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香櫞做空的72小時後,蔚來發布了Q3財報。
至此,聚光燈下,小鵬、理想、蔚來全部交出了Q3答卷,三英齊聚財報季。可以說,無數雙眼睛都在盯著這三個造富神話的此季財報(尤其是小鵬和理想上市後交出來的首份財報答卷):
在過去一段時間,造車三巨頭以近乎瘋狂的速度把股價推向火山口——從10月初到11月中旬,小鵬股價上漲了67.1%,理想汽車股價累計上漲了43.6%,蔚來股價累計上漲了103%。無論是個體還是研究機構,都試圖從財報中找到新能源高估值的合理性,或者「暴雷」的蛛絲馬跡。
眾目睽睽下,答案是虛驚一場:新能源汽車耀眼的財富泡沫仍然未碎。12日晚,小鵬公布了上市後的首份財報,13日,理想緊隨其後。17日,蔚來也公布了Q3財報。縱觀三英財報,關鍵營收數據極其漂亮,呈迅猛增長之勢:
2020年第三季度,小鵬總收入為人民幣19.90億元,環比增長236.9%。報告期內,汽車銷售收入為人民幣18.98億元,環比增長250.8%。
同期,理想總收入為25.11億元人民幣,環比增長28.9%。報告期內,汽車銷售收入為24.65億元,環比增長28.4%;來自其他銷售和服務的收入為4607萬元,環比增長64%。
同期,蔚來總收入為45.26億元,環比增長21.7%。
尤其吸睛的,是第三季度三英的毛利率:尤其是小鵬,首次實現毛利率轉正,為4.6%。而在去年同期及2020年第二季度,小鵬的毛利率分別為-10.1%和-2.7%。這是小鵬首次從暗無天日的負毛利率深海中浮出水面。
理想和蔚來毛利率也為正:理想毛利潤環比增長91%至4.96億元,蔚來汽車銷售毛利率14.5%,綜合毛利率12.9%,2020年內累計提升超20個百分點。
小鵬財報發出後當晚漲幅擴大至33%,理想財報發出當晚也大漲20%,蔚來——資本用錢投票,表示其對新能源汽車Q3財報中透露出的成長速度與想像空間十分買帳。
然而,營收高漲幅和高估值不能代表一切,已經有人在這場狂歡中嗅到了熔巖的味道。畢竟,Q3財報中另外一個維度的數字同樣觸目驚心:小鵬第三季度淨虧損為人民幣11.488億元(1.692億美元),同期理想的淨虧損為1.07億元,蔚來的淨虧損為10.47億人民幣。
這意味著,三英又有1億飄10億的錢打了水漂。
同時,讓人捏了一把汗的還有研究公司的做空:美國當地時間11月13日,香櫞研究公司(Citron Research)發布了做空蔚來汽車的報告,認為蔚來股價是虛假繁榮,事實上只值25美元,僅為當時股價53美元的一半——可以說是「腰斬」蔚來。
報告發出後,截止當日收盤,蔚來收跌7.74%,跌至44.56美元/股。同時,作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三英」,小鵬和理想也倍受牽連:小鵬收跌6.13%,跌至41.99美元/股;理想收跌1.83%,跌至31.20美元/股。
這也暗合了一些媒體和分析師對新能源汽車的批判:「賣一輛,賠一萬」「虧本賺吆喝,燒錢換估值」「造車唯唯諾諾,造詞重拳出擊」——言下之意是,靠資本輸血的新能源汽車,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會通過講好故事博取資本市場的歡心。
在這場盛宴裡,我們能從財報中讀出什麼,一線新能源車主和股票持有者又怎麼說?一方面,我們細讀了「造車三巨頭」的財報內容,不放過其中的蛛絲馬跡。另一方面,我們採訪了數位新能源一線車主和股票持有者,試圖還原新能源汽車財富盛宴的方方面面。
為什麼新能源汽車估值這麼高?
