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行孫遁土行走,嶗山道士穿牆而過,在宏觀世界裡,只能是永遠的神話。然而在微觀世界,「量子穿牆術」時刻在發生。
一個人要到達一座山的另一邊,需要從山腳爬到山頂,又從山頂下到另一邊山腳。但是,如果你是一個「量子人」,就不用那樣費勁,可以直接穿山而過。一個微觀粒子,能夠穿透比它強得多的能量壁壘,就好像有人幫它挖了一個隧道似的,所以這種效應被科學家趣稱為隧道效應,或者稱為量子隧穿效應。
當然,量子隧穿具有概率性。簡單地說,一個微觀粒子面對比它高的能量勢壘,有時能夠穿透,有時不能穿透;或者說,一群粒子面對比它們高的能量勢壘,有的能夠穿透,有的不能穿透。
沒有「量子穿牆術」,就沒有宇宙萬物的進化,更不可能出現生命,也不會有人間的愛恨情仇。
量子隧穿是物質進化的前提條件
宇宙形成之初,只有氫和氦兩種元素,由於某種不穩定因素造成了星雲的形成。星雲是氫和氦兩種元素的混合體。在引力的作用下,第一代恆星形成。
隨著恆星內部的壓力和溫度不斷增高,兩個氫原子核便突破電子層的能量勢壘,發生熔合核反應,形成較重的氦元素;當恆星內部壓力和溫度越來越高,較重的原子核之間,同樣會通過量子隧穿的方式,形成更重的元素,如鐵元素等。
熔合核反應中釋放出來的輻射能量,形成向外的推力,阻止了進一步的引力坍縮。如果沒有量子隧穿,就不會形成較重的元素來抵抗恆星內部極端強大的壓力和高溫,氫和氦兩種元素就會被「壓碎」成為純能量形式,恆星也會很快就坍縮消失。
恆星才是真正的鍊金爐,從鋰元素開始的一百多種元素,都是恆星內部核聚變的產物。有的恆星到達晚年,會發生大爆炸,大量的重元素被拋射出來,為生命的形成做了物質準備。
量子隧穿是一切化學反應的基礎
存在於原子核外的電子,會形成一道堅固無比的能量牆壁——電能勢壘。我們站在地板上,之所以不會掉下去,全靠核外電子構築起來的能量長城。我們實質上是漂浮在原子核上面。
有了這道堅固的能量牆壁,外物就無法穿透。但是,量子隧穿效應允許電子穿透到另外一個原子的一邊。兩個原子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可以共享一個電子。原子與原子之間,正是通過共享電子的方式形成分子或化合物。可以說,沒有量子隧穿效應,就沒有化學反應,也就沒有構築生命的有機物。
總而言之,沒有量子隧穿,就沒有多彩多姿的物質世界,也不可能出現五彩繽紛的生命。
量子隧穿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植物的光合作用,之所以那樣高效,是因為葉綠素巧妙地運用了量子隧穿效應;動物的鼻子之所以能夠聞到氣味,也是因為嗅覺細胞運用了量子隧穿效應。
光合作用
量子隧穿對於生命世界的形成功不可沒,但也會給人類的高科技帶來煩惱。晶片是手機的核心部位,就像人類的大腦,能量消耗巨大。晶片做得越小,運算速度就會更快,耗能也就會越小。現在的手機晶片,大都在5至7納米,運算和耗能的體驗已經非常好了。
但是,現在的智慧型手機,一天就要充一次電,仍然不理想。
能不能將晶片做得更小一些呢?
這個太難了!
不是因為製作技術的限制,而是到達3納米以下尺度,量子隧穿效應開始明顯起來,電子便無法正常執行運算功能。量子隧穿效應,決定了電子晶片存在著一個無法逾越的極限。
晶片
美國瘋狂地封鎖華為,其實並可怕。他們的晶片已經到達了極限,中國只要去除浮躁,沉著應戰,通過10到15年的技術積累,5納米晶片一定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