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小時候都有這樣的經歷:來到公園上的廣場後,你拿起了一瓶特製的肥皂水,將一個小小的塑料圈放在裡面泡;泡了幾秒鐘後,你把塑料圈緩緩地拉出來,放在嘴邊輕輕一吹。只見一顆顆晶瑩剔透的泡泡從嘴邊飛了出來,在空中自由地飄蕩,宛如浮在空中的一顆顆珍珠。這時,太陽從雲朵中爬了出來。忽然,這些泡泡在陽光的照射下,變得五彩繽紛,像是披上了彩虹的外衣。
圖1 陽光下的泡泡 來源|360百科
咦,這些色彩是怎麼來的呢?是泡泡本身就具備五彩斑斕的顏色,還是另有其原因呢?如果沒有太陽當空照,還會有五彩的泡泡對你笑嗎?
哈哈別急,因為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光到底是什麼喲~
先讓我為大家念一首詩:
你是否見過,
藍天下茫茫的大海?
層層海浪,向前翻滾,
像一匹匹駿馬,
飛馳遠方。
你是否邂逅,
黑暗中的一束光芒?
那是電場與磁場的振蕩,
沿著坡印廷矢量的方向,
飛向星辰大海,織女牛郎……
其實,光和海浪還是挺像的。對於奔騰的海浪而言,它沿著水平的方向傳播;浪花兒起伏的方向,則是向上或者向下。而對於光而言,它的本質是電磁波,而電場和磁場所振蕩的方向,都和電磁波的傳播方向垂直(見下圖)。看來,海浪和光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振蕩方向和傳播方向相互垂直,我們把具有這種特性的波叫作橫波。
圖2 電磁波中,電場、磁場和傳播方向兩兩垂直 來源|網絡
不過,光的樣子可要比海浪規整多了:光是嚴格的正弦波,它的每個「山峰」有著相同的高度,每個「山谷」有著一致的深度,我們把這些「山峰」的高度或「山谷」的深度叫做振幅。更奇妙的是,每一個相鄰的「山峰」之間的距離,和每一個相鄰的「山谷」之間的距離,都是相等的,我們把這個距離叫作波長。當然,這裡的「山峰」和「山谷」並不是指海拔的高和低,而是指電場或磁場的在波動時的極值。
圖3 光是正弦波(以電場為例) 來源|圖蟲創意+後期改編
說到光是橫波,也許聰明的你很快就會想到一個概念:幹涉。當兩束波長相同的光結合在一起時,就有可能會發生幹涉。幹涉時,兩束光的電場和磁場會疊加在一起。兩束光相對位置(即相位)變動時,其幹涉疊加後的結果也會隨之變動。
圖4 隨著兩束光(紅色和品紅色)相對位置的變動, 其幹涉疊加後的結果(藍色)也會變動
當「山峰」對著「山峰」,「山谷」對著「山谷」時,兩束光的相位差接近於0或2π的整數倍。在它們疊加起來後,「山峰」就會變得更「高」,「山谷」就會變得更「深」。這樣一來,就相當於把光給加強了。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相長幹涉。
圖5 相長幹涉
在其中一束光向前移動了半個波長後,這兩束光就會「山峰」對著「山谷」,「山谷」對著「山峰」。此時兩束光的相位差接近於π(更嚴格地說,為2π的整數倍再加上π),每個對著的「山峰」和「山谷」都正好相互抵消,兩束光在自相殘殺中同歸於盡了。我們把這種情況叫做相消幹涉。
圖6 相消幹涉
現在,輪到我們今天的主角出場了!這個主角就是一張薄膜。
當一束光照在這一張無色透明的薄膜上後(如下圖),其中的一部分光(下圖中的B)會與薄膜的內部世界徹底無緣,被薄膜的上表面反射,直接走佬;而還有一部分的光(下圖中的A)則會有幸折射進入薄膜,到了薄膜的下表面才被反射回來,然後再折射回空氣中,與被上表面直接反射的光B「牽手」。在A、B兩束光走在了一起之後,它們會發生互相干涉的關係,生出下圖中的C寶寶。
圖7 薄膜幹涉 來源|Wikipedia
