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出了個舉世矚目的科研成果:《50個全外顯子測序揭示人類的高原適應機制》,刊登在了著名的美國《科學雜誌》 (Science Magazin)上,主題是通過漢族和藏族的基因分析解釋高原適應性進化。這次的成果是三方合作的結果。中方的華大做了全部的測序工作。華大在這方面有巨大的硬體投資(國際公認的標準測序設備N多臺)和足夠的人力(搜羅了國內的年輕生化研究人員N多人)。汪總的團隊按照嚴格的測試方式使用最先進的Illumina基因測序儀對每個基因片段測試18次。以Nielsen為首的加州伯克萊大學(UC Berkeley)做數據分析。丹麥方面提供歐洲的人體基因作為背景參照。Nielsen的數據分析發現,漢族(北方)與藏族的基因極相近。其最大的區別在於藏族獨有適應高原環境的控制低紅血球的基因。而這正是作為漢藏分離的證據而且可以測定出分離的年代(更精確的數據是2750年前)。Nielsen的數據分析估算出漢藏分離時的人口瓶頸。漢人288人,藏人22642人。
3000年前發生了什麼特別的事件,一個約二萬多人口的人群的絕大部分往西藏進發,只有個零頭人口往中原進發。往西藏進發的22642人就是藏族的始祖,而288人就是目前漢族(北方)的始祖。
漢藏語系分布
對照歷史來看,漢藏分離時間是2750年前,正好對應秦人進入關中平原。秦人源出西戎,後世也將西戎稱為西羌,秦人與藏族的祖先竟然在3000年前還同屬一個羌人部落!2770年前,犬戎攻破鎬京,秦襄公率兵勤王救周,獲封岐以西之地並賜公爵之後,秦襄公便率領秦人離開西犬丘,翻過隴山沿著汧河而下進入關中平原。秦人便與藏人正式分離。
秦人部落與藏人部落正式分離後,東進的秦人後來成了中國北方漢族的祖先,西上青藏高原的藏人部落與當地土著融合後則成了現今藏族的祖先,那些非漢藏的留在當地的羌人部落在五胡十六國時期有少量進入中原,但大部分在歷經了後世的東漢平羌戰爭、唐滅吐谷渾、唐蕃戰爭、蒙古滅西夏等戰爭後,陸續沿著青藏高原東部向南遷移最終形成了現在的羌族、彝族、緬甸人、納西族、景頗族等族群。
史載秦國公族是伯益後裔,伯益與大禹很可能是一個家族的。大禹生活在4000年前,Y染色體類型秦國公族Y染色體是O1-F492下遊,現在中國男性有5%是這個類型,為三千年以來爆發的最大的支系,除公族以外,秦人Y染色體類型主要是Oα、Oβ、部分Oγ、還有O1b、N、C、D、Q、R等。
秦人喜歡養狗,所住的山上有很多黃狗跑來跑去,所以秦人的故土被稱作犬丘,也就是狗山,秦始皇統一中國時就帶著一條黃狗,如今北方漢族人養羊、養黃狗,明顯保留了秦人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