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高林密,山勢嶙峋的浙南山區文成縣,卻有一個可以大面積的種植糧食的南田縣,這裡一馬平川、平疇沃野,簡直一片天賜寶地。
在600多年前的元末年初,這裡走出了一個名人劉太公劉基,他就是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劉伯溫。南田鎮的太公祭因他而出名。太公祭的儀式基本遵從明朝的祭祀規制,堪稱中國古代祭祀文化的鮮活樣本。當地百姓從劉基所撰寫的《多能鄙事》以及民間流傳中選取一些有紀念意義的菜餚,並結合文成縣當地的傳統風味小吃,共同組成了太公祭裡最重要的一道宴席。每逢太公祭,祭祀的所有人都可以分享這份美味,感念太公的恩澤。
在文成縣以西23.5千米的地方有一座銅鈴山,它因山中形似銅鈴的巨崖而得名,又因一道深谷而被世人稱奇。峽谷最寬處有百餘米,狹窄處僅有四五米。兩旁都是茂密的闊葉林,眾多野生動物在這裡繁衍生息,動物資源極為豐富。在銅鈴山許多景點都以動物命名,如鱷魚潭、龍潭、鑽山牛和虎口二瀑。這其中最為世人稱道的就是十二埕。
「埕」是一種粗陶器皿,在當地方言裡,酒罈和酒埕是不一樣的,酒罈要稍微小一點,酒埕要相對大一點,但它們的形狀都是一樣的,肚大口小。既能夠釀酒,又能夠盛酒。
銅鈴山峽谷內茂林修竹,古木參天。這裡地處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區,暖溼氣流遇到群山層層,阻擋,最終化作了山中充沛的降雨,降雨使得山溪暴漲,山道被淹沒,只能乘船來到十二埕。在谷底能看到上方還有好幾級蜿蜒迂迴大小不一的瀑布。
文成的瀑布以高、顯、奇著稱。在文成縣最有代表性的瀑布,當數銅鈴山以東約16千米的百丈漈了,他號稱是中國單體落差最高的瀑布。百丈漈地處文城縣西北部的百丈漈鎮,緊鄰大泬鎮。「漈在」當地方言中是瀑布的意思。百丈祭共有三折,俗稱頭漈、二漈、三漈,其頭漈瀑布落差達207米左右,三級瀑布合計高度將達300米。
水流衝擊下方的水潭,轟鳴的水聲響徹山谷。奇特的是這裡的水潭都呈現出口小肚大,底部平整的形態,恰似一個個釀酒的酒埕。當地傳說劉伯溫曾在銅鈴山隱居,有一次他在山頂飲酒作樂,大醉失態,將酒埕從山上踢下,12個酒埕從山頂滾落山間,就化作了十二埕。
究竟為什麼這些水潭會像酒埕呢?
原來整個銅鈴山是由一塊較為完整的凝灰巖所形成,而流紋質的凝灰巖則是一種由火山灰堆積成的巖石。在水流的長期衝刷下,這些巖石被掏蝕出坑洞,因為這裡的凝灰巖質地較為緻密,水流只能對較少的巖性薄弱處集中掏蝕,年深日久,這些孔洞越來越大,再加上較大的降雨量,於是形成了今天猶如酒埕的巨大壺穴。這在中國的壺穴景觀中也是極為罕見的。
1946年當地的政府批准設立文成縣。文成縣流傳的關於劉伯溫傳說的口頭文學,在2008年被列入第2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太公祭也於2011年被列入第3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文成這片名山秀水之地,不僅孕育了曠世奇才劉伯溫,更因此為後世留下了豐富的民俗傳統,而以太公祭為代表的劉基故裡文化,也成為了這個浙南新城最閃耀的文化坐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