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藏網訊 地圖上顯示,西藏自治區拉薩市城關區日古林路與加榮路交叉的T形路口,有一片綠地。這片綠地周圍修建了樓房、馬路、廠房,這些現代化的建築,將綠地與城市做了物理隔斷。一條馬路,一側屬於喧囂熱鬧,一側恍若寂靜無聲。
這處用圍牆圈起來的綠地,入口處掛著藏漢雙語「藏熱村漢族古墓地」的牌子。
《拉薩文物志》記載,墓區碑記保存最完整的「大清西竺義冢碑」提及,墓地「起自乾隆六十年」(1795年),時任駐藏大臣松筠、和寧以及駐藏文武官員等捐貲購買了這片荒地,「備以兵民病故者為寄葬之區」。
日前,在拉薩市城關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的帶領下,記者前往拉薩市區北郊,探訪這一距今兩百多年的「漢族」墓地。
看守人打開了外面的大門,沿著園內的石子小徑,我們來到了一座藏式三合院的祠堂門前。脫落的牆體正訴說這棟建築的年齡;三合院正中的堂屋,一塊已肉眼無法分辨字跡的墓碑靜默佇立。墓碑旁邊擺放著祭奠的花圈,告知這裡還有後人祭拜。
根據《拉薩文物志》、碑記、木匾等記載,這片墓地原有60萬平方米,最東邊靠近山麓。因造田、修水渠和建造房屋,很多墳冢早已夷為平地,現在的墓地範圍只是當初的一小部分。
這片墓地埋葬的是清乾隆時期清軍與西藏各族人民一起抵禦廓爾喀軍隊入侵西藏時戰死疆場的將士,以及後來堅守、奉獻在西藏的漢族和其他民族人士。拉薩市城關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因為埋葬的大多是漢族人士,所以這片墓地稱為「漢族」墓地。
作為一處見證清中央政府治理西藏以及藏漢等民族共同抗擊外敵入侵、保衛祖國和家園的歷史遺蹟,一直以來,有關部門都在修繕維護墓地,開展園區除草、綠化,修建圍牆、步道,修繕祠堂等工作。
「現在,我們計劃把這裡打造成紀念館。通過布展和陳設,讓更多人知曉拉薩市區有這樣一處見證民族團結、回望歷史的墓地。告慰先輩的同時,教育後代。」拉薩市城關區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說,目前,紀念館的設計方案正在進一步細化、完善中。
走出祠堂,沿著步道在墓區裡行走。四下望去,難以計數的墳冢就這樣散落其間。在墓區裡走了小半圈,所見相差無幾。坐北朝南的一個個墳冢背山面水,是風水吉地。這些墳冢多未留下姓名,或許只有依舊前來祭祀的後人們知曉這些未曾魂歸故裡的人們姓甚名誰。
初冬的風帶著一絲寒意,吹動著這裡栽種的柏樹和肆意生長的灌木雜草。風將一些黃葉吹落,這些黃葉落在了墓地裡。兩百多年前歷盡千辛來到這裡的先輩們就以這樣的方式留了下來,化作一捧捧泥土,繼續滋養著雪域高原的土壤。那個遠在千裡之外的故鄉,早已成為難以尋覓的他鄉。
走出墓地,走過一條馬路,便「回歸」了車水馬龍的城市。一條馬路相隔的背後,墓地依舊寂靜不語。那裡埋葬的,是不能忘卻、也不敢忘卻的稱作為「歷史」的曾經。(中國西藏網 記者/王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