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可以製造氫彈,那麼其他元素的核彈可以製造嗎,比如氧彈?

2020-12-06 百家號

氫元素的聚變條件最低,包括溫度和壓力。

理論上,氦元素、碳元素、氧元素以及矽元素等等,都是可以發生核聚變反應的,不過所需的反應條件非常高。

在物理學中,每種元素都有一個「比結合能」,表示把原子完全分開成獨立核子(中子和質子的統稱)時,需要輸入的能量與核子數之比,也叫平均結合能。

原子的比結合能越高,我們就越難把原子中的核子分離出來,同時表明該原子越穩定;在所有元素中,鐵-56是最穩定的。

於是,比鐵輕的原子和比鐵重的原子,其核子平均質量都比鐵-56低,於是在向鐵方向聚變或者裂變的核反應,總體上會釋放能量,並和虧損的質量滿足質能方程。

每種元素聚變或者裂變的反應條件不同,重元素裂變是最容易的,所以原子彈最先被研製出來;而輕元素聚變,需要非常高的溫度,比如:

(1)H原子聚變,需要1500萬度的溫度;

(2)He原子聚變,需要2億度的溫度;

(3)C原子聚變,需要近10億度的溫度;

(4)O原子聚變,需要20億度的溫度;

(5)Si原子聚變,需要30億度的溫度;

氫元素的同位素中,屬氘原子和氚原子的聚變條件最低,所以氫彈都是使用氘、氚為聚變材料。

氫元素聚變還有一個優勢,就是氫元素的比結合能遠低於其他元素,所以氫原子發生聚變時,釋放的能量是最可觀的,這能維持聚變反應的繼續進行,大大降低了氫元素聚變的反應條件。

