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區機關幼兒園的主管李平怎麼也想不到,魔術大會表演開始的前一刻,一直吵著要離開的兒子突然安靜下來。
兒子瞪著圓圓的眼睛,正全神貫注地盯著舞臺。流光溢彩的舞臺上,有著「黑先生」之稱的國內魔術師劉世傑正準備掀開蓋在手上的紅布。白鴿飛出的那一瞬間,兒子突然興奮地拍起了手。
幾分鐘之前,在嘉賓致辭階段,坐在椅子上動來動去的兒子反覆地表達著「真沒意思,要回家」的想法。
起初,兒子並不願意和她一起去現場看魔術,怕人太多看不到,不如自己在家玩玩具。但李平覺得機會難得,反覆勸說兒子,才把他拉到了昌平魔術大會開幕式的現場。
最後一位表演的魔術師請觀眾檢查箱子機關時,李平的兒子突然從座位上跳起來,想要登上舞臺親眼看一看,李平發現衝上去的人已經很多了,便伸手拉住了他。直到晚上9點多,李平想要帶兒子回家,可兒子卻央求著再看一會兒,甚至連謝幕都不放過。
這一刻,李平感覺魔術在兒子身上開始起了化學反應。「第二天剛一起床,他就跑到爸爸身旁手舞足蹈地講述頭一天看到的表演。」李平聽到兒子說,覺得魔術特別神奇。
開幕式開始前的一個多小時,昌平突然下起了瓢潑大雨,許久未停,主辦方擔心觀眾會遲到,演出會延遲。但開幕式還是如約在七點鐘舉行。開場前半個小時,中國政法大學禮堂外,大批觀眾已陸續進場。
一位家長解釋了她帶孩子來看的原因:「魔術是一種智慧,是智慧的集成,通過表演、表情和環節的設計來感染觀眾,希望孩子來見識一下魔術的思維。」
2012年,昌平開始舉辦中國北京國際魔術大會,隔年舉辦大學生魔術交流大會。本來和魔術毫不相干的昌平人,開始發覺,生活中逐漸浮現出魔術的影子。昌平區政府這隻「魔術手」,把一根象徵魔術的繩子和另一根象徵著昌平人的繩子緊緊地攢在一起。
李平發現,身邊朋友的小孩開始在外邊報魔術興趣班。「孩子在這當中的進步非常大,魔術讓他們變得越來越自信,通過大膽表現,得到認同。」她說。
她所在的昌平機關幼兒園也在開始和魔術接軌。這所幼兒園每天都會給孩子們開設「新聞角」。一些孩子在看了表演後,迫不及待地在新聞角分享自己看到的奇幻表演。從個人到班級再到年級,魔術成為孩子們關注的焦點。去年,幼兒園開辦魔術社團,大班的小朋友自願報名參加。每周兩次的社團活動時間裡,參加魔術社團的孩子們會跟著幼兒園請來的老師一起學習簡單的魔術表演。
「我們希望孩子能懷著好奇心親自感受魔術的奇幻和魅力,能夠大膽地展示自己。」李平說。
4歲的李文(化名)是魔術社的一員,去年他和媽媽一起在昌平區體育館看了中國北京國際魔術大會的表演後變成了一名魔術小粉絲。
今年,升入大班後的文文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魔術。文文的媽媽發現,打從那時候開始,回到家裡,文文常常琢磨魔術的原理,自己練習。「有時候他會給班裡的小朋友和我們露一手,最喜歡表演杯子和小球的魔術。」文文媽媽說。
就讀於昌平五中的佔浩(化名)也是魔術大會的忠實觀眾。去年,學校組織學生觀看了一場魔術表演。
幾年前,佔浩從電視上看到了魔術表演,並決心自己研究學習。他從網上看視頻,買解密書買道具,邊看邊學。經過兩個星期不間斷練習,佔浩找到了關鍵,學會了撲克牌魔術。
「曾經給同學表演過一次,他們吃驚的反應讓我很自豪也很高興。」佔浩的媽媽很支持兒子的興趣,她覺得魔術可以開發兒子的智力,提高他的自信心。
每一屆國際魔術大會,佔浩都會跑來看,他喜歡考驗手上功夫的近景魔術。
他還發現,班裡的其他同學也開始喜歡上魔術表演。有時候這些志同道合的同學會聚在一起切磋魔術技藝。
「魔術不僅是一種表演,也是一種流行於全球的文化。有時候我會想像自己在舞臺上表演,如果有可能,我也想變成像他們那樣的魔術師。」13歲的孩子這樣憧憬著自己的未來。
實習生 王夢雪 張興旺 本報記者 寧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