顯然,在A、B兩束光走過的裡程是有差異的;而且被薄膜下表面反射時,A光還會被強行扣除半個波長的裡程,即所謂的「半波損失」。這就會導致A、B兩束光出現相位差。這個相位差並不是固定的,而是和光的波長密切相關的。眾所周知,每種顏色的光,都擁有不同的波長。這就導致有些顏色的光照在薄膜上後,會因為相消幹涉而消失不見;而另一些顏色的光照上去後,則因相長幹涉而映入人們的眼帘。
而且,參與薄膜幹涉的兩束光的相位差除了和光的波長有關之外,還和薄膜的厚度有關。因此,不同的薄膜厚度,會導致不同顏色的光在薄膜上發生相長幹涉。因此,你要想讓無色透明的薄膜上出現某種顏色的話,要滿足兩個條件:其一,在你賜予薄膜的光之中,得包含這種顏色相應的波長的光;其二,薄膜的厚度正好能使得這種波長的光發生相長幹涉。
回到文章最前面的問題當中。你吹出的肥皂泡,其實是一圈厚度不均勻的薄膜。作為厚度不一的薄膜,泡泡們能在不同厚度的地方,為不同顏色的光提供幹涉相長的服務。因此,薄膜厚度的問題解決了。不過,要想看見被彩虹附身的泡泡,你還要給它們點顏色看看。
也許在小學二年級時,老師就會告訴你,把一塊三稜鏡放在陽光下,你就能夠「召喚」出一條神龍般的彩虹。這是因為,太陽的發光是靠熱輻射來完成的。從300nm的紫光到800nm的紅光,它幾乎應有盡有。因此,陽光下的泡泡能呈現出各種顏色。
圖8 被三稜鏡分解後的陽光 來源|百度作者「物理畢業班」
但是燈光可就不一樣了。不同的燈光,有著不同的發光方式。白熾燈的發光原理是熱輻射,因此它和陽光一樣,都有著連續的光譜。不過白熾燈不可能做得像太陽那麼熱,不然你早就在燈光下燒成灰燼了,連變成燒烤的機會都沒有。因此,它發出的基本是紅外線,只有一小部分的光是可見光,而且以600~800nm的紅光為主。因此,泡泡在白熾燈下,的確能表現出七彩的顏色,而且其中的紅色會更亮一些。
圖9 白熾燈光譜(可見光頻段) 來源|電子發燒友
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燈光,很多是LED燈。LED燈光發光靠的不是熱輻射,而是通電半導體中電子與空穴的複合。因此,LED燈光中並不是什麼顏色的光都有,它的波長只是集中在某個範圍,即只包含某一些的顏色。紅色發光二極體的發光波長大多在650~700nm之內,只包含紅色和橙色;綠色發光二極體的一般在555~570nm內,只包括綠色和黃綠色;而藍色發光二極體的則通常位於440~480nm之間,只呈現出藍色。因此,LED燈光下的泡泡,一般只能在能使燈光發生相長幹涉的地方,映出燈光本身的顏色。
圖10 LED燈光下的泡泡 來源|我的育兒網
不過,在各種顏色燈光的簇擁下,你也能吹出泡泡也會是五彩繽紛的。如果你喜歡的話,可以帶上你童年時的好奇心,來到夜幕下充斥著五彩燈光的廣場上,吹出一顆顆珍珠般的泡泡。你或許會發現,燈光下的泡泡,比陽光下的泡泡更漂亮哦~
(完)
參考文獻
[1]Hecht, Eugene, Interference, Optics (Addison Wesley), 2002
[2]http://www.elecfans.com/dianzichangshi/20180117617147_2.html
[3]https://www.360kuai.com/pc/9d997d94734562b68?cota=4&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4]饒豐,郭傑,許昊,徐安成,朱錫芳.採用雙光譜參數表徵GaN基藍色LED的結溫[J].光電子·雷射,2015,26(11):2083-2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