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個活潑開朗的姑娘
乾淨利落、積極向上
對於疫情中的備考
她堅信「以不變應萬變「
以沉穩冷靜的心態
在高考中收穫了718的高分
她對生命科學有著天生的好奇
從小時候觀察野花野草
到中學時參加生物競賽
對這一學科的了解越來越深入
熱愛也逐漸根植進心中
如今,她將入讀清華學堂生命科學班
更多彩的生活等待她去經歷
更廣闊的天地等待她去探索
她是李若蘅
考生檔案
李若蘅
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清華大學2020級化生大類新生。
7月25日,中國天基測控系統團隊的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陳曉敏體會到了「雙喜臨門」的感覺。這天,既是「天鏈一號03星」成功發射8周年紀念日,也是北京高考成績放榜之日。陳曉敏剛與同事們為「衛星孩子」慶祝了紀念日,就收到女兒高考成績的喜訊:718分。而陳曉敏的女兒,正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清華零字班新生李若蘅。她所選擇的,是清華學堂生命科學班。
疫情下的高考:
「化危為機」與「以不變應萬變」
談起疫情這一特殊背景下的高考,李若蘅並沒有覺得沉重,而是將疫情下的備考視為機遇,認為這很好地體現了「化危為機」的思想。她說:「疫情並不是一個完全負面的事物,它只是一種客觀因素,所帶來的挑戰中亦有機遇潛藏;而既然疫情已經造成了如此重大的損失,我們就更應該儘可能地找到其中積極的一面。」
李若蘅的積極心態也體現在備考期間的每一個時刻,上網課被她稱作是疫情期間備考「最特別、最有趣的記憶」。在李若蘅看來,居家學習期間通過線上授課非但沒有影響教學質量,反而讓同學們能夠更自由地發表意見:「很幸運的是,我所在的高中向來課堂氣氛活躍,老師十分鼓勵大家自主討論,線上授課同學們不需要舉手就能『開麥互懟』,比在校上課過癮多了。」
課下的答疑環節更是充分利用了網課的優勢,李若蘅說:「最多的時候,有五六十位同學在同一個會議室裡聽老師的講解,每個人隨時都可以加入討論、進行補充。」她認為,和大家一起答疑討論,不僅能更好地發現漏洞、打開思路,還產生了一種奇妙的並肩作戰之感——「真的是非常充實而快樂的體驗」。
李若蘅在母校門口留影
除了疫情的影響,今年也是北京新高考第一年,題目及出題風格的變化等也給同學們帶來了一定的適應困難。儘管李若蘅也曾因為題目變化過大感到「不適和慌張」,但正如她所言,遇到困難時,她喜歡用「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來激勵自己,這也對她的心態調整起到了很大的積極作用:「覺得『難』是因為問題快被解決了,希望就在眼前,再堅持一下就好了!」
面臨新高考,李若蘅也將備考過程視為和出題老師一起成長進步的過程:「從往年理綜卷、各區期末、適應性測試、一二模,到最後高考,感覺出題老師也在對不同的試卷構成和試題風格進行摸索和試驗,後來覺得和出題老師一起探索命題規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從中,她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學習心得:「先聽老師的,再自己闡發補充。之前我一直很排斥所謂『套路』,覺得會限制思維抹殺個性——但是不試試看怎麼知道有沒有用呢?」李若蘅認為,至少在高三,先不打折扣地達到老師的要求、理解並熟練掌握老師的思路,然後再在此基礎上發現其中的不足,這時自己形成的想法也會更有意義,學起來的確會更輕鬆。
除了「化危為機」,李若蘅還想用「以不變應萬變」來概括這段備考經歷,她的感悟也頗具啟發意義:「考題千變萬化,疫情形勢的轉折出乎意料,而我們的備考就是在變幻莫測的一切中,嘗試找到一種不變的方法、規律或思路,在不確定性中堅信恆定的存在。」
高考後李若蘅整理書籍
課堂之外:父母是堅實的支撐
李若蘅是個活潑開朗的姑娘,留著短髮的她顯得乾淨利落,與她的交談也會讓人感受到一種令人愉快的彈跳般的活潑。
