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濟南11月24日訊在泉城濟南有這樣一個社區,佔地僅有0.4平方公裡,居住著近3000戶、10000多名市民,是濟南市人口最為稠密的社區之一。這裡沒有寬闊的馬路和高大的樓房,有的是老舊的房屋和窄窄的小路,但是當你走近它,就會被這裡濃濃的人情味包圍。
「人和樂居」——歷下區甸柳街道第一社區
濟南市甸柳街道第一社區居民說:「環境好,人緣好。我們現在,你看也朝陽了,也通風了,也採光了,真好。上我們家去看看真好。」
甸柳街道第一社區始建於1984年,是濟南市城市拆遷的集中安置區,主要由拆遷置換房和周邊單位公房組成,人員複雜、管理難度大。1988年,陳葉翠作為駐地單位選派的街道副主任來到這裡,為了走訪摸底,她就帶著五歲的女兒挨家挨戶跑。
陳葉翠的女兒楊歆說:「我可以說是從社區長大的孩子,90年代初小女孩兒都穿那種紅頭的網鞋,我的網鞋穿壞了好幾雙。」
陳葉翠很快就發現,居民對社區普遍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為了讓大家融入社區大家庭,她決定發揮自己的宣傳特長,組織開展文化活動來帶動社區文化建設。
濟南市甸柳街道第一社區黨委副書記劉紹霞回憶,「當時我們花了5萬塊錢修了個文化廣場,但是一年過去了還是沒人來活動,倒是看著好多居民帶著樂器到其它地方去活動。」
硬體有了,但沒有能領頭的文藝骨幹,活動還是開展不起來。陳葉翠就自費買了臺攝像機,每天一大早就跑到濟南各大晨練場所偷拍錄像,回來再一遍遍回放,尋找從甸柳社區出去的文藝高手。
濟南市甸柳街道第一社區居民丁緒亭告訴記者,「我們也挺感動,這自己拿錢買相機。不過後來我才知道,她是用女兒的學費買的(攝像機)。」
在她的努力下,幾十名文藝骨幹被拉回了社區,成立了甸柳一居的第一個文化藝術團——星光藝術團。
社區活動慢慢熱了起來,社區鄰裡關係也熟了起來,每個人都感受到了身邊的變化。
濟南市甸柳街道第一社區居民亓登寶說,「人和人之間的小摩擦 ,現在有人專門給我們調解處理,就連我們現在演出的場所都沒人打掃。來早的,走晚的,都是黨員。」
社區裡這些小變化、小細節,都被陳葉翠一字不落地記錄在了工作筆記裡。小到幾號樓幾單元門口的垃圾亂堆亂放,大到社區黨委換屆、「七一晚會」編排,字裡行間,真情流露。
2003年9月,通過居民直選,陳葉翠全票當選甸柳一居社區居委會主任;2004年10月,又是全票通過,陳葉翠當選甸柳一居社區黨支部書記。
陳葉翠說:「得到群眾的支持,難事得到群眾的理解,好事一定辦到老百姓高興。」
以真心換真情,以黨心聚民心
2007年,陳葉翠在社區開展「零失業社區」創建活動,她對居民鄭重作出「不挑不揀,24小時保證就業」的承諾。就這樣,一家面向社區殘疾人、下崗職工和特困戶群體招工的手工作坊開業了。
濟南市甸柳街道第一社區居民馮蘭香說:「真是件好事 ,在家門口能掙錢。我們開業不久,就接了個大單子 ,老闆說3天做1萬個紙袋子。」
這單大買賣卻讓陳葉翠犯了難。因為作坊裡的社區困難戶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工作效率低,訂單很難如期完工。
濟南市甸柳街道第一社區居民說:「最後這不是發動全社區裡的(居民)嗎,各個隊,活動隊都來,居委會幹部也來,主任也領著,全社區裡的居民都來幫著幹。」
在所有社區黨員的幫助下,訂單終於如期交付,這讓所有在手工作坊裡工作的特困戶們重拾生活信心,也讓陳葉翠堅定了「以真心換真情,以黨心聚民心」的工作理念。
依託社區裡的黨員,陳葉翠逐步建立了一個社區黨委、3個社區黨支部和11個黨小組,實行「支部包片、黨小組包樓、黨員包戶」的網格化社區服務體系。社區41位樓長、112位居民小組長,90%以上都是黨員擔任。
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方雷:「一個黨員負責一個社區網格的工作做法。不僅有助於,發揮基層黨組織的號召力,而且有助於樹立我們基層黨員的威信,有助於改善我們黨在基層民眾中的形象。
忠於群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
每當社區區民利益受到侵犯時,陳葉翠總是不畏困難,敢於碰硬。
