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活潑開朗的姑娘熱愛生命科學,即將入讀清華學堂生命科學班

2020-11-29 清華大學

她是個活潑開朗的姑娘

乾淨利落、積極向上

對於疫情中的備考

她堅信「以不變應萬變「

以沉穩冷靜的心態

在高考中收穫了718的高分

她對生命科學有著天生的好奇

從小時候觀察野花野草

到中學時參加生物競賽

對這一學科的了解越來越深入

熱愛也逐漸根植進心中

如今,她將入讀清華學堂生命科學班

更多彩的生活等待她去經歷

更廣闊的天地等待她去探索

她是李若蘅

考生檔案

李若蘅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清華大學2020級化生大類新生。

7月25日,中國天基測控系統團隊的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陳曉敏體會到了「雙喜臨門」的感覺。這天,既是「天鏈一號03星」成功發射8周年紀念日,也是北京高考成績放榜之日。陳曉敏剛與同事們為「衛星孩子」慶祝了紀念日,就收到女兒高考成績的喜訊:718分。而陳曉敏的女兒,正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清華零字班新生李若蘅。她所選擇的,是清華學堂生命科學班。

疫情下的高考:

「化危為機」與「以不變應萬變」

談起疫情這一特殊背景下的高考,李若蘅並沒有覺得沉重,而是將疫情下的備考視為機遇,認為這很好地體現了「化危為機」的思想。她說:「疫情並不是一個完全負面的事物,它只是一種客觀因素,所帶來的挑戰中亦有機遇潛藏;而既然疫情已經造成了如此重大的損失,我們就更應該儘可能地找到其中積極的一面。」

李若蘅的積極心態也體現在備考期間的每一個時刻,上網課被她稱作是疫情期間備考「最特別、最有趣的記憶」。在李若蘅看來,居家學習期間通過線上授課非但沒有影響教學質量,反而讓同學們能夠更自由地發表意見:「很幸運的是,我所在的高中向來課堂氣氛活躍,老師十分鼓勵大家自主討論,線上授課同學們不需要舉手就能『開麥互懟』,比在校上課過癮多了。」

課下的答疑環節更是充分利用了網課的優勢,李若蘅說:「最多的時候,有五六十位同學在同一個會議室裡聽老師的講解,每個人隨時都可以加入討論、進行補充。」她認為,和大家一起答疑討論,不僅能更好地發現漏洞、打開思路,還產生了一種奇妙的並肩作戰之感——「真的是非常充實而快樂的體驗」。

李若蘅在母校門口留影

除了疫情的影響,今年也是北京新高考第一年,題目及出題風格的變化等也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定的適應困難。儘管李若蘅也曾因為題目變化過大感到「不適和慌張」,但正如她所言,遇到困難時,她喜歡用「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來激勵自己,這也對她的心態調整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覺得『難』是因為問題快被解決了,希望就在眼前,再堅持一下就好了!」

面臨新高考,李若蘅也將備考過程視為和出題老師一起成長進步的過程:「從往年理綜卷、各區期末、適應性測試、一二模,到最後高考,感覺出題老師也在對不同的試卷構成和試題風格進行摸索和試驗,後來覺得和出題老師一起探索命題規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從中,她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學習心得:「先聽老師的,再自己闡發補充。之前我一直很排斥所謂『套路』,覺得會限制思維抹殺個性——但是不試試看怎麼知道有沒有用呢?」李若蘅認為,至少在高三,先不打折扣地達到老師的要求、理解並熟練掌握老師的思路,然後再在此基礎上發現其中的不足,這時自己形成的想法也會更有意義,學起來的確會更輕鬆。

除了「化危為機」,李若蘅還想用「以不變應萬變」來概括這段備考經歷,她的感悟也頗具啟發意義:「考題千變萬化,疫情形勢的轉折出乎意料,而我們的備考就是在變幻莫測的一切中,嘗試找到一種不變的方法、規律或思路,在不確定性中堅信恆定的存在。

高考後李若蘅整理書籍

課堂之外:父母是堅實的支撐

李若蘅是個活潑開朗的姑娘,留著短髮的她顯得乾淨利落,與她的交談也會讓人感受到一種令人愉快的彈跳般的活潑。

李若蘅認為,自己的性格和心態等與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在學習過程中,父母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雖然我的爸爸媽媽工作都很忙,並沒有特別具體地督促或者輔導我的學習,但他們對我幫助真的非常非常大。」

