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爬直接走不是發育好,有四個缺點3歲後上學更加明顯

2020-12-05 豌豆媽媽育兒

我們經常說孩子的發展規律是三翻六坐八爬,但是為什麼有的孩子爬的比較早而有的孩子卻爬的比較晚,甚至有些孩子都不爬就直接開始走了,很多家長覺得孩子自己走了,不喜歡爬,那是孩子的事情,我們大人沒有辦法。原因真的是這樣的嗎?

在《兒童心理學》中,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說過,成長是一個過程。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系列在不同年齡,按特定順序出現的發展任務,這些任務的出現取決於遺傳的影響,但是出現的先後順序在很大程度上受看護者的影響。也就是說遺傳是第一發展力,但是看護的環境同樣重要。

所以我們就能知道為什麼有的孩子爬的比較早,有的孩子爬的比較晚。

為什麼有的孩子爬行的早有的爬行的晚?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孩子爬行的是早還是晚主要有兩個原因,分別是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

原因一,遺傳因素

孩子大運動發展的順序是已經寫在基因裡的密碼,而且每個孩子的發育速度是不同的,這主要和遺傳有關,如果父母兩人中有一個人本身大運動發展較快,那麼孩子的大運動可能也會發育的比較快。相反,如果父母兩人中有人大運動發育較遲,孩子的大運動發育同樣會受到遺傳的因素。

原因二,環境因素

錯過了孩子爬行的信號

嬰兒的大運動發展是呈線性的,每一個大運動都是前後銜接的,所以在孩子學爬行之前是會進入爬行敏感期,孩子會釋放出想要進行爬行的信號。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信號的出現代表著孩子的身體已經開始為爬行做準備。

信號一,孩子開始出現匍匐爬行。很多寶寶過了半歲或者進入7個月,他們爬著可以撐起自己的整個上半身,這個時候有一部分寶寶會開始進行匍匐爬行,這個爬行的過程中,孩子不是手膝用力,而是肚子著地用力,爬起來像青蛙一樣,這代表著孩子已經有了爬行的意識。信號二,嬰兒開始倒著爬。本來寶寶的爬行應該是膝蓋用力向前走,但是有一部分寶寶剛剛開始練習的時候他不會往前走,卻往後退。這是孩子練習爬行的一個過程,學會前進之前,先學著往後退,這個過程孩子會學會手膝並用但是向後退會更省力。信號三,開始做出爬行的動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嬰兒學會獨坐之後,在爬行之前,他會在無意之間從坐姿到手膝著地,有時候是為了夠到玩具,但是孩子沒有爬行的意識,這代表寶寶的身體做好了準備。

忽視了孩子的爬行環境

當我們發現了孩子的爬行信號之後,就要開始有意識的去鍛鍊孩子爬行了,但是很多父母會忽視寶寶的爬行環境,孩子不爬就是孩子不愛爬,所以很多父母會有這樣錯誤的行為。

從來不鍛鍊孩子爬行;把孩子抱得過多,讓孩子沒有爬行的意識;不鍛鍊孩子的腿部力量,讓孩子不喜歡爬;

幹預了孩子的大運動發展順序

還有一種父母,總是喜歡抱著孩子站在自己的腿上,喜歡孩子在大人腿上跳躍。或者過早的對寶寶進行扶站,架著胳膊讓孩子學習站立,導致孩子沒有爬的過程,也沒有爬的意識,過早的學習站立之後不喜歡爬行,所以很多孩子都會直接開始走,而不喜歡爬。

如何來鍛鍊寶寶的爬行?

鍛鍊孩子的手部力量

爬行的過程首先需要寶寶的雙手撐住身體,這需要寶寶的雙手具有很大的力量,所以在爬行開始之前,首先需要練習孩子的雙手的力量,可以抱起寶寶,讓寶寶雙手撐地,父母逐漸的放手,讓孩子撐住地面。每天不斷的練習,來加強手部的力量。