2012年,小區內濟南第二汽車改裝廠片區改造項目正式啟動,陳葉翠卻和開發商拍起了桌子。
濟南市甸柳街道第一社區黨委書記陳葉翠說:「『咣』我就站起來了我就說,各位領導,你回家去量量你們的衛生間,回來設計老百姓的臥室,這個工作我就做了。」
在陳葉翠一再堅持下,開發商先後修改了20多次施工圖紙,得到利益保障的居民們這才籤了協議。動工後,陳葉翠又天天忙碌在工地,時刻監督施工質量,所有施工項目的驗收首先得過她這關。2016年247戶拆遷戶高高興興的整體回遷。
濟南市甸柳街道第一社區黨委書記陳葉翠:「快搬、快拆、快建、快回,這是我的「四快」。「拆遷戶滿意, 拆遷辦滿意, 主管部門滿意。」 這個「三滿意」。」
居民利益無小事
這是陳葉翠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她心裡,不光本地戶籍的居民要關心,社區裡的外來打工者也要一視同仁。
清潔工張大爺老兩口,來自德州農村,一起在社區做保潔工作十幾個年頭了。因為經濟拮据 ,張大爺的兒子遲遲沒有舉行婚禮。她就號召社區居民,為這對新人在居委會操辦婚禮。從會場布置到司儀,陳葉翠像自家娶媳婦一樣精心籌備,社區藝術隊100多人敲鑼打鼓扭著秧歌把新娘迎進了社區。
濟南市甸柳街道第一社區居民張福型說:「還有那麼多居民來捧場,這是我印象最深刻,我確實是沒有想到。」
別人家孩子結婚親自操辦,自己的女兒出嫁卻無緣參加。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陳葉翠作為山東省的基層黨組織代表,進京參會。而就在十八大開幕當天,也是女兒楊歆出嫁的日子。
陳葉翠說;「所以有的時候,對家裡,對孩子不管是她工作還是生活,自己也覺得欠她們很多,但是她們從來沒有怪過我。」
在這張十八大會議期間拍攝的照片裡,陳葉翠精神飽滿、幹勁十足,但不為人知的是,在此之前陳葉翠剛剛接受了一次卵巢腫瘤切除手術和3次化療。
濟南市甸柳街道第一社區工作人員逄渤說:「化療完了直接回辦公室,誰也不跟誰說。」
濟南市甸柳街道第一社區副主任王娜說:「她太要強了,不讓說她有病的事,她這幾年一直在說我好了我好了,我身體真的好了,查血啊,查什麼的都沒事。」
老百姓心裡想啥,她就幹啥
雖然疾病纏身 ,但陳葉翠依然沒有停下為社區居民奔走的腳步。在甸柳社區一萬多名居民中,老年人佔十分之一,吃飯難是一直以來的一個問題。
陳葉翠女兒 楊歆說:「空巢老人,再加上是單親的老人,自己嘛 ,本身就湊合一口飯,再加上或者是,啃一口饅頭、吃個鹹菜。我媽說長時間不行啊,這樣長時間之後,身體也垮了,給兒女們還增加麻煩,她就把這個事一直想在心裡。」
為此,陳葉翠特地召集了30名居民代表進行民主協商會,其中28位認為,應該修建一個社區食堂。
濟南市甸柳街道第一社區食堂管理員張佳說:「大約有十幾戶個體戶,有理髮的,有這個賣服裝的,通過各個黨支部,只要是有關係的,和他們有親屬關係的,和他們有朋友關係的,發動全體黨員動員他們搬遷,不要看這十幾戶門頭房,居委會每年就少收入二十萬,但是呢,不要這個錢了,也要把這個食堂辦起來,所以說老百姓心裡想的啥,她就想我就必須幹。」
老年人的大拇指豎起來了,但是陳葉翠卻倒下了。
從2017年5月開始,她的病情不斷惡化,前後五次住院。山東省立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崔屹說:「大量的胸腔積液,縱膈 頸部淋巴結腫大,壓迫氣管,憋喘症狀相當明顯,已經不能放療,不能化療了,即便這麼虛弱,她還一直問我們,什麼時候能出院,什麼時候能工作,一直念叨,黨的十九大的召開。」
2017年11月11日,陳葉翠永遠地離開了我們。天氣轉涼,社區行道樹已由滿目翠綠化成一頭焦黃。明年夏天,這裡仍會是一片綠楊蔭裡。但這裡的老百姓,卻再也見不到那個為百姓奔忙、日漸消瘦的背影,那座心中的靠山。
陳葉翠說:「你把我這個胸剖開以後,裡面全寫著社區,社區,社區,全心的都是社區。我就把這個心掏給老百姓,老百姓會把心掏給我。我們的社區黨員,我們的老百姓,不能天天去見習總書記,也不能天天見我們省委書記,也不能天天去見我們市委書記、紀委書記。他每天見得就是我,天天都是見得我。我雖然沒有那麼高的職務,但是我就能代表我們的黨在行使為人民服務的這種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