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國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謂天圓地方;但是古巴比倫的人卻認為,地是圓的,大地的周圍是河流;古歐洲的人認為,地球是一個大的平面,海的盡頭是個無底洞;古希臘有人認為,地球是圓的。
麥哲倫就是地圓說的信奉者,一直想要求證。於是,向葡萄牙國王提出航海計劃,被國王拒絕。西班牙國王當時想得到更多的財富,想要對外擴張,於是支持麥哲倫,給他配齊船隻跟水手。麥哲倫的船隊由5艘遠洋海船和200多名船員組成。其中主戰艦「特立尼達」號排水量可達110噸,其他的排水量不足百噸。
1519年9月20日在西班牙出發,1521年3月28日返航,證明地球是一個球體。麥哲倫環球航海不僅證明了地球是個球體,還驗證了地球表面大部分都是海洋,而且海洋不是隔離的,是相互連接在一起的,這次的航行為人們的航海事業起到了先鋒的作用,做出了巨大貢獻。
本人是非常佩服麥哲倫的,在當時科技還是十分不發達的情況下就能去完成這一壯舉。遺憾的是,麥哲倫死在途中,自己的水手代替他回到了自己的揚帆之地。這次航行,就是一場與生命的較量。
長途航行且船只有限,而且還有這麼多水手每天需要糧食和水。其實糧食不是並不是很大的問題,可以多準備,在海上也可以捕撈點魚蝦等補充營養。但是水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就算是在科技發達的現在,水的儲備仍然是一個大問題。水是生命之源,人可以七天不吃飯,但是不能不喝水,人體的70%都是水分。那麼在航海過程中,淡水問題是怎麼解決的呢?
因為在海上呆的時間很長,而且海水是不能直接飲用的。海水中大量的微量元素跟生物,對人體都是有危害的。同時,海水中有大量的金屬物質和鹽,濃度大於人體體液的濃度,如果直接飲用海水會直接造成人的死亡,所以船員們是絕對不會考慮飲用海水的。
在現在可以把海水進行分離,將淡水解析出來。眾所周知在當時的那個年代,肯定沒有這樣的技術。而且,淡水在沒有活物的情況下,是很難保存的,超過一個月就會發出惡臭,根本沒有可能再去飲用,只能用於生活中簡單的洗漱。而且再加上他們都是用橡木的桶盛水,這樣水跟空氣直接接觸更加容易變質。
所以,在登船的時候他們會準備很多的酒,在海上漂泊是很空虛跟寂寞的,沒有可以消磨時光的工具,天天面對著茫茫的大海。而且,在當時也沒有手機,更沒有抖音和微博,更沒有任何的娛樂項目去消磨時光。只能一復一日地重複單調的生活,所以喝一些酒來填補空虛的生活,還可以補充淡水,以及增加飽腹感。另外在出發的時候他們會將水煮沸,用高溫殺掉微生物,往水裡倒一些酒來,另外加一些橄欖油,讓油層漂在水上邊,減少與空氣的接觸,延緩水變質的時間,讓水保留的時間更長一點。同時酒還可以殺菌,減少一些傳染病的危險。因為酒是發酵後得來的,所以保存的時間會很長。在密封狀態下可以保存好久好久,酒越存放越值錢,在靠岸的時候還可以用酒來換取物資。
另外淡水的補給當然還有其他的來源:現在航海船隊出行都是靠港口的補給,有計劃的停靠,補給也都是按照計劃進行,但是在麥哲倫的那個年代,航線和要到達的地方都是陌生跟未知的,而且在當時所有的設施都是不完善的,根本不可能會有港口,所以港口補給在麥哲倫的年代是沒有的,但是適用於現在船隊的出行。
雖然麥哲倫航海是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也並不是完全沒有計劃的,不然跟跟送死是沒用任何區別的,還是會做好一些準備措施,繪製地圖等等。他們的航海船隊不會離開陸地太遠,要保證自己的安全,繪製的地圖也會根據所行駛的裡程來計算補給的。想要隨時靠岸是非常不現實的,海上會遇到大大小小不同的海島,所以看到海島就會上去,海島上大多數都會有淡水,所以海島補給是他們很重要的補給手段。
另一方面是,航行途中會有降雨,所以在降水的時候,船員們會利用雨水收集器,將雨水收集起來,利用特殊的方法儲存,當作淡水儲備。
船員們經過長時間的航行,也會積累很多的經驗,比如,在船靠岸或者登上海島的時候,會在當地找一些果子攜帶,可以短暫地減緩口渴;還可以利用簡單的蒸餾方法,將海水進行蒸餾,這也是一種獲得淡水的方法。
如果其他的方法都不可取的情況下,還可以在海裡撈一些魚,將魚體內的生物水擠出來,補充人體的水分,因為海水中魚類鹽分含量比較低,所以可以暫時性的減緩缺少淡水的危機情況。或者,飲用魚眼睛的血水,這樣聽來是讓人無法忍受的,但是在茫茫大海上,如果不採取這樣的方法只能等死,所以人在生死關頭不會計較這麼多的。
麥哲倫航海真的是非常偉大的,在我看來更多的是勇敢,不僅僅是麥哲倫,還有緊緊跟隨的200多名船員,踏上的徵程是未知的,前途也是迷茫的,也不知道將會面臨什麼,也不知道是否能夠活著回來,但是大家都義無反顧地去做了。就算放到現在,恐怕也只有寥寥無幾的人願意賭上性命,去做一件看似沒有希望的事情吧。淡水對於人來說真的是至關重的,但是不管做了什麼準備還是措施,都不可能萬無一失,所以如果在上述的方法都不可取的情況下,只能是聽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