所以,理論上氦、碳、氧、矽等等元素,都是可以製造成核彈的,但是爆炸所需條件太高,而製造氫彈相對容易得多。

好啦!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相關焦點

  • 電磁脈衝彈?紅汞核彈?三相彈?氫彈?
    常規型的電磁脈衝炸彈已經爆響,而核電磁脈衝炸彈——「第二原子彈」正在向人類逼近。 它是利用核爆炸能量來加速核電磁脈衝效應的一種核彈。它產生的電磁波可燒毀電子設備,可造成大範圍的指揮、控制、通信系統癱瘓,在未來的「電子戰」中將會大顯身手。 遊戲《使命召喚現代戰爭》中有一關就是一顆電磁脈衝彈在城市上空引爆。
  • 一顆就能毀滅人類的「末日炸彈」?核彈、氫彈在它面前只是弟弟!
    核彈根據結構不同分為原子彈、氫彈、三相彈和中子彈等,人們聽聞最多的核彈類型自然要數原子彈和氫彈。在人們的認知裡,原子彈和氫彈這樣毀滅性十足的核彈也需要龐大的數量才能導致地球毀滅,那麼有網友就問了「世界上是否存在一枚就足以毀滅世界的核彈?」,答案是「有」!那就是今天要聊到的鈷彈。
  • 重水在原子彈和氫彈的製造當中,起了什麼作用?
    其中氕與氧結合成的水稱之為輕水,也就是我們平常見到的普通水,氘與氧結合成的水稱之為重水,氚對應的是超重水,重水在自然界中的豐度約0.02%,超重水不到十億分之一。 鈽[bù] 鈽元素屬於人造元素,其中鈽-239也可以進行鏈式反應,而且臨界質量比鈾-235更低,前者大約是50公斤,後者大約是10公斤,鈽-239裂變的速度更快,所以用鈽-239製造原子效果更佳。
  • 一顆鈷彈便能毀滅全人類,人類在製造自己的世界末日嗎?
    據科學家推測,一顆鈷彈便可以毀滅人類。 那麼,什麼是鈷彈呢?其實,鈷彈也是一種核彈,不過是一種很特殊的核彈。 第一顆核彈:原子彈 人類研發的第一種核彈是原子彈,其原理大致如下圖:
  • 製造一枚氫彈究竟有多難?
    原標題:製造一枚氫彈究竟有多難?  自從美國第一次氫彈試驗成功已經過去60年有餘,而至今也只有四個國家(俄羅斯,法國,中國和英國)能夠獨立製造一枚這樣的武器。近期朝鮮宣布自己的氫彈試驗成功,但是你目前完全可以將金正恩的吹噓拋之腦後。
  • 人類核彈可以毀滅地球十幾遍邊是真的嗎?記得是小學教科書內容
    沙皇炸彈爆炸威力這麼大的氫彈,聽起來確實恐怖,那麼人類的核彈能夠把地球毀滅嗎?那麼人類最巔峰時期的總核彈,具有多大威力呢?那麼全球巔峰時候擁有的核彈爆炸當量為:50萬×7萬=350億噸TNT。按全球70億人口計算,每個人分可以分到5噸!另外,據數據顯示,全世界人類約佔世界生物數量的0.01%(不包括微生物)。也就是說,就是把核彈全部分到地球所有生物頭上(不包括微生物),也可以每個生物分到0.5千克TNT。
  • 用迄今人類製造的最大氫彈攻擊太陽會冒一個泡嗎?
    網絡上常有人有這種想法,他們不是要真的攻擊太陽,只是想了解一些人類的核彈威力到底有多大。在地球上驚天動地的大伊萬炸彈,是迄今人類製造的最大炸彈。大伊萬炸彈又叫沙皇炸彈、AN602、RDS-220、RN202、PH202、AH602、大伊凡等等,美國中情局把它稱為JOE 111。
  • 很多元素都能進行核聚變,為何人類只造了氫彈?
    理論上,只要在鐵元素之前(不包含鐵元素)的任何元素都可以製造聚變蛋,只是條件高低難易程度各不相同而已,那麼請問,有更簡單為什麼要選擇那麼難的,於情於理都不合適!撇開氫彈不說,上圖是各種元素的聚變產物以及聚變條件,最後一欄是相對於太陽的質量!
  • 假如核彈有段位,那麼王者鈷彈究竟有多可怕?號稱一枚可摧毀人類
    ,實際上,還有一種核武器比這兩者威力更大,如果核彈有段位的話,那麼這種武器堪稱核武中的王者,這個武器就是鈷彈。實際上,鈷彈的製作原理很簡單,就是在氫彈內核上又包裹了一層鈷59元素,而鈷59元素在爆炸時會產生大量的含伽馬射線的鈷60,這些伽馬射線會隨著衝擊四處擴散,最終將地球搞成一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高輻射區。提出這個製造理念的物理學家利奧·西拉德就曾直言,簡單的一枚鈷彈,就可以使歐洲成為無人區。
  • 氫彈現在只有中國才有嗎?論核彈的原理及幾種氫彈的區別
    網上一直流傳著,我國氫彈因為用了于敏構型,所以維護費用很低,其它國家由於難以負擔氫彈的高額維護費用,都銷毀了,這其實是個謠言。俄羅斯和美國作為世界兩個核大國,核武庫裡現在都各自擁有數千枚核彈,說俄國的經濟總量負擔不起,還有點令人信服。
  • 黑洞能用核彈或氫彈炸毀嗎?
    首先回到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否定的,核彈或氫彈是不能炸毀黑洞,分析如下: 首先我們來看黑洞是什麼?所以以上介紹可以得知。 1、目前我們在每個星系的中心都發現一個黑洞,黑洞的質量為99萬-400億太陽的質量。即便是最小的黑洞也是太陽的十倍質量。目前我們人類製造的核彈或者氫彈連月球都無法炸毀,所以更不可能用核彈或氫彈炸毀黑洞。
