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海市針對外地號牌機動車的限行管制正式升級:工作日期間,市內15條高架道路禁止懸掛外省市機動車號牌的小客車等通行;2021年五一小長假後,限行政策還將進一步加強,屆時,每天7時至10時、16時至19時,內環內地面道路(不含邊界道路)將禁止懸掛外省市機動車號牌的小客車通行。
別看這只是一次地方性限行政策的「微調」,對於陷入負增長的國內新能源車市來說,卻堪稱一場天降「盛宴」。
上海限行政策微調立竿見影
眾所周知,上海是國內最早對私車牌照普遍實行限制性政策的城市。自2016年起,上海在非營業性客車總量控制的原則下,開始向新能源車傾斜,對符合條件的消費者免費發放新能源汽車專用牌照,也就是俗稱的「綠牌」。這一政策使上海成為國內最重要的新能源車市場。
在1~9月全國新能源車城市銷量排行榜中,上海以58692輛的成績位居第一。截至目前,上海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超過30萬輛。在如今滬牌一牌難求,外地牌照又愈發受限的形勢下,購買一輛自帶滬牌的新能源汽車,或將成為很多上海居民解決出行難題的首選。
有投資機構預測,以現有新能源車的行業滲透率,假設當前上海167萬外牌小客車保有量中,每年有5%~8%的需求轉向新能源車,則將給上海新能源車市場帶來8萬~13萬輛的增量需求,行業帶動效應十分明顯。要知道,今年1~9月,全國新能源汽車銷量不過73.4萬輛,同比降幅近18%。
事實證明,上海外牌限行新規的影響確是立竿見影。早在10月24日新規發布的那個周末,上海新能源汽車市場便掀起了一波銷售熱潮。
「25日上午,半天我籤了6單,下午店裡擠滿了人,根本來不及接待。」蔚來汽車的一名上海地區銷售人員說,「之前ES6交付周期要2~3周,現在已經要等4~5周,訂單太多了。」水滴汽車也從一位蔚來北京地區銷售處了解到,上海一直是蔚來的重點市場,「前兩天已經交付了1萬輛」,他預計新規實施後,上海的銷量還會進一步增加,「佔到全國銷量一半甚至更多都有可能」,話語中透著一絲羨慕。
本土作戰的上汽榮威也迎來了客流高峰。水滴汽車電話諮詢了幾家上海4S店,對方均表示,這幾天來看新能源車的顧客明顯多於往常,即便是工作日。業績好的訂單量可達平時的3倍多。一位R汽車體驗中心的銷售特意提醒筆者,ER6原本就是訂單式生產,現在更要「欲購從速」。
比亞迪一家上海4S店的銷售人員「抱怨」:「星期天忙了一整天,喝水都沒時間。」據其透露,接待的到店客戶中,絕大部分直奔新能源車型而來。小鵬汽車的銷售人員則在微信朋友圈中,勸告意向客戶使用App下訂單,「門店人太多,坐不下」。
筆者致電詢問的幾家4S店,目前對新能源車都沒有什麼優惠。筆者還了解到,某些品牌的新能源產品近期沒有排產計劃,但終端也在賣車,「先賣再等著生產」。
是雨露均沾還是少數人的盛宴?
上汽乘用車公司副總經理俞經民對限行新政實施後的上海新能源市場持謹慎樂觀的態度,他對水滴汽車表示,近期有迫切購車需求的消費者,主要是頻繁進入內環,滬牌難拍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剛需人群,他們多為購買力較強的高價值用戶,「市場後續發展還需進一步觀察」。
也有專家指出,新政對新能源汽車銷量的影響肯定是積極的,但實際轉化多少,還得具體分析167萬輛外牌小客車的車主結構。
事實上,一位在上海生活,開外牌車的朋友就告訴筆者,他沒有那麼強的自駕出行需求,以後進內環公交出行了。現在市面上的新能源車便宜的他不敢買,覺得不安全,貴的不值,貶值太快。
另外一位在上海做二手車生意的朋友則表示,「我認為插混會逐漸收口,政府還是扶持純電的」。而且獲得「綠牌」其實也有不低的門檻,除了對車主在滬居住和繳納社保的年限有要求外,還必須有固定停車位和充電樁,「這點很多人就達不到」。「所以大多數人還是在等著拍牌,二手車市場最近都在評估外地牌照車,車價在上漲。」他說。
由此看來,外牌限行政策升級,究竟能否催生10萬量級的新增市場,答案或許沒有那麼確定。
不僅如此,業內同樣關心,政策催生的利好,誰能最終獲益?目前看來,確有「肥水流了外人田」的可能。根據此前的數據,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特斯拉具有明顯優勢。媒體在10月25日採訪特斯拉上海銷售人員時,也得到了「全瘋了!」的說法。這家正常日銷量在10~20輛的銷售店,當天上午就賣出超過80輛車,漲勢超過筆者詢問的其他品牌終端。
水滴觀點:
路權優勢一向是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動力來源。上海市進一步提高對外牌車的限制,將需求引向新能源市場,其實在意料之中,並且未來類似的政策也有可能在其他限行限購城市推行。
毋庸置疑,政策必然會刺激新能源汽車的銷量,但我們應該明白,政策只能「扶上馬送一程」,新能源汽車能否俘獲更多消費者的心,走上良性發展的道路,取決於車企的努力。至少眼下面對天降利好,新能源頭部品牌會笑得更甜。
文/殷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