找一塊顏色鮮豔的布,和孩子玩拉布遊戲,你來我往,鍛鍊嬰兒的手部力量。

鍛鍊嬰兒的腿部力量

爬行是手膝並用,需要孩子的腿部更有力量,在嬰兒開始爬行之前,父母應該有意識的去鍛鍊孩子的下肢力量。

和寶寶一起玩蹬腿遊戲。讓孩子躺在床上,大人的手掌分別對著孩子的兩隻腳掌,兩隻手交叉用力來推動孩子的雙腳,讓孩子用力去蹬腿。

讓孩子趴在地上,一隻腿膝蓋向前做匍匐狀,大人手掌頂住寶寶的另一隻腳,使勁向前推,幫助寶寶腿部向前用力。兩隻腿可以交替練習。

幫助寶寶從匍匐練習到手膝並用

如果孩子只會匍匐前進,可以用圍巾吊起寶寶的肚皮,讓孩子從匍匐爬行變成手膝並用。剛開始練習的時候孩子肯定是不會,大人可以教孩子把一隻手向前挪,同時把另一條腿向前挪,讓孩子學會爬行的姿勢。

用逗引法幫助孩子從倒著爬變向前爬

如果寶寶已經開始倒著爬了,可以用吃的,或者比較有吸引力的玩具在寶寶前面逗引寶寶,並且站在孩子的屁股後面來推著孩子,讓孩子努力的向前去爬。

爬的過少孩子會有四個缺點

很多媽媽問,孩子不爬直接走行不行,從理論上肯定是可以的,但是從孩子發育的角度來看,不爬的孩子往往在這幾方面發展劣勢更多。

大腦雙側分化不良,大腦功能區專責化不清晰

人類左腦負責右側身體,右腦負責左側身體,人類行動的過程就是左右腦交替工作的過程,爬行會促進大腦中心溝的形成,從而促進左右腦個功能區的專責化。如此大腦從各個感官獲取的視、聽、嗅、味、觸等信息,相應的大腦功能區才能更加精準的接收屬於各自的信息,進而才能做出更加合適、恰當的適應性反應,精準的指揮我們的肢體和調控我們的行為。如果寶寶出現大腦雙側分化不良的結果,就會出現工作的時候亂用身體,比如寫字的時候不但手上用力,身體、胳膊、甚至頭都在用力。

前庭覺刺激不足,容易前庭覺失調

前庭覺是人體三大感官之一,前庭的功能主要接收視覺和聽覺的信息,嬰兒爬行的過程中頭部會不斷的向前或者向左、向右,通過這些動作來此前庭覺,如果前庭覺刺激的不夠,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專注力。

平衡系統差,孩子更喜歡動

嬰兒剛開始練習爬行的過程並不能保持身體的平衡,孩子的平衡感是在一點一點練習之後獲得的,這就是孩子的身體和「地心引力」的關係,當孩子能夠自如的爬行是,證明身體和地心引力已經達到了一種默契,如果孩子爬行不夠,這種默契沒有形成,在孩子靜下來的時候,他會感覺到渾身難受,更容易出現好動。

影響孩子的空間感發育

爬行的過程中,孩子能夠到達的地方更多,他們眼睛能夠探尋到的物品也在增加,不斷的探索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起空間的概念,比如床上到地面的距離,孩子需要用眼睛來判斷,他的眼睛需要給大腦提供準確的距離,來保證寶寶探索的安全性。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眼睛會學著聚焦,能夠幫助孩子鍛鍊空間、邏輯思維、以及抽象的能力。空間感發育不好,孩子容易出現看反字,書寫容易出格等症狀。

孩子錯過了爬行期怎麼辦?

如果孩子錯過了爬行期怎麼辦?錯過了爬行期也有補救的措施,千萬不要覺得孩子過了年齡就跟不上了。

首先,爬行有開始沒有結束

就是說爬行有開始的時間,但是沒有結束的時間,孩子一旦錯過爬行期,並不代表著孩子沒有機會。相反,孩子學會走路後也可以進行爬行練習,比如感統失調在12歲前都可以矯正,那麼孩子在學會走路之後,同樣可以多多練習爬行。

其次,爬行和走路的順序也可以顛倒

很多胖寶寶都不喜歡爬行,有些孩子會直接選擇走路,孩子會走路後同樣可以選擇進行爬行,等於父母可以幫助寶寶調整大運動順序,目的當然是讓孩子多爬,這個過程需要父母的引導。

