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線訊(實習生 許瑩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蔣肖斌)開始遊泳大業以後,收到泳鏡廣告,絞盡腦汁後終於「破案」:原來是新買的智能手錶在水下走漏了風聲。對很多人來說,收到一條「肚子裡蛔蟲」一般的定製廣告,是他們自覺距離「大數據」最近的一刻。面對這種情況,很多人一邊為自己被出賣感到憤憤不滿,一邊又欣然買下了剛好需要的泳鏡。商業生活中的這一點麻煩或者便利,只是大數據時代的冰山一角。
「數據的力量正在重塑整個社會甚至人類的天性。」塗子沛新書《數文明》,試圖從文明發展的視角講述大數據時代的「新的故事」。在新書發布之際,塗子沛與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和公共管理領域的專家大咖相聚清華園,圍繞「數文明」時代的機遇和風險展開討論。
在塗子沛看來,「數文明」一詞還不夠明了。他本來想把書命名為「數明」,編輯提醒放在書名可能讓人摸不著頭腦,這才作罷。就像語言文字帶來了文明一樣,數據這個新工具也帶了「數明」。文字是數據的子集,從文明到「數明」背後是人類對數據記錄、演算能力的飛躍。
「數據不是一切,但是一切都在變成數據。」每時每刻,不管有意識還是無意識,個人的生命軌跡都在被記錄:朋友圈裡的自拍、淘寶購物車裡的「種草好物」、監控攝像頭裡的影像……指紋之外,「數紋」成了每個人專屬的身份,並在持續的數據積累中不斷豐滿。可以想見,在未來,每一個人的人生軌跡都可以被數據復原,從這個角度,我們將在數據空間中不朽,在雲端永生。
記錄是數據處理、分析的第一步,也是文明發展的基礎,只有靠不斷積累、沉澱,文明的迭代、裂變才成為可能。「說記錄是人性需求也不為過。」對此,塗子沛舉出了一個簡單的例子:為什麼電話帶來的震動遠比網際網路小?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電話做不到記錄。
「記錄的力量」並不是一個宏觀空洞的概念,塗子沛說,自己也是「記錄」的受益者。早年在武警部門工作時,他作為一個「純正」理工男,曾經為撰寫文字材料頭痛不已,也因此常常被領導批評。痛定思痛,他開始剪報,每天都從報紙抄錄文字,放到隨身攜帶的資料夾裡,並時時更新。
出乎意料地,他很快就成了工作單位的「筆桿子」。時至今日,他已經出版了3本關於大數據的專著,前兩本《大數據》和《數據之巔》都獲得了當年的文津圖書獎。可以說,他今日的成就和記錄的習慣是分不開的。
記錄是儲備數據的過程,而如何利用數據又是另一個複雜的議題。「數文明」時代裡有各種讓人「腦洞大開」的數據應用方式,也為社會治理提出了更多挑戰。
數據的高效流動和個人隱私保護該如何平衡?該用道德要求人工智慧麼?有了大數據,精準有效的計劃經濟是否能成為選項?甚至,機器人市長可以比人類市長做得更好嗎?我們正處在時代的交界線上,《數文明》打開了一個瞥見未來世界的小窗,種種未知、機會、和挑戰等待著人類解鎖。
「數據是新世界的土壤,我們要用,更要護。」羅振宇在薦書視頻中提出了一個比喻:內燃機的發明固然重要,但只有同時發明剎車,新的交通形態才真正產生。在他看來,塗子沛在書中提出的「數據私有化」的構想,可能就會發揮剎車的作用。
文化副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