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孩子的發展規律是三翻六坐八爬,但是為什麼有的孩子爬的比較早而有的孩子卻爬的比較晚,甚至有些孩子都不爬就直接開始走了,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自己走了,不喜歡爬,那是孩子的事情,我們大人沒有辦法。原因真的是這樣的嗎?
在《兒童心理學》中,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說過,成長是一個過程。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系列在不同年齡,按特定順序出現的發展任務,這些任務的出現取決於遺傳的影響,但是出現的先後順序在很大程度上受看護者的影響。也就是說遺傳是第一發展力,但是看護的環境同樣重要。
所以我們就能知道為什麼有的孩子爬的比較早,有的孩子爬的比較晚。
為什麼有的孩子爬行的早有的爬行的晚?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爬行的是早還是晚主要有兩個原因,分別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
原因一,遺傳因素
孩子大運動發展的順序是已經寫在基因裡的密碼,而且每個孩子的發育速度是不同的,這主要和遺傳有關,如果父母兩人中有一個人本身大運動發展較快,那麼孩子的大運動可能也會發育的比較快。相反,如果父母兩人中有人大運動發育較遲,孩子的大運動發育同樣會受到遺傳的因素。
原因二,環境因素
錯過了孩子爬行的信號
嬰兒的大運動發展是呈線性的,每一個大運動都是前後銜接的,所以在孩子學爬行之前是會進入爬行敏感期,孩子會釋放出想要進行爬行的信號。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信號的出現代表著孩子的身體已經開始為爬行做準備。
信號一,孩子開始出現匍匐爬行。很多寶寶過了半歲或者進入7個月,他們爬著可以撐起自己的整個上半身,這個時候有一部分寶寶會開始進行匍匐爬行,這個爬行的過程中,孩子不是手膝用力,而是肚子著地用力,爬起來像青蛙一樣,這代表著孩子已經有了爬行的意識。信號二,嬰兒開始倒著爬。本來寶寶的爬行應該是膝蓋用力向前走,但是有一部分寶寶剛剛開始練習的時候他不會往前走,卻往後退。這是孩子練習爬行的一個過程,學會前進之前,先學著往後退,這個過程孩子會學會手膝並用但是向後退會更省力。信號三,開始做出爬行的動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嬰兒學會獨坐之後,在爬行之前,他會在無意之間從坐姿到手膝著地,有時候是為了夠到玩具,但是孩子沒有爬行的意識,這代表寶寶的身體做好了準備。
忽視了孩子的爬行環境
當我們發現了孩子的爬行信號之後,就要開始有意識的去鍛鍊孩子爬行了,但是很多父母會忽視寶寶的爬行環境,孩子不爬就是孩子不愛爬,所以很多父母會有這樣錯誤的行為。
從來不鍛鍊孩子爬行;把孩子抱得過多,讓孩子沒有爬行的意識;不鍛鍊孩子的腿部力量,讓孩子不喜歡爬;
幹預了孩子的大運動發展順序
還有一種父母,總是喜歡抱著孩子站在自己的腿上,喜歡孩子在大人腿上跳躍。或者過早的對寶寶進行扶站,架著胳膊讓孩子學習站立,導致孩子沒有爬的過程,也沒有爬的意識,過早的學習站立之後不喜歡爬行,所以很多孩子都會直接開始走,而不喜歡爬。
如何來鍛鍊寶寶的爬行?
