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圈流傳著一句話:「一二年級差別不大,三四年級兩極分化,五六年級天上地下。」一二年級知識點少,家長和老師的監督和輔導非常有效,學生平均分在95分以上也是常事;到了三、四年級學生之間開始分化,很多老師把三年級比作一道坎,四年級比作一道坡,三四年級順利度過,以後孩子基本不用太愁了。
出現這樣的情況,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到了8、9歲的年紀,不再完全信奉或者屈從與家長的權威,而是進入自主期,父母的話不會無條件服從,開始在意自己的想法,會對父母耳提面命,不斷嘮叨的管理方式感到反感,甚至與父母產生矛盾,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學習成績隨著學習狀態下滑。
這時候父母也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和自由,積極發現孩子的進步和優點,以鼓勵的方式為主,注重孩子的想法,傾聽孩子的表達,培養平等良好的親子關係,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
三四年級出現分化的另一個原因,還在於知識點的增多和學習難度的增加。一二年級的時候,不少孩子有提前學習的基礎,掌握有限的知識點並不困難,但是到了三年級,英語進入課堂,語文閱讀和寫作要求提高,數學不再僅僅是相對簡單的加減乘除,題目開始變得複雜,對數學思維的要求不斷提高,僅僅依靠計算已經不能很好地解決數學問題。
近日,一位家長就分享了一道三年級的數學題,要求圖中影音部分長方形的周長,由於給出的條件較少,家長拿到題目也找不到頭緒,所以向大家求助。這道題目本身不難,重點考察的就是觀察能力和數學思維。
如果能列方程,這道題很容易講明白,從圖中可以看出,大正方形的邊長等於7減去陰影部分長方形的寬再加上5,假設陰影部分長方形的寬為X,就可以列出等式:
(7-X+5)*2+2X=24
也就是說,陰影部分的周長等於24分米。但是三年級學生應該還沒有傑出到方程的概念,只能用加減乘除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在已知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想要分別求出陰影部分的長和寬顯然難度很高,不過通過觀察可以發現,陰影部分長方形的長等於大正方形的邊長,它的寬正好等於7加5減去正方形的邊長,換一個說法就是陰影部分長方形的長加寬的長度等於7加5,所以長方形的周長就等於(7+5)*2=24(分米)。這樣用整體計算的方法代替了更為複雜的方程式,既簡單又快捷。
從計算的角度來說,這道題一點也不難,只要掌握了加減乘除規則的小學生都能算出來。難點是如何理清楚幾個數據之間的邏輯關係,把算式列出來。這實際上就是對數學思維的考察,不同的學生之間,這方面的差別還是非常明顯的。
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張梅玲教授說:數學學習不可早,數學思維啟蒙不可晚。三年級正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關鍵階段,關鍵是要引導孩子找到隱藏在題目中的關鍵信息,提出解題思路,在不斷的探索中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這樣才能增強孩子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不然就容易在一開始就因為感到困難,失去了學習數學的動力。
劉燻宇先生的數學三書大家已經非常熟悉,在這裡還是要再次給大家推薦,這套書的顯著特點深挖數學的內在趣味,通過輕鬆活潑的方式將深奧難解的數學題變成趣味豐富,讓人愛讀的文字,適用於小學生啟發興趣,中學生掌握方法。既可以作為課外的學習資料,也可以作為今後興趣拓展的啟蒙書。豐子愷先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以前有這樣的數學書,也許我不會拋荒數學。他說的數學書,就是數學大師劉燻宇先生編撰的給孩子的數學三書。
楊振寧、華羅庚、谷超豪、齊有民、等不同領域的大家都曾受到這本書的影響並予以誇讚,喜歡的朋友可以通過上面的連結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