  • 很多元素能進行核聚變,為何人類只造了氫彈,而不造別的彈?
    眾所周知,原子彈是利用鈾235,鈽239等重核在中子的激發下進行鏈式核反應來釋放能量,氫彈則恰好相反,利用了氘和氚在高溫高壓下的核聚變來釋放能量,但是我們知道,大爆炸後,自然界中所有的氫以外的重元素都是通過核聚變形式產生的,既然如此,人類可以用其他元素進行核聚變製造核武器嗎
  • 不僅僅是原子彈和氫彈,還有這幾種威力巨大的核武器!
    和中子彈的用途一般,現在純粹的核裂變式原子彈,通常僅用來製造低當量和小型的戰術核武器,如大衛克羅無後座力炮等。聚變核武器主條代表:氫彈兩種裂變起爆方式聚變核武透過核聚變釋放能量。輕核子如氫或氦結合成較重的元素,同時釋放大量的能量。使用聚變過程的武器亦常被稱為氫彈,因為氫是聚變的常用材料。
  • 宇宙中充滿了氫元素和氧元素,為什麼人類不用它們來製造液態水?
    引言:人類探索宇宙長達六十多年,迄今為止仍然未發現存在液態水的星球。再看看我們的地球,有超過70%的表面積都是海洋,因此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觀點,是否可以直接利用宇宙中的氫元素和氧元素來製造液態水呢?學過中學化學的朋友就知道,所有物質既可以被看作是由各種基本粒子組成,也可以被認為是由各種元素組成。到目前為止人類已經在地球上發現超過一百種元素,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在19世紀就製作了一張元素周期表,這張表將所有已發現的元素都歸納了進去。而且在周期表的最後還留有多個空位,這意味著人類會不斷地發現和創造新的元素。
  • 美國秘密製造「伽馬彈」威力不亞於核彈
    只要1克這種物質被引爆,就能產生相當於50公斤烈性炸藥(TNT)的爆炸當量,甚至帶來相當於常規彈頭數千倍的殺傷力—這就是美國國防部《軍用關鍵技術清單》中「伽馬射線彈」的威力。英國最新一期的《新科學家》雜誌13日披露,美軍方正計劃在5年內研製成功這種不亞於核彈卻幾乎沒有核汙染的新型武器。
  • 愛因斯坦質能方程製造了原子彈,這個方程可以製造出湮滅彈
    無論是原子彈還是氫彈都只是將極少的質量轉化成能量,要使質量全部轉化成能量就需要利用正反物質湮滅。本人的旋進理論為正反物質湮滅提供了理論依據,湮滅產生的能量如果利用得好可以開啟人類的星際時代,如果利用不好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
  • 《三體》裡說「在未來的太空大戰裡,核彈與氫彈就是弱雞」
    人類發展出核彈、氫彈後,是不是就等於發展出了終極武器?在地球上、在大氣層內,可以說是的。可以說在太空中,核彈、氫彈啥的,就是弱雞。在三體第二冊「黑暗森林」裡,核武學家艾倫對面壁者雷迪亞茲說:雷迪亞茲先生,在太空戰爭中,核彈可能是一種效率較低的武器,在真空環境中核爆炸不產生衝擊渡,產生的光壓徽不足道,因而無法造成在大氣層中爆炸時所產生的力學打擊;它的全部能量以輻射和電磁脈衝形式釋放,而即使對人類而言,宇宙飛船防輻射和電磁屏蔽技術也是很成熟的
  • 氫彈為什麼不直接用氫製造,而要用同位素氘和氚?
    首先我們要來確定為什麼非要選氫或者氫的同位素來製造氫彈,因為從理論上來看在鐵元素之前的所有元素都可以參與釋放能量的聚變,而且都能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但為什麼選了氫以及氫的同位素呢?這是因為元素的比結合能不一樣,而這是氫元素聚變的關鍵要求,而相對氫元素的比結合能要求低得多.....而這個低得多仍然是我們難以企及的,比如太陽中心的核聚變處溫度是1500萬度,大氣壓更是高達2500億個,如此條件下仍然只能滿足氫元素的聚變,現在仍未到氦元素聚變的時代,而太陽最終也只能是氦元素聚變完之後就坍縮成白矮星,其內核質量無法支撐下一步的碳氧元素聚變,因此太陽的未來就是一顆碳氧白矮星
  • 人類研究可控核聚變使用的是氚–氘,可以使用其他元素嗎?
    相比之下,其他元素的核聚變條件更高,比如在大質量恆星的內部,擁有比太陽內部更高的壓力,其中碳的核聚變需要大約2億度,氖的核聚變需要10億度,氧的核聚變需要20億度,矽的核聚變需要30億度。在地球上,元素豐度排行依次為氧、矽、鋁、鐵、鈣、鈉、鉀、鎂、氫、碳、氮……,雖然氧和矽是地球上最多的元素,但是要讓其發生核聚變所需溫度太高,現階段人類根本無法實現。
  • 魚可以用鰓呼吸,人類可以製造人工鰓在水下自由活動嗎?
    但事實上魚兒在水裡是可以自由呼吸的,因為水中有溶解氧,而魚的血液與氧氣交換的「肺」就是它的鰓,維持它生命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我殺魚時必須清理的那部分!硬骨魚的鰓和人類的肺功能是一樣的,水流從魚的口部進入有魚鰓流出的時候水流與血流方向相反,逆流交換將二氧化碳帶走,水流中溶解氧則通過交換進入血液循環到魚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