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計算,我們一直在前進

2020-09-22 正德創投

本月12日,我國企業自主研發的6比特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已經正式上線,全球用戶可以在線體驗來自中國的量子計算服務。這是中國第一款量子計算機悟源,使用的核心硬體是6個量子比特的夸父晶片。

  同樣本月16日,IBM 首次公布了其量子計算硬體的未來路線圖。目前該公司的量子處理器最高是65個量子比特,2021年計劃推出127個量子比特,2022年計劃推出433個量子比特,到2023年底爭取打造出超過1000個量子比特的晶片。

兩者對比,中國明顯落後不少,但總歸是邁出了量子實用化的第一步。

那麼,究竟什麼是量子計算呢?

量子計算是一種遵循量子力學規律調控量子信息單元進行計算的新型計算模式,它與現有計算模式完全不同。在理解量子計算的概念時,通常將它與經典計算相比較。經典計算使用二進位的數字電子方式進行運算,而二進位總是處於0或1的確定狀態。量子計算藉助量子力學的疊加特性,能夠實現計算狀態的疊加。它不僅包含0和1,還包含0和1同時存在的疊加態(superposition)。

簡單來說,量子計算機就是使用量子器件製造,利用量子的疊加與糾纏特性,運行量子算法與量子軟體的新型計算設備。在處理某些特定問題上相對於經典計算機具有指數級別的加速優勢,為密碼分析、氣象預報、石油勘探、藥物設計等所需的大規模計算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並可揭示高溫超導、量子霍爾效應等複雜物理機制,為先進材料製造和新能源開發等奠定科學基礎。

  長期以來,量子計算可以說西方的一種霸權特徵,因為在這個領域裡,它幾乎沒有競爭對手!

2019年10月,谷歌就發布一款53量子比特的處理器,只用了短短200秒,就完成了普通計算機需要10000年才能完成的計算量。

  基於當時的技術環境,谷歌基本上算是建立了「量子霸權」。

  一個300位大數,利用萬億次經典計算機分解,需要花費15萬年,而同等級別的量子計算機只需要1秒,是的,你沒有看錯,是1秒,1秒,1秒!

  來自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Martin Ekera和Google的Craig Gidney利用量子計算機,在8小時內就破解了世界上最安全的加密算法RSA-2048。

  此事也可以說明,在量子計算機無比強大的計算力面前,任何密碼都將形同虛設。

  2016年,IBM推出第一款量子計算雲平臺;2019年,亞馬遜、微軟也相繼推出了量子計算雲平臺。

  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量子計算機是IBM的65個量子比特。而在此之前,世界上真正能跟IBM掰掰手腕的量子計算雲平臺,只有5家,但是,中國一家都沒有

  在不斷面臨這種「量子霸權」,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我們也開始發力了。

  由中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重點實驗室的郭光燦院士和郭國平牽頭成立,成功研製出「悟源」超導量子計算機。。

  此次發布的超導量子計算雲平臺,基於量子計算機「悟源」,搭載了6比特超導量子晶片夸父KF C6—130,保真度、相干時間等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同時,為滿足普通用戶的體驗需求與專業用戶的開發需求,平臺提供了圖形化編程與代碼編程兩種量子計算在線編程方式。

為了讓用戶使用該平臺開發出更為多樣的量子算法與量子程序,本源量子公司還開發了量子編程框架「量子熊貓」(QPanda)與量子程式語言「量子音符」(QRunes),開發並推出了複雜網絡排序、手寫數字識別、用戶偏好行為預測3款典型的量子編程應用,供用戶學習使用。

雖然我們的量子計算機成果與國外相比還有較大差距,但以郭光燦院士和郭國平為首的中科大中科院量子信息研究團隊並沒有放棄追趕的步伐,反而爭分奪秒搶佔量子計算的核心專利,以追趕世界腳步,擁有與先進公司一爭高低的實力。

人類社會從經典技術時代跨越到量子的技術時代,其標誌就是量子計算機的發展。研究團隊已在研發下一代24比特超導量子晶片與量子計算機控制系統,預計在明年底將會推出60比特的「悟源」超導量子計算機。