父母是李若蘅的引導者。「每次我在學業上生活上遇到問題,他們都會耐心聽完我的訴苦和牢騷,很認真地和我討論解決辦法。」在李若蘅的講述中,父母總能引導她冷靜下來聚焦於問題本身,父母所具有的思考方式和提出的建議也總讓她有很大收穫:「而且從情感上講,能和爸媽一起面對問題真的是很安心很溫暖的事。」

父母是李若蘅的傾聽者。「在平時,爸爸媽媽也特別願意跟我嘮嗑,聽我講學校裡的各種『雞毛蒜皮』,他們也會和我分享他們遇到的趣事。」在高三李若蘅住校時,每天晚上也要跟父母「煲半小時的電話粥」,這種融洽的家庭氛圍、敞開心扉的親子交流,也讓李若蘅感到很幸運:「對我而言,爸爸媽媽不僅是成長路上的『人生導師』,還是關係最鐵的知心朋友。」

同時,父母也是李若蘅的支持者默默守護者。「我也是最近才意識到,爸爸媽媽在背後默默為我操了多少心,面臨升學壓力時我在埋頭學習,而爸爸媽媽在幫我研究各種招生政策、了解各個學校的情況,同時還要為我提供強大的『後勤保障』,工作量一點也不少……多虧有他們在我背後承擔,我才能專心學習。」對於父母的指引、陪伴和付出,李若蘅充滿感激:「希望未來能夠繼續和他們分享生命點滴,也希望我能反過來分擔一點爸爸媽媽的困難與煩惱。」

李若蘅和父母在高考考點合影

來到清華:

選擇生命科學,期待探索多種可能

在即將到來的9月,李若蘅將成為清華大學2020級化生大類新生,她對生命科學最感興趣:「小學時我就喜歡野花野草,初中開始對生物感興趣,高中又參加了生物競賽,現在格外想要搞清楚胚胎發育中的分子機制。」一路走來,李若蘅自認為對生物這個學科的理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神奇的是「不管什麼時候我都覺得它很有趣,幾乎可以肯定我以後對它又會有完全不同於現在的想法,但我願意相信我會一直熱愛它」

談起對於清華的印象,李若蘅提到了校園建築獨特:「建築風格迥異,歷史感與現代感共存。」建築風格又與校園氛圍相輔相成,讓李若蘅覺得清華「真的是一個消解矛盾、打破隔閡、使人拓寬視野打開思路的地方」。同時,在此前與清華的接觸中,清華的學長學姐也給李若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遇到的清華學長學姐一是無論做什麼事都非常認真用心,二是對自己的專業懷有真摯的熱情,三是能把這種熱情很好地與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結合起來,很敬佩也很想成為這樣的人。」

李若蘅希望能夠在生命科學方面做出自己的最好水平,不給自己的「熱愛」留下遺憾。同時,她也期待著能在本科階段打好數理化基礎、接觸廣闊的平臺,並且接受一定的科研訓練——「清華大學在這三方面都有全國頂尖的實力,加之我在之前的接觸中積累的對於清華人與物的好感,就很自然地聽從內心聲音,選擇了清華」。

說起對於大學生活的期待,李若蘅希望能和思考方式各不相同的人相互學習、討論,或者一起合作,也希望可以廣泛地涉獵,學一些「看似無用卻能夠提升自己、拓展自己專業之外的知識」的課程。此外,李若蘅非常迫切地想要加入音樂劇方面的社團:「希望找到同好相互交流,如果能有上臺的機會就更棒了!」 或許在之後的校園表演中,我們便能夠在舞臺的聚光燈下發現這個姑娘,相信她依舊閃著光、帶著那有些靦腆而又自信的微笑。

李若蘅藝術照

當被問及「堅持做過最久的一件事」時,李若蘅的回答是「體育鍛鍊」。小學時的她因為體育分低「吃過虧」,因此從初中開始每天都要跑步,進入高中後,逐漸開始嘗試其它的運動方式。「最開始是為了分數,但後來就變為了一種習慣、一種樂趣、一種自我提升的堅持。」 李若蘅對清華濃厚的體育氛圍充滿期待。