李若蘅認為,自己的性格和心態等與家庭環境有很大關係;在學習過程中,父母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雖然我的爸爸媽媽工作都很忙,並沒有特別具體地督促或者輔導我的學習,但他們對我幫助真的非常非常大。」
父母是李若蘅的引導者。「每次我在學業上生活上遇到問題,他們都會耐心聽完我的訴苦和牢騷,很認真地和我討論解決辦法。」在李若蘅的講述中,父母總能引導她冷靜下來聚焦於問題本身,父母所具有的思考方式和提出的建議也總讓她有很大收穫:「而且從情感上講,能和爸媽一起面對問題真的是很安心很溫暖的事。」
父母是李若蘅的傾聽者。「在平時,爸爸媽媽也特別願意跟我嘮嗑,聽我講學校裡的各種『雞毛蒜皮』,他們也會和我分享他們遇到的趣事。」在高三李若蘅住校時,每天晚上也要跟父母「煲半小時的電話粥」,這種融洽的家庭氛圍、敞開心扉的親子交流,也讓李若蘅感到很幸運:「對我而言,爸爸媽媽不僅是成長路上的『人生導師』,還是關係最鐵的知心朋友。」
同時,父母也是李若蘅的支持者和默默守護者。「我也是最近才意識到,爸爸媽媽在背後默默為我操了多少心,面臨升學壓力時我在埋頭學習,而爸爸媽媽在幫我研究各種招生政策、了解各個學校的情況,同時還要為我提供強大的『後勤保障』,工作量一點也不少……多虧有他們在我背後承擔,我才能專心學習。」對於父母的指引、陪伴和付出,李若蘅充滿感激:「希望未來能夠繼續和他們分享生命點滴,也希望我能反過來分擔一點爸爸媽媽的困難與煩惱。」
李若蘅和父母在高考考點合影
來到清華:
選擇生命科學,期待探索多種可能
在即將到來的9月,李若蘅將成為清華大學2020級化生大類新生,她對生命科學最感興趣:「小學時我就喜歡野花野草,初中開始對生物感興趣,高中又參加了生物競賽,現在格外想要搞清楚胚胎發育中的分子機制。」一路走來,李若蘅自認為對生物這個學科的理解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神奇的是「不管什麼時候我都覺得它很有趣,幾乎可以肯定我以後對它又會有完全不同於現在的想法,但我願意相信我會一直熱愛它」。
談起對於清華的印象,李若蘅提到了校園建築獨特:「建築風格迥異,歷史感與現代感共存。」建築風格又與校園氛圍相輔相成,讓李若蘅覺得清華「真的是一個消解矛盾、打破隔閡、使人拓寬視野打開思路的地方」。同時,在此前與清華的接觸中,清華的學長學姐也給李若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遇到的清華學長學姐一是無論做什麼事都非常認真用心,二是對自己的專業懷有真摯的熱情,三是能把這種熱情很好地與家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結合起來,很敬佩也很想成為這樣的人。」
李若蘅希望能夠在生命科學方面做出自己的最好水平,不給自己的「熱愛」留下遺憾。同時,她也期待著能在本科階段打好數理化基礎、接觸廣闊的平臺,並且接受一定的科研訓練——「清華大學在這三方面都有全國頂尖的實力,加之我在之前的接觸中積累的對於清華人與物的好感,就很自然地聽從內心聲音,選擇了清華」。
說起對於大學生活的期待,李若蘅希望能和思考方式各不相同的人相互學習、討論,或者一起合作,也希望可以廣泛地涉獵,學一些「看似無用卻能夠提升自己、拓展自己專業之外的知識」的課程。此外,李若蘅非常迫切地想要加入音樂劇方面的社團:「希望找到同好相互交流,如果能有上臺的機會就更棒了!」 或許在之後的校園表演中,我們便能夠在舞臺的聚光燈下發現這個姑娘,相信她依舊閃著光、帶著那有些靦腆而又自信的微笑。
李若蘅藝術照
當被問及「堅持做過最久的一件事」時,李若蘅的回答是「體育鍛鍊」。小學時的她因為體育分低「吃過虧」,因此從初中開始每天都要跑步,進入高中後,逐漸開始嘗試其它的運動方式。「最開始是為了分數,但後來就變為了一種習慣、一種樂趣、一種自我提升的堅持。」 李若蘅對清華濃厚的體育氛圍充滿期待。
對於新高三的學弟學妹們,李若蘅也表達了自己的祝福和期待。這既是對學弟學妹們的鼓勵,也是她從過去一路走來、到未來更堅定地前行的自勉:「保持熱情——對學習、對生活、對自己所愛之物,不要害怕——對困難、對未知、對看似遙遠的目標。願與大家共勉,也祝大家不負努力,不負所期!」
來源 | 招辦
文字 | 趙佳
圖片 | 李若蘅
編輯 | 趙佳 郭斯文 趙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