鍛鍊孩子的手部力量
爬行的過程首先需要寶寶的雙手撐住身體,這需要寶寶的雙手具有很大的力量,所以在爬行開始之前,首先需要練習孩子的雙手的力量,可以抱起寶寶,讓寶寶雙手撐地,父母逐漸的放手,讓孩子撐住地面。每天不斷的練習,來加強手部的力量。
找一塊顏色鮮豔的布,和孩子玩拉布遊戲,你來我往,鍛鍊嬰兒的手部力量。
鍛鍊嬰兒的腿部力量
爬行是手膝並用,需要孩子的腿部更有力量,在嬰兒開始爬行之前,父母應該有意識的去鍛鍊孩子的下肢力量。
和寶寶一起玩蹬腿遊戲。讓孩子躺在床上,大人的手掌分別對著孩子的兩隻腳掌,兩隻手交叉用力來推動孩子的雙腳,讓孩子用力去蹬腿。
讓孩子趴在地上,一隻腿膝蓋向前做匍匐狀,大人手掌頂住寶寶的另一隻腳,使勁向前推,幫助寶寶腿部向前用力。兩隻腿可以交替練習。
幫助寶寶從匍匐練習到手膝並用
如果孩子只會匍匐前進,可以用圍巾吊起寶寶的肚皮,讓孩子從匍匐爬行變成手膝並用。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孩子肯定是不會,大人可以教孩子把一隻手向前挪,同時把另一條腿向前挪,讓孩子學會爬行的姿勢。
用逗引法幫助孩子從倒著爬變向前爬
如果寶寶已經開始倒著爬了,可以用吃的,或者比較有吸引力的玩具在寶寶前面逗引寶寶,並且站在孩子的屁股後面來推著孩子,讓孩子努力的向前去爬。
爬的過少孩子會有四個缺點
很多媽媽問,孩子不爬直接走行不行,從理論上肯定是可以的,但是從孩子發育的角度來看,不爬的孩子往往在這幾方面發展劣勢更多。
大腦雙側分化不良,大腦功能區專責化不清晰
人類左腦負責右側身體,右腦負責左側身體,人類行動的過程就是左右腦交替工作的過程,爬行會促進大腦中心溝的形成,從而促進左右腦個功能區的專責化。如此大腦從各個感官獲取的視、聽、嗅、味、觸等信息,相應的大腦功能區才能更加精準的接收屬於各自的信息,進而才能做出更加合適、恰當的適應性反應,精準的指揮我們的肢體和調控我們的行為。如果寶寶出現大腦雙側分化不良的結果,就會出現工作的時候亂用身體,比如寫字的時候不但手上用力,身體、胳膊、甚至頭都在用力。
前庭覺刺激不足,容易前庭覺失調
前庭覺是人體三大感官之一,前庭的功能主要接收視覺和聽覺的信息,嬰兒爬行的過程中頭部會不斷的向前或者向左、向右,通過這些動作來此前庭覺,如果前庭覺刺激的不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專注力。
平衡系統差,孩子更喜歡動
嬰兒剛開始練習爬行的過程並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孩子的平衡感是在一點一點練習之後獲得的,這就是孩子的身體和「地心引力」的關係,當孩子能夠自如的爬行是,證明身體和地心引力已經達到了一種默契,如果孩子爬行不夠,這種默契沒有形成,在孩子靜下來的時候,他會感覺到渾身難受,更容易出現好動。
影響孩子的空間感發育
爬行的過程中,孩子能夠到達的地方更多,他們眼睛能夠探尋到的物品也在增加,不斷的探索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空間的概念,比如床上到地面的距離,孩子需要用眼睛來判斷,他的眼睛需要給大腦提供準確的距離,來保證寶寶探索的安全性。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眼睛會學著聚焦,能夠幫助孩子鍛鍊空間、邏輯思維、以及抽象的能力。空間感發育不好,孩子容易出現看反字,書寫容易出格等症狀。
孩子錯過了爬行期怎麼辦?
如果孩子錯過了爬行期怎麼辦?錯過了爬行期也有補救的措施,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過了年齡就跟不上了。
首先,爬行有開始沒有結束
就是說爬行有開始的時間,但是沒有結束的時間,孩子一旦錯過爬行期,並不代表著孩子沒有機會。相反,孩子學會走路後也可以進行爬行練習,比如感統失調在12歲前都可以矯正,那麼孩子在學會走路之後,同樣可以多多練習爬行。
其次,爬行和走路的順序也可以顛倒
很多胖寶寶都不喜歡爬行,有些孩子會直接選擇走路,孩子會走路後同樣可以選擇進行爬行,等於父母可以幫助寶寶調整大運動順序,目的當然是讓孩子多爬,這個過程需要父母的引導。
因為現在的胖寶寶越來越多,加上後天的養育環境不夠,很多寶寶會不爬直接走,媽媽也別灰心,繼續加強孩子的爬行練習,一樣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