一是交付量的增長和單車製造成本的下降,直接帶來了三英總收入、汽車銷售收入、毛利率等核心營收數據的巨大漲幅,並給市場看到了其成本控制能力、造血能力的提升、,以及大規模量產後一舉盈利的可能。
如小鵬汽車董事長、CEO何小鵬所表示,第三季度的財務成績向好主要得益於P7交付量的快速上升:
據公開數據,2020年第三季度,小鵬汽車共交付8578輛汽車,同比增長265.8%。其中,小鵬P7在其中佔據大頭,交付量達到6210輛。與此同時,據官方信息,小鵬在淘寶上的雙十一訂單已破萬,目前還有在1.5~2萬臺待交付的P7訂單。
蔚來的交付成績也不錯:10月蔚來汽車總計交付新車5055輛,再度刷新其單月交付數,並實現了自今年3月以來的連續8個月的同比增長,截止到目前,蔚來汽車2020年前十月累計交付31430臺,同比上漲111.4%。
同時,理想的首款產品,也就是19年11月開始量產的理想ONE,Q3交付8660臺,環比增長31.1%。
交付多,意味著有規模化的可能。在汽車行業,規模化有多重要?已有的例子是通過規模化實現反殺的特斯拉:
在此前頻傳倒閉的特斯拉,通過打造「爆款」Model 3絕處逢生。大規模生產Model 3帶來的效益是,特斯拉不僅提升了盈利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也進一步提升,甚至能通過控制成本降低Model 3的價格,進一步擴大生產,形成正向循環。
所以,雖然新能源汽車「賣一輛虧一輛」,但已經起到了教育市場的作用,一旦時機出現就可以起到燎原之勢。華西證券分析,行業正由政策驅動轉向供給驅動,具備強產品力的新車型的逐步推出將進一步強化這種轉變,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同時,交付多體現在財報上,就是毛利率高:此次小鵬毛利率首次轉正,相較小鵬,理想汽車的汽車銷售毛利率和公司整體毛利率更高,也更逼近特斯拉——特斯拉三季度整體毛利率是23.5%,而理想達到了19.8%。
理想官方解釋,毛利率提升主要得益於兩個方面,一是部分零部件採購價格的下降(包含供應商的一次性返款),二是產量提升帶來的單車製造成本的下降。
事實上,對於一直虧損、靠輸血維持生命的新能源汽車來說,交付多、毛利率高給了市場很大的信心:對汽車行業來說,毛利率在提升,意味著成本控制能力和造血能力在提升,同時現金流也相對健康可以,通過健康的現金流反哺研發,支撐未來規模化的想像空間。
小鵬汽車副董事長、總裁顧宏地博士說:「首次實現毛利轉正也凸顯了我們的增長和實現規模經濟的能力。」
換句話說,在市場看來,新能源汽車哪怕現在仍然在虧損,只要毛利率不斷提升,就好比的不斷向海平面靠攏——總有浮出水面的一天。這個節點就是規模化:一旦新能源汽車規模化、普及開來、大量生產,新能源汽車甚至可以躍出水面實現反殺,進而大幅盈利。
二是研發的大量投入和通過研發所講的一個個故事,讓新能源汽車在未來的想像空間不斷擴大,前景也更有誘惑力——如果錢用在其他地方,可能是不可再生的「損耗性支出」,但用在研發上,是可再生的「投資性支出」。
拿小鵬來說,研發支出佔了小鵬汽車營收的大頭: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小鵬研發投入分別為10.51億元、20.70億元、6.31億元。
截至2020年6月30日,小鵬汽車在中國和美國擁有3676名員工,約有43%的員工從事研發,66%負責汽車設計和工程、17%負責自動駕駛,剩下的17% 專注於智能作業系統。
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想像空間,就是巨頭和車企都虎視眈眈的自動駕駛:
前不久,10月24日,小鵬汽車舉辦了第二屆汽車智能日,展示在自動駕駛和車內智能功能領域的全棧自研能力,包括高速自主導航駕駛(NGP)和停車場記憶泊車功能,都屬於計劃於2021年第一季度推出的XPILOT3.0的功能。
與此同時,小鵬汽車還推出了Xmart OS車載智能系統的一項OTA更新,即全語音車載系統,能夠實現全場景的連續對話功能。而P7交付量之所以大,也是因為有兩項技術型主打賣點:最高706公裡超出續航、先進自動駕駛輔助功能。
