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到目前為止,國內外最普遍採用的塑料薄膜的有效表面處理方法就是電暈處理方法。下文,介紹的就是應該如何進行電暈處理及其效果和檢測方法。
(1)電暈放電處理裝置
電暈放電處理裝置(圖4-2)是把電介質材料包覆在接觸被處理薄膜的輥筒上,使用棒狀電極進行放電處理的一種方法。輥筒上包覆電介質,避免了電暈放電變成電弧放電。電介質材料必須使用具有耐高電壓和在臭氧下不至於很快老化的材料,而且具有介電常數大而介電損耗小等性質,目的是避免由於電暈放電的集中所造成的處理不均勻問題。被處理表面與電極之間的間隙也是裝置中的重要條件。另外,為了使處理能有效地進行,電極間隙和頻率有著密切關係,存在一個最佳條件。再者,電極間隙與電源的阻抗匹配也是裝置中的一個重要因素。
(2)電暈處理的效果
由於電暈處理一般在空氣中進行,所以在高壓、高頻電火花的衝擊條件下,一方面,空氣發生了電離,產生了各種極性基團;另一方面,聚烯烴分子結構中的雙鍵,特別是其支鏈上的雙鍵更易打開。這樣,就在處理的瞬間各種極性基團與高聚物表面發生了接枝反應,從而使聚烯烴表面由非極性變為極性表面。可以這麼說,經電暈放電處理後的聚烯烴表面約零點幾納米的厚度已變成了與原聚烯烴結構完全不同的極性物質,表面張力由此大大提高,經測定可達38~44m/Nm。同時,高壓、高頻電火花將薄膜材料表面衝擊打毛(用高放大倍數的電子顯微鏡觀察,可在處理表面看到小溝槽狀的凹凸不平),從而提高了油墨的浸潤性和接觸面積,在化學和物理兩方面的作用下提高了油墨在其表面的附著牢度。
聚烯烴電暈放電處理的表面用ESCA光譜測定,可檢測出相當於醚、醇、過氧化物、酮、醛、酸、酯等官能團中碳的光譜,在光譜圖中可以找到與各種官能團相對應的譜線。這些含有氧的官能團隨著處理程度的加深而增加。
(3)檢測方法
檢測電暈處理效果的簡易方法通常採用JIS K6763-1971-聚乙烯與聚丙烯膜的浸潤張力試驗方法。檢測時,用清潔棉球棒蘸取以上混合液之一,在試驗薄膜上塗布約2cm2,此液膜保持2s以上,再用下一擋表面張力高的混合液試驗。當液膜在2s內破裂成小液滴時,則用比上一擋表面張力低的混合液試驗,從而選定恰當的混合液表面張力作為薄膜潤溼張力的數值。混合液配製比例與潤溼張力數據見表1-2。
本廣告位,由通澤機械獨家贊助!
聯繫人:林華祥 總經理 電話:13500038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