相關焦點

  • 量子計算是量子處理器
    量子計算則是量子處理器。目前資本市場無法滿足量子通信的市場需求,市場數據顯示量子通信起步於2015年,2017年各地密集興建了超500多個量子路由器。目前物理基礎還是比較紮實的,ieee目前只提出了第一代量子通信的理論模型,只能用於單光子。真正的量子通信實現還需要實驗驗證和驗證經典通信。
  • 量子計算離我們還有多遠?
    在量子世界裡,所有物質都可以被還原成61種基本粒子。其中最重的基本粒子,質量也不超過3.1×10^-25千克。20世紀40年代,圖靈精確定義了算法的含義,並描述了我們現在所稱的圖靈機(Turing machine):可以執行任何算法的單一通用可編程計算設備。此後,計算機逐漸發展成為了一個產業,並深刻改變了我們的生活。
  • 未來的量子計算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基於這種情況,在挖掘大數據潛在價值的過程中,量子計算將扮演重要角色。量子計算和大數據量子計算的發展與現代計算機在本質上是相近的,都依賴於硬體、算法、作業系統、應用軟體、雲端平臺的演進,進而孵化出一個萌芽中的量子計算產業生態。
  • 陳根:量子計算離我們還有多遠?
    20世紀40年代,圖靈精確定義了算法的含義,並描述了我們現在所稱的圖靈機(Turing machine):可以執行任何算法的單一通用可編程計算設備。自此,量子力學進入了快速轉化為真正的社會技術的進程,人類在量子計算應用發展的道路上行進的速度也越來越快。如今,量子計算離我們已不再遙遠。
  • IBM科學家談——我們正在進入量子計算研究的黃金時代
    >作者:Mark Ritter, IBM研究院傑出研究員1981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建議計算機科學家們研發基於量子物理學的新型計算機。採用量子物理學原理來實現可靠計算之所以困難,其原因部分在於量子信息非常脆弱,因而需要將量子元件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並杜絕電磁輻射,以使誤差最小化。這與我們目前所用的計算方法大相逕庭,必須重新規劃和設計整個計算基礎架構。但這些挑戰並未阻止物理學家和計算機科學家們的努力,目前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
  • 原來我們一直都誤解了精子的前進運動方式?
    今天島君給大家講解一個雖然隱私但卻又一直被大眾誤解的話題。就是生命之源(精子)的運動方式。此後近350多年,人們一直相信這一點。我想很多人都見過精子遊泳的模型圖例。 即使在今天,人們對精子的普遍印象也是它們遊動的尾巴是左右對稱擺動的,如下圖所示。
  • 英特爾聚焦全棧量子研究,量子計算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在 IEEE量子計算與工程國際會議(「IEEE Quantum Week 2020)上,英特爾將展示一系列研究成果,著重介紹其在量子計算硬體、軟體和算法領域的創新性全棧方法。這些研究成果展示了量子計算在這些領域的重要進展,對於構建可運行應用程式、可擴展的商業級量子系統至關重要。
  • 量子計算發展歷程_量子計算與量子信息 計算部分 - CSDN
    對於很多人來說,通用量子計算機和通用人工智慧一樣,一直是屬於未來的黑科技,代表著人類技術水平在想像力所及範圍之內的巔峰。也正因為這種類型的科技都是很早就被提出來,也一直在研究,但是到最後離實現目標始終相去甚遠。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量子計算一直「停在未來」。
  • IBM駁斥谷歌,量子霸權 VS 量子優勢,量子計算離我們還有多遠?
    把整個Google賣掉才有望完成一次這樣的計算。 注釋 [2]:為了精確地執行量子算法,我們將量子門操作限定在一個個固定時長的時間段內,每個時間段就稱之為一個周期cycle。 另一個需要注意的地方是:Google用來演示量子霸權的算法是毫無意義的,它不解決,也壓根不打算解決任何問題。它的目的是為了展示量子計算的潛力。我們需要保持清醒的是,量子霸權演示中用到的還是有噪聲的物理比特,距離用於解決真正意義上的計算問題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 18歲華裔天才顛覆量子計算,《科學》他「殺了」量子計算的發展
    這是一個18歲的華裔天才少年,他雖是領域之外的人,卻依靠著自己的知識,顛覆了很多人對量子計算的認知,連著名的《科學》雜誌都評論道:他「殺了」量子計算的發展。這個年紀輕輕的天才少年便是唐乙文。做出這樣的選擇其實並不是很意外,唐乙文的父親一直從事著關於納米技術和幹細胞方面的科學研究。
  • 實現量子計算,我們還需要做些什麼?