這直接增加了小鵬未來變現的維度:比如,小鵬汽車目前的收入來源主要來自於汽車銷售產生收入,但未來,小鵬汽車將提供與智能電動汽車相關的各種軟體和服務,如高級自動駕駛軟體和內容訂閱——這意味著自動駕駛落地後,變現渠道更多。
而何小鵬在各會議頻繁強調的「全棧自研」「數據驅動」「我們在技術方面的核心優勢」,也不斷暗示,我們是不同於傳統車企的智能車企——某種意義上,智能車企代表未來。
小鵬汽車在自動駕駛上的布局,也在講一個個通篇寫滿「未來」的好故事:比如,其計劃在2021年初推出XPILOT 3.0。XPILOT 3.0將具有多項新功能,包括用於高速公路上自動駕駛的和自動停車功能。
所以說,資本市場買帳的並不是三英虧本賺吆喝的「現在」,而是他們故事中那個宏偉藍圖的「未來」。
三是新能源汽車在政策加持下,給了投資者更多信心。如果說交付量的增多仍然受「虧本賺吆喝」的質疑、並不能真實反映市場需要,那麼政策的頻繁出臺,則是打了一針強心劑。
如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公開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文件表示,2021-203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核心應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25年中國純電動乘用車新車平均電耗降至12.0千瓦時/百公裡。
與此同時,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佔比應達到25%。公共領域新增或更新新能源汽車的比例應達到80%。
政策對新能源車企影響多大?某種程度上,能決定一家新能源車企的生死:去年,汽車行業遭遇寒冬,上半年累計銷量為995.4 萬輛,同比 2018年下降9.3% ,國家對電動車的補貼退潮等事件讓新能源車熱度驟減。拿蔚來來說,累計虧損超過200億。
而今年,風向又吹回了新能源。文件中的「2035」作為一個定調的節點,意味著從現在到2035年的十餘年,正是新能源汽車的起飛時間:新能源汽車馬上要迎來黃金時代。
然而,「未來」還未來,造車三巨頭如今面對的,是內憂外患下的一地雞毛:內有車主反目,外有頻繁做空,以及特斯拉等巨頭的降維打擊,以及股票持有者的盲目狂熱——對新能源一無所知,卻因為大幅度波動的股價莫名狂熱。
新能源汽車如今的危機,來自多個維度。首先,我們來看香櫞做空蔚來的理由:
一是蔚來當前過高的估值不合理:蔚來估值為未來12個月銷售額的17至18倍,而同賽道市佔率遠高於蔚來的頭部玩家特斯拉,估值僅為未來銷售額的9倍。
二是很多蔚來股票持有者抱著賭徒心態買入蔚來,並不是認可蔚來的成長空間和業務能力,而是狂熱於蔚來較大的波動幅度。
三是隨著特斯拉Model Y在中國投產,很可能將國產Model Y價格由48.8萬人民幣降至37.4-38.8萬人民幣——而蔚來的EC6以及ES6的售價正好在35.8萬元到46.8萬元之間。如此一來,特斯拉Model Y勢必影響蔚來銷量,奪走蔚來的潛在用戶,導致其股價下跌。
香櫞的判斷並沒有出錯,微觀處車主和股票持有者的反應,證實了做空機構宏觀的判斷。事實上,新能源汽車的現實處境可以用八個字概括:內憂外患,一地雞毛。
先說內憂:新能源車主的憤怒和股票持有者的狂熱形成了戲劇性的反差。一方面,是一起起電動車事故中,怒氣衝衝的車主憤怒地維權。另一方面,股票持有者面對做空異常興奮,巴不得趁低價多入手,再在高價時拋出。
事實上,新能源事故從去年開始頻繁出現:三巨頭因為電動車起火等事故不得不在眾目睽睽之下召回。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網站11月6日公布召回信息,理想汽車自即日起,召回生產日期在2019年11月14日至2020年6月1日的理想ONE電動汽車,共計10469輛。
然而,事故可以說是屢召屢出。今年10月19日,一名微博網名為@阿弗萊克深圳分克的網友,在微博上爆料自己的小鵬G3剎車失靈,並@了一堆部門、交警和質監局。
@阿弗萊克深圳分克憤怒地表示:「太危險了,小鵬G3行駛中剎車失靈,踩剎車巨大異響聲顯示真空泵故障,強行停靠後等拖車。考慮小鵬的朋友們,要三思啊,我這才開三個月就出這麼大問題,辛虧堵車,要是在高速上我人怕不是就沒了?」
