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生物個頭普遍比現代生物大呢?
那個時代,空氣中的氧氣濃度比現在要高得多,為大型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礎.

古生物學家通過化石標本得知遠古時代的昆蟲體積普遍大於現代.

通過化石記錄發現,在恐龍之前,地球上就有巨大的物種存在,它們就是3億年前石炭紀的巨型節肢動物。包括超大的蜉蝣昆蟲、蠍子;吊蘭大小的蜘蛛;還有5英尺長的千足蟲,等等.還包括巨型蜻蜓,它們的翼展可以達到2英尺半,有老鷹那麼大,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昆蟲。

3億年前,這些物種曾經昌盛一時.那時大部分陸地都在熱帶,植物繁盛,後埋入地下形成煤炭,該時期因此稱為石炭紀。
石炭紀其實是古生代的第五個紀元,之前是泥盆紀,之後是二疊紀。從時間上看,石炭紀從距今3.55億年前開始,到距今2.95億年前結束,可真是一個距離今天非常遙遠的時代。如果攤開石炭紀的地圖,你肯定認不出哪裡是亞洲,哪裡是歐洲,哪裡又是北美洲。
陸地大都在南半球
南北中國還是兩座漂浮在遠洋的巨型島嶼...
石炭紀在生命演化史上發生過一件大事,那就是植物佔領陸地。當時的植物如同綠色的地毯一樣在黃色的大地上鋪開,茂盛的石炭紀雨林成為昆蟲們的溫溼巢穴。在如此良好的生存條件下,巨型蟲子也就出現了。但經過大約5000萬年,從二疊紀的中期到晚期,這些巨型物種消亡了.

科學家們都猜測,也許是大氣中氧氣含量的變化在它們的興亡中起了關鍵作用。其中就有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家羅伯特·貝爾納。他和其他學家共同發表的一項古氣候研究中,肯定了這個猜測。現在,古生物學家開始探究這些大小與現在的老鷹相當的遠古蜻蜓、蟑螂以及其它超型昆蟲的興亡是否與超高的氧含量有關。
研究者在報告中指出,石炭紀時地球大氣層中氧氣的濃度高達35%,比現在的21%要高很多。許多節肢動物是通過遍布它們肌體中的微型氣管直接吸收氧氣,而不是通過血液間接吸收氧氣,所以高氧氣含量能促使昆蟲向大個頭方向進化。

在高濃度氧氣環境中,大個頭的昆蟲就有進化上的優勢,它們可以獲得更多的氧氣。對海洋中的無脊椎動物的研究也發現,在更冷和氧氣含量更高的水體中,那裡的生物的體積也更大。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塊頭」們體積 大的優勢慢慢變成了劣勢,反而是更為靈活的、體積較小生物開始逐漸活 躍起來,並一直繁衍生息至今。

我們知道,生物進化的核心,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長得高大威猛 ,固然有氣勢,但是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食物來源問題。越大體積的生物需要的能量越多,所以大塊頭的動物常常需要吃掉大量的食物來保持體力,但是對於地球上日益複雜的環境來講,動物們想要找到大量的食物變得越來越困難,當食物的數量不足以維持生存時,大個頭的生物則可能退出歷史的舞臺此外,環境問題也與生存息息相關。
小體積的生物需要的生存空間較小,它們只需要少量的食物和生存空間,就可以很好地生存並繁衍後代,這對於整 個種族的壯大與延續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濃縮就是精華」是有一定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