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一個陌生的文明。歷史上,關於西夏文明的記載少之又少,這大概是因為這個文明存在時間過於短吧。據推測考察而言,西夏文明從興起到滅亡,前後不過兩百年左右的時間。
西夏作為一個封建體制的國家,是有党項一族為首領建立的,這個文明第一次出現在歷史長流中大約是在公元十一世紀前後,這個時候正處於宋朝時期,也許正是因為宋朝內憂外患之下,這個小小的國度才可以在亂世中生根發芽吧。
歷史上對於西夏文明的記載極少,即使是那些刻印在史書裡的文字,對於這個文明的介紹也是迷迷糊糊若隱若現,讓人只覺得這個短暫的文明神秘莫測。
西夏建立於公元十一世紀,結束於十三世紀,具體來說,西夏是在公元1227年被蒙古人的鐵騎壓境下滅亡的。這個前後不過190多年的封建政體就這樣在短暫的曇花一現中從興盛走向滅亡,成為了歷史中的一朵浪花。
而就是這樣一個在歷史中若隱若現,模模糊糊的國度在沉沒在沙河中千年之後,重新在這個世界上掀起了軒然大波。
西夏文明的重現於1972年。這一年,在寧夏的銀川,一個被安排在此修建軍用飛機場的工程隊在施工之時偶然之間發現了這個沉默已久的文明遺蹟。最初的時候,他們只是在土地中挖掘出了一些破碎的陶瓷碎片,事實上,陶瓷碎片並不是十分稀罕的東西,讓他們真正震驚的是,這些陶瓷碎片上居然刻寫著神秘的文字,顯然這些文字並不屬於已知的中國古代任何文體。
這該如何是好呢?
工程隊馬上通知了寧夏地區的博物館,讓他們派些專家來看一看。這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在考古學家的再三探測之下,他們才發現這塊施工用地之下竟然埋藏著一座古墓,伴隨著這一座古墓的重見天日,專家們欣喜若狂。他們立即對這周圍一塊沙漠地區都進行了挖掘,皇天不負有心人,果然讓他們在這大約30公裡的地區裡發現了九座金字塔形狀黃土堆的陵墓。
伴隨著對陶瓷碎片上的文字的深入研究和對這些陵墓的考察,專家確認這些陵墓屬於西夏皇室的王陵。而伴隨著這西夏文明的一步一步重見天日,關於這幾座王陵的神秘問題也接踵而來,故而西夏王陵又被人們稱之為「中國金字塔群」。
第一,這幾座陵墓不僅是如歷代王朝的陵寢那般按照從南往北的帝王輩分順序的先後排列的,更加讓人奇怪的是這幾座出土的王陵竟然與天空中的北鬥七星的順序排列相似,這難道是偶然嗎?若說這真的是一個巧合,那麼,更加奇怪的是這裡的每一座陵墓單獨看起來竟然與中國自古便有的道家八卦圖案不謀而合?
這不禁讓人驚訝,要知道不論從哪個角度來研究西夏的歷史,都無法探查到這個短暫的文明與這八卦風水有任何關係,所以至今沒有任何人能夠解釋這是為什麼?
這裡很可能的解釋是,隨著西夏王朝的建立,他們急需在中原文化中吸取「養分」以鞏固自己的政權,當然墓葬方式也是其中之一。其實,西夏王陵主在為自己修建陵墓的時候,選賀蘭山作為王陵的一道天然屏障。在中國早有三大龍脈之說,夏國主選在賀蘭山麓,肯定寄寓了對西夏王國輝煌的美好宏願。再有賀蘭山可以阻擋部分西北風的侵入,這也正是與國文化常常講「天時、地利」的含義如出一轍。這種「北鬥七星」「八卦圖」自然就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他們就照單全收了。
第二,西夏建立者党項一族原本世代都是遊牧民族,而王陵建造的地方也是遊牧的好地方,那為什麼這陵墓四周竟然寸草不生呢?難道這陵墓是夯土建造的嗎?這個解釋顯然是不成立的。
要知道即使這王陵是夯土建造的,但凡土中有縫隙就一定會有草生長的,而且再堅硬的泥土都不可能比石頭更加堅硬,顯然,這些夯土不可能在這數千年裡沒有任何縫隙。那麼,究竟是什麼導致這裡寸草不生呢?是因為當時人們建立陵墓時經過特殊的處理嗎?但是,究竟是什麼樣的處理能在數千年的風吹雨打中保持依舊運作呢?顯然也是不成立的,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元代有一個《趙禮讓肥》的折子戲裡有一句:「某今在這宜秋山虎頭寨,落草為寇,也是不得已而為之」。所以,落草為寇的典故就是這樣來的。把賊寇當作草一般比較,說明草籽落地即可生根,不管環境多麼賤惡,都能以頑強生命力存活。
後來經過推測,這裡的土在沒有作為夯土之前就被蒸過,也就是說,這些土就是所謂的「熟」土,裡面的養分跟種子已經沒有發芽再生的能力了,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在西夏王陵周圍千不長一根草的緣故了。但又一個令人懊惱的問題油然而生,燻蒸的作用真能持續近千年,即使真是這樣,陵墓難免有隨風颳來帶有草籽的泥土,這些浮土不是經過燻蒸的,草籽難道不能在此生根發芽嗎?當然,西夏人也可能用一種別的什麼不為人知的辦法也說不定。
第三,在這烏雀橫飛的西北荒漠地區,在這王陵之上竟然沒有一隻烏雀在此逗留。要知道這些地方素來都是烏雀們的最愛,而這烏雀素來都是成群結隊,浩浩蕩蕩前行的,那麼,王陵這樣一塊寬闊的地方為什麼沒有鳥雀的逗留呢?難道是因為這裡寸草不生導致鳥雀沒有不在此逗留嗎?顯然不是。要知道鳥雀之所以在西北逗留,不過是尋求一個棲息地而已。那麼這樣鳥雀橫飛卻不逗留的原因是因為封建王權的威懾嗎?讓人匪夷所思,不禁驚愕。
這裡也有一種解釋,那就是跟第二個解釋聯繫起來的說法,在泥土被「蒸」過之後,經過數年,泥土裡已經沒有鳥兒們需要的「食物」了,這樣的話,鳥自然不會落在上面。可是,光禿禿的石頭和虯枝也不見得會有許多食物,那為什麼鴉雀總是把石頭和樹枝作為「集散地」,而從不在王陵上造次,莫非鴉雀也知道封建帝王的權威不容冒犯。
猛吸一口北方的冷空氣,想到西夏王國前期與北宋遼國平分秋色,中後期與宋金鼎足相持,雄踞西北200年,無不使人頓生敬佩之情。
陳列在博物館的雕龍石柱、石馬、琉璃鴟吻和石雕人物像,依舊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收藏的西夏碑文、佛經、佛畫和瓷器依然清晰明辨,給人驚嘆。特別是188公斤的鎏金銅牛,更是西夏文物瑰寶。西夏王朝給後人留下的謎底,幾乎無法從《党項傳》和《西夏傳》等一些典籍資料中獲得一點蛛絲馬跡。不管這些奇怪事件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讓人無法理解的秘密,都不可以否認西夏文明在歷史中的神秘地位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