對於新高三的學弟學妹們,李若蘅也表達了自己的祝福和期待。這既是對學弟學妹們的鼓勵,也是她從過去一路走來、到未來更堅定地前行的自勉:「保持熱情——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所愛之物,不要害怕——對困難、對未知、對看似遙遠的目標。願與大家共勉,也祝大家不負努力,不負所期!」

來源 | 招辦

文字 | 趙佳

圖片 | 李若蘅

編輯 | 趙佳 郭斯文 趙姝婧

相關焦點

  • 「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2019屆學生榮譽證書頒發儀式舉行
    「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2019屆學生榮譽證書頒發儀式舉行清華新聞網6月25日電 6月19日下午,「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2019屆學生榮譽證書頒發儀式在主樓接待廳舉行。清華大學副校長、教務長楊斌,學堂班首席教授朱邦芬、王訓、鄭泉水、顏海平,生命學院院長王宏偉教授出席儀式,副教務長、教務處處長彭剛主持儀式。
  • 志存高遠,累累碩果: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12名考研標兵
    四年前入校時,他們心中許下"刻苦學習"的諾言,四載寒冬酷暑,心中的理想信念始終沒有被忘卻,辛勤的耕耘終於結出了累累碩果,四年後,他們順利升入心儀的高校,繼續更深層次的學習,其中不乏985名校。他們就是來自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2016級技術班和科學班的同學們。
  • 洛陽姑娘成為首位獲得哈佛大學布拉瓦特尼克生命科學獎學金的中國人
    16歲在實驗室裡養果蠅研究抗衰老藥物,17歲被麻省理工林肯實驗室命名一顆小行星,18歲成為全球著名的科學家MIT教授Rob-ertLanger實驗室裡最年輕的科研人員,29歲憑藉出色的科研實力和頗具前景的創業項目成為哈佛大學布拉瓦特尼克生命科學獎學金的五位獲獎者之一,填補了該獎項設立以來中國人獲獎的空白
  • 清華舉行基科班20年慶典 楊振寧三問「一流科學家培養」
    原標題:清華舉行基科班20年慶典 楊振寧三問「一流科學家培養」   清華大學物理系「基科班20年·學堂班10年慶典活動暨拔尖人才培養論壇」近日舉行。作為曾經的「授課老師」,96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出席慶典,並三問「一流科學家培養」的問題,希望引發更多人的思考。
  • 謝曉亮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講述單分子水平上的生命
    謝曉亮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講述單分子水平上的生命清華新聞網12月22日電 12月10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承辦的第35期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在清華大學舉行。謝曉亮首先介紹了隨著單分子成像技術在美國興起,他們開始了單分子酶學的研究,利用每一次螢光的「亮/滅」對應著一個酶分子催化狀態的循環,使他們第一次實時觀測到了單個酶分子的化學反應,這個工作實現了對單分子的生物化學反應的實時觀察。
  • 曹曉風教授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
    曹曉風教授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講述高等植物的表觀遺傳調控清華新聞網5月28日電 5月14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承辦的第28期「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在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舉行。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植物基因組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曹曉風為清華師生做了一場名為「高等植物的表觀遺傳調控」的學術報告。報告中,曹曉風首先深入淺出地概述了高等植物表觀遺傳學的概念和研究現狀,然後簡要介紹了轉座子元件的類別及其在人類疾病與生物進化中的重要作用,並重點闡述了近幾年實驗室在表觀遺傳調控基因表達和轉座子沉默方面取得的進展。
  • 清華生命科學學院吳嘉煒教授、俞立教授榮獲「第六屆談家楨生命...
    清華生命科學學院吳嘉煒教授、俞立教授榮獲「第六屆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清華新聞網9月24日電 近日,在公布的第六屆「談家楨生命科學獎」獲獎名單中,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吳嘉煒教授、俞立教授同時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VS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選哪個?
    生命科學是目前國際上發展最迅速、最熱門的學科之一,美國的科研隊伍中有50%都在研究生命科學。不管是國際還是國內,政府對於生命科學的投入都非常多。生命科學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生命科學學院非常重視本科教學,學院80%的本科生課程由正教授講授。同時,生命科學學院也是清華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院系之一。在現有的專職教師中,絕大多數教師都有長期在國外學習、工作的經歷,還有外籍專家在學院任職,幾乎每周都有國外學者講座。四門專業主幹課為全英文教學,去海外學習機會眾多,包括校際交換、系際交換、暑期學校等。