一個買了小鵬的車主告訴我們:「十分後悔,小鵬的虛假宣傳很多:比如之前宣傳30分鐘就可以充滿百分之八十的電,但實際上30分鐘根本充不滿。最後官方解釋是30分鐘,從30%充到80%——就是在跟我們玩文字遊戲。我們很多人投訴後,現在那條宣傳廣告已經下架了。」
另外一位武漢的車主路先生給我們講了今年八月份,一場讓其印象很深的的維權事件:「當時一個車主,之前買過兩輛G3,又買了小鵬P7嘛,結果到手就發現P7電機、剎車、方向盤、藍牙鑰匙等核心部件都有問題,大屏幕也亂響。這個車主也是很極端,做短視頻、開直播去控訴(小鵬),還把自己的車貼滿標語,停在一家小鵬P7店門口去維權。」
路先生告訴我們,這個維權的車主本來是小鵬死忠粉,在小鵬的紅V群(相當於VIP群)裡,平常比較理解小鵬的小故障和小問題,別人的小鵬出了問題,他經常熱心去協調兩邊(小鵬和車主),這次他都忍不了了,可能也是因為故障實在太嚴重了。
記者進了一個小鵬車友群,剛入群就有群公告跳出來:理性維權,切勿過激。
因為經常看到新能源汽車因為種種負面新聞上熱搜,很多網友對新能源的新動作也持懷疑、諷刺態度。包括蔚來退出的車電分離模式,就有網友諷刺「乾脆人車分離好了。」
而在新能源股票持有者交流群裡,股票持有者對香櫞的做空不以為然,且異常興奮:「越跌越買,一定會反彈。」「如果理想到NIO(蔚來)的價格我全倉做空。」「賭場又開門了,NIO每跌5%我就買一點,買到他回頭。」
而在記者問起「有沒有人買過新能源車?」以及「體驗過新能源車嗎?」時,則無人回答。事實上,這也正暗合了香櫞的判斷:很多蔚來股票持有者抱著賭徒心態買入蔚來,並不是認可蔚來的成長空間和業務能力,而是狂熱於蔚來較大的波動幅度。
與此同時,造車三巨頭面臨著外患:特斯拉的降維打擊。在此之前,Model 3的起步價一直在30萬以上,佔據高端價位,而在國內,三巨頭則瞄準了本土性價比市場——你走你的高端路線,我打我的價格戰,彼此井水不犯河水。
拿小鵬來說,小鵬汽車定位中高端智能化汽車,強調高性價比,同時,在自動駕駛和智能作業系統上加碼。這種差異化的打法,與特拉斯的打法不謀而合,也被市場認為有良好的增長空間和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小鵬的價格在人民幣150,000至300,00元之間,小鵬P7補貼後價格來說,在22.99萬元至34.99萬元之間,對狙的正是特斯拉Model 3,且具有價格優勢。
所以,何小鵬才說:我覺得Model 3國產版32.8萬(不帶自動駕駛)毫無競爭力,起碼再降價一萬美元。現在和五年前已經完全不同.....在拿了政府這麼多補助後還是這個價格,要不然就是成本控制有問題,要不然還想獲得5年前的利潤率.....等小鵬P7出來肯定碾壓。
然而,特斯拉走本土化的路,讓本土巨頭無路可走:在進入中國市場後,特斯拉十分熟練地打起了價格戰:一路降價近十萬元。在國外巨頭的降維打擊下,本土巨頭優勢微弱:拿小鵬來說,特斯拉一降價,小鵬銷量就跟著降——10月份銷量環比直接下降12.5%。
與此同時,造車三巨頭仍然連年虧損,咬著牙打價格戰,一個比一個虧的多:
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上半年,小鵬汽車淨虧損分別為13.99億元、36.92億元、7.96億元,兩年半虧損58.86億元,實現總收入分別為0.01億元、23.2億元、10.03億元。
理想在2018年、2019年的淨虧損分別為15.32億元、24.38億元,兩年淨虧損約30億元;
而18年上市的蔚來汽車,其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淨虧損分別為25.73億元、50.21億元和33.26億元,兩年半淨虧損約109億元。
也因此,這些年,新能源汽車不斷背上了「賣一輛,賠一萬」「虧本賺吆喝,燒錢換估值」「造車唯唯諾諾,造詞重拳出擊」等罵名。
如何超越現實的一地雞毛,泅渡到充斥著美好願景的彼岸?可以說,在豐滿的「未來」和骨感的「現在」中間,造車三巨頭亟需一架橋梁,讓其橫渡。其中最迫切的,就是解決一線車友們新能源車的質量問題:車主不是韭菜,新能源車也不應該「管殺不管埋」。為了市值一味賣車而不管售後,埋下的隱患必將反噬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