    這一年在量子計算的歷史上將具有裡程碑的意義,因為它意味著量子計算的時代將會到來。量子計算離我們到底還有多遠?實現大規模的商用還需要多長時間?當前的技術狀態處在什麼時代?線上論壇,針對此主題,來自合肥本源量子計算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張輝博士做了「量子計算機的發展概況與應用前景」的報告。來自騰訊量子實驗室的鄭亞銳博士做了「實現量子計算,我們還需要做些什麼?」的報告,清華大學終身副教授Kihwan Kim(金奇奐)做了「Quantum Computation with Trapped Ions」的報告。
  • 量子計算和人工智慧的最佳時機相遇
    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技術可用於解決量子信息問題,並可幫助量子物理學家前進。處理許多複雜的量子物理數據分析,例如識別相變的機器學習,用於實現量子狀態分類的神經網絡,用於海水量子通道重建的凸優化等。另一方面,當前也受到廣泛關注的方向是如何利用量子計算技術促進人工智慧的發展。
  • 最新量子「定律」表明,2019年量子計算將超越傳統計算
    「今年2月的時候,我不得不打電話說,嘿,我們需要更多配額,大概1百萬個處理器」量子人工智慧實驗室主任Hartmut Neven說。量子計算的發展速度可能是第一個。量子計算的雙指數增長是兩個指數因子互相結合的結果。首先,是量子計算的內在優勢,即如果一個量子電路有4個量子比特,那麼經典電路則需要16個普通比特來實現等效的計算能力。
  • 18歲博士顛覆量子計算,科學雜誌:他「殺死」量子計算的發展
    前不久,量子計算在「推薦問題」上被一位年僅18歲的華裔少年拉下了「神壇」,而這次的「贏家」卻是長期以來在許多方面一直處於劣勢地位的傳統計算機,這次的「變革」無疑是給一直佔據主導的量子計算以「當頭一棒」。何為量子計算?它和傳統計算又有何區別?量子計算是遵循量子力學規律調控量子信息單元進行計算,而傳統計算機,其理論模型是通用圖靈機。
  • 量子計算與量子計算機進展隨議
    我第一次對量子計算產生印象是在1995年,雖然之前知道量子計算和量子計算機的概念,但都不如那次印象深刻。那個時候我在中科院計算所CAD開放實驗室擔任副主任。在接待中科院一位領導的過程中,他在觀看了我們的科研成果後說道,你們如果能夠將精力投入到量子計算領域就好了,這個領域目前看很艱難,但從國家角度看急需開展研究。時至今日,我除了對這件事印象深刻之外,還對這位領導的眼光、視野深感佩服。
  • 國內量子計算頂級大佬幫你解開對量子計算的困惑
    近幾年,量子計算屢屢登上媒體的頭條,從量子計算機到量子手機,量子計算仿佛已經悄然走進我們的生活。話不多說,我們現在就開始詳細看一下吧。認識量子及量子計算在正式討論前,讓我們先認識一下什麼是量子計算。如果對量子計算進行追根溯源,我們要回溯到《費曼物理學講義》中關於原子的假設:世界萬物均由原子構成。
  • 18歲天才華人科學家,質疑導師挑戰權威,成為量子計算的分水嶺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科技也在不斷前進,從我們對於歷史的認識,我們知道每一次社會變革都離不開科技的進步,從蒸汽機到電氣化,從無線電到網際網路,每一次科學的突破都對人們帶了巨大的改變。在如今這個信息化時代,計算機便是所有科研人員關注的重點,其內部的算法代碼對於普通人來說只是一串串數字,而對於科研人員來說卻是另一番天地。
  • 清華大學NMRCloudQ團隊:我們的國際首個核磁共振量子計算雲平臺...
    我們採訪了清華大學物理系核磁共振量子計算實驗室,他們表示,「我們非常有信心將我們的量子云的控制層公開」。 量子云使用規則和量子云運行結果(舉例) 觀察者網: 據介紹,量子計算研究有不同層級,從最底層的物理層,到其上的控制層、電路層,一直到最上層的算法
  • 一場「量子計算科普課堂」,讓你領略「量子」領域奇妙
    這無疑是個好事,量子計算的發展,就需要更多類似百度這類有資金有實力的玩家進入,共同推動量子計算的前進,正如此次百度所舉辦的「量子計算科普直播」,這樣的活動顯然不嫌多,也只有通過這類科普、講解的形式,才能吸引更多有興趣的青少年學子加入其中。
  • 量子初創公司CEO:我們離臺式量子計算機只有五年的時間
    在TechCrunch Disrupt 2020上,三家量子計算初創公司的領導人一起討論了量子計算技術的未來。在國內,科技企業如阿里、百度、騰訊、華為,初創企業如啟科量子等,都在逐鹿量子計算。阿里發布了量子計算雲平臺,百度推出了雲原生量子計算平臺「量易伏」,騰訊在量子AI、藥物研發等領域展開了研究,華為發布了發布量子計算雲平臺HiQ 2.0,啟科量子將在2-3年內完成離子阱可擴展分布式量子計算機「天算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