  • 這3個星座,就喜歡樂觀開朗,活潑的小女生
    這3個星座,就喜歡樂觀開朗,活潑的小女生這個夏天,要不要來場熱戀呢?說起這個,你心底有人選了嗎?讓我來猜一猜!也許她顏值不是很高,身材不是很好,但性格一定很好吧。樂觀開朗,雖然有些小任性,但眼裡有星星。
  • 2019THE學科排名:醫學、生命科學專業,清華和墨大表現驚人
    今天繼續為整理了「生命科學」和「醫學」兩學科的排名。對醫藥學、生物化學、動物學等相關專業感興趣的夥伴,一定要看看哦!產業收入(知識轉化):2.5%生命科學專業雖然不像商科那樣熱門,但卻是一個「榮譽感」十足的專業!涉及也很廣泛,比如生物化學、生物科技、細胞生物、基因學、免疫學及微生物學等等,簡直就是一個為人類為社會做貢獻的專業。
  • 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朱邦芬:一生「三進清華」,桃李滿天下
    作為一名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他讓清華物理系重新走向輝煌,同時推動了「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的進行。而且他一生「三進清華」,從本科、研究生到成為一名教授,不僅積極捍衛中國科研學術誠信,還為全國高等學校物理學科的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
  • 清華學霸演講:哪有天生學霸 一切都是厚積薄發
    曾獲2017年獲清華大學本科生特等獎學金,國家獎學金,旋極獎學金,高通獎學金,三星獎學金,學堂班獎學金。入選星火計劃,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她告訴我,她從高中就開始喜歡生物學,她希望能投身科學,造福人類。我很羨慕,萬蕊雪在自己熱愛的道路上,已經走了那麼遠。我相信很多同學和我一樣,都在清華迷茫過:什麼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什麼是自己真正願意投注一生的事業?
  • 專業第一保送清華,90後美女博士8篇論文榮登頂級期刊「CNS」
    研究生命起源,終成正果可以說智慧與美貌並存說的就是白蕊。她不僅人長得清純美麗,學術上更是堪稱傳奇的存在。身為90後,在沉迷生命科學的這些年當中,白蕊在CNS上發表文章已經高達八篇。CNS作為生命科學領域最為頂級的雜誌期刊,想在上面發表研究成果可以說非常之難。相對於在清華獲得的特獎,相信發表了八篇文章的成就更加令人驚嘆。
  • 十二星座裡,哪些星座是樂天派,幽默,開朗,你上榜了嗎
    十二星座裡,哪些星座是樂天派,幽默,開朗,你上榜了嗎射手座射手座性格開朗,一般都是開心果一般的存在。並不是說射手沒有事業心或是野心,而是這個星座對於這種外在追求看得更為透徹,他們深深的知道無論是物質還是別的什麼的企圖心,歸根結底都還是為了過的舒坦,所以說,他們是不會把自己埋葬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活潑開朗的射手座人非常熱愛生活,熱愛自己的生命,是天生的樂觀主義者。他們喜歡刺激和冒險的運動或遊戲,更喜歡挑戰自己的極限,經常給他人一種自由灑脫的感覺。
  • 鄧子新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
    鄧子新院士做客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講述「合成生物學驅動天然產物藥物創新的發展方向」清華新聞網4月14日電 4月7日,生命科學聯合中心承辦的第40期「水木清華生命科學講座系列」在清華大學醫學科學樓B323舉行。
  •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米達研究組招聘博士後、技術員
    ▎學術經緯/報導 導師介紹和研究興趣 米達博士 2020.03 起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助理教授(Tenure-Track) 清華-IDG/麥戈文腦科學聯合研究院,研究員 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研究員 2015.02~2020.02 倫敦國王學院,博士後 2013.06~2015.01 愛丁堡大學, 博士後
  • 清華校友祁曉亮獲2016年物理學新視野獎
    清華校友祁曉亮獲2016年物理學新視野獎  清華新聞網11月10日電(通訊員 田 陽) 11月8日, 2016年「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S)頒獎儀式在美國加州聖何塞舉行。此次頒發的獎項有基礎物理、生命科學和數學三大突破獎,數學和物理兩項新視野獎,以及新設立的青年挑戰突破獎。
  • 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尊重和熱愛生命
    重視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尊重和熱愛生命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5月25日 09:29 來源:光明日報     5月25日,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衛生部、全國愛衛辦組織開展的第四屆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節活動在全國各地拉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