疾病,可以診斷肝癌,其陽性率可達60%~80%。
②可用於高危人群的肝癌普查。上海市曾於1971~1976年對196萬人進行普查,發現肝癌300例,其中亞臨床肝癌134例,佔44.4%,對早期發現肝癌,儘早治療意義很大。
③AFP還可用於評定手術或其他方法的療效,判斷預後。手術徹底切除者,AFP在2個月內轉陰,如遺留殘餘或局部復發或轉移,AFP多不降至正常或降而復升。
④可以用於判斷肝細胞癌的分化程度和癌腫的大小。AFP陽性者以分化程度II級及III級最高, I級及IV級均低,肝癌壞死程度嚴重者AFP亦低。血清AFP濃度亦與肝癌的大小有關。
⑤在各種肝炎及肝硬變時,AFP可見一過性增高,但經治療肝功能恢復後,AFP也隨之降至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