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我國開展海洋可燃冰的研究。
2000年6月,日本設立了「天然氣水合物開發研究委員會」,並制訂《日本天然氣水合物開發計劃》。
2007年5月,我國成功獲取了可燃冰實物樣品,成為世界上第四個通過國家級開發項目發現可燃冰的國家。
2009年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稱,鑽井作業公司在美國墨西哥灣的天然氣水合物中發現了「重要的」可能能源資源。
2010年底,科考人員在我國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鑽探目標區內圈定11個可燃冰礦體,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完成的《南海北部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鑽探成果報告》通過終審,顯現出良好的資源潛力。
2012年2月-4月,美國能源部與康菲石油公司、日本國家石油天然氣和金屬公司等合作,在阿拉斯加北坡凍土區運用二氧化碳與甲烷水合物置換方式,試驗開採獲得成功,在實現開採甲烷的同時有效封存了二氧化碳。
2013年3月12日,日本在南海海槽進行了天然氣水合物試採,首次在海域水合物中開採出甲烷,6天累計產量13萬立方米,成為全球首個掌握海底水合物開採技術的國家。
2017年4月,日本在同一海域進行第二次試採,第一口試採井累計產氣3.5萬立方米。5月初,日本試採再次因出砂問題而中止產氣。
2017年5月10號,中國南海北部的神狐海域,一股來自海底深處的氣體迸發出橘紅色的熊熊火焰,當這團照亮南海海面的火焰燃燒60天後,中國也向全球宣布:中國首次可燃冰試採在產氣時長和產量兩個領域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試採獲得空前的成功。
根據計算,我國南海的可燃冰分布面積5242平方公裡,其資源估算達數萬億立方米。當時的報導:這是美國頁巖氣革命以來,我國開啟了世界能源開採的新篇章。
但是,前幾年很火的可燃冰鑽探怎麼不火了?
第一,開採異常困難雖然2013年3月12日,日本在南海海槽進行了天然氣水合物試採,首次在海域水合物中開採出甲烷,6天累計產量13萬立方米。但是,由於井下的壓力增高、產水率也突然變大、產氣出現了停止。
可燃冰開採還有許多的技術難題......
第二,開採成本極高。
2017年中國開採可燃冰使用的是37層樓高的海上巨無霸-「藍鯨1號」。
「藍鯨1號」空船重量達到43000噸,建造成本超過7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0億元。
「藍鯨1號」這樣的海上平臺的日租金高達60萬美金。在海上平臺上,高級船員一天的工資從2500-5000美元不等,因此國際市場上一艘超深水鑽井平臺每天的人員工資往往高達30萬美元左右。再加上燃料以及其它費用,每天作業成本可以高達100萬美元左右。
而普通天然氣售價才2-3元/方。
在目前油價20-30美元/桶的當下,顯然開採可燃冰沒有任何經濟性可言。
美國研究報告《Methane Hydrate Field Program: Development of a Scientific Plan for a MethaneHydrate‐Focused Marine Drilling, Logging and Coring Program》已經上傳百度網盤,目錄如下,歡迎複製連結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