因為現在的胖寶寶越來越多,加上後天的養育環境不夠,很多寶寶會不爬直接走,媽媽也別灰心,繼續加強孩子的爬行練習,一樣是有用的。

相關焦點

  • 孩子三歲前,身體有四個異常,多半是發育遲緩了,希望你家娃沒中
    2、體格發育遲緩一般來說孩子出生後的前3年是身高、體重增長最快的時候,3歲至青春期之間增長頻率較為穩定,進入青春期快速增長,隨後漸漸停止,判斷體格發育的常見指標就是身高和體重。體重:反映小兒生長發育的最重要的指標,一般孩子出生後前3個月增長最快,正常體重計算公式:1~6月的體重為3公斤+(0.6公斤X月齡);7~12月的體重為3公斤+(0.5公斤X月齡);1~10歲兒童體重為(年齡X2)+8公斤。
  • 經常早睡和晚睡的孩子,上學後利弊差異很明顯,家長越早幹預越好
    睡眠對孩子生長發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睡還是晚睡,僅僅差幾小時,差距就明顯。睡眠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性因素,如果睡眠不足,可能衍生出一系列的問題,對於年幼的孩子來說,晚睡和早睡對身體發育、精神健康造成的差距十分明顯。早睡和晚睡的孩子哪些差別?
  • 孩子3歲前看不看電視有什麼影響?神經科學家:7歲後有明顯差異
    湖北武漢,4歲女孩每天看動畫片超4小時,近視600度。所以你還覺得這是一個好辦法嗎?其實在孩子三歲之前看電視,除了對孩子除了身體上的影響,也會在專注力方面有很大的影響。雖然小時候看不到,但七歲之後會有很明顯的差異。著名神經科學家約翰·梅迪納說過:3歲以下兒童每天多看1小時電視,他們在7歲前出現注意力問題的可能性就會上升10%。
  • 智商高的孩子跟普通孩子有何區別?有這3個特徵的娃,智商不會低
    有很多孩子其實小的時候,就表現出智商比一般的孩子高,可是家長沒能及時地發現,甚至有的家長還把孩子高智商的表現當成是缺點,對孩子進行打壓,直接給孩子扼殺在了搖籃裡。曉月家兒子才2歲,曉月感覺自己家兒子從小就和人家不同,按說人家的孩子7-8個月剛會坐著,而曉月家兒子已經到處亂爬啦!
  • 3-6歲的孩子這4個「壞毛病」,說明大腦發育好,是個機靈鬼
    孩子是否能夠茁壯成長是每位家長都關心的事情,同時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變得更加的聰明。其實在孩子3到6歲的時候,是他大腦發育最重要的階段,很多令人討厭的「壞毛病」,很可能是大腦發育好的表現喲!3~6歲大腦發育特點:第一:當一個孩子三歲的時候,他的大腦已經有超過千兆比特的神經連接,這些神經連接的活躍程度和發達程度幾乎是成人的兩倍。第二:科學研究表明,當孩子長到6歲左右時,他的大腦發育已經完成了70%以上,但此時孩子的身體發育只有40%。可見人類的大腦發育有多快。3-6歲的孩子有這四種"壞病",說明大腦發育良好,大多是個聰明鬼。
  • 3-6歲是記憶力發展黃金期,試試3個方法,培養孩子「超強記憶力」
    3歲左右的孩子由於精力過於充沛,表面上的孩子是在爬、叫、鬧、玩這些表現正是孩子腦部神經正在發育的過程,但孩子的海馬體無法存儲記憶,3歲前的孩子多數都會將記憶神經信號存儲在神經突觸上,而神經突觸中的記憶神經元並不會保存太長久,最終會被新生長出來的記憶海馬體覆蓋,以此證明孩子3歲前的記憶力並不是喪失,而是被記憶神經元覆蓋。
  • 孩子五個表現,是生長發育遲緩了,別耽誤了孩子
    例如,先天愚型患兒就有眼距過寬、雙眼斜吊、塌鼻梁、舌頭常拖在嘴外邊、流口水等表現,就是人們常說的國際臉。患腦積水的孩子頭圍特別大,小頭畸形兒頭顱又特別小。甲狀腺功能低下的兒童身材特別矮小,苯丙酮尿症的孩子皮膚異常白,毛髮顏色特別淺等。
  • 寶寶3歲前是「7秒記憶力的魚」?無稽之談,孩子早就有記憶可言
    每個人都有選擇記憶的方式,可是民間卻盛傳:「娃三歲,無記憶」,多數人回憶不起來3歲之前發生的事情,不過這有些冤枉寶寶們,0~3歲的孩子其實是有記憶的。丈夫卻開始哈哈大笑:「3歲前的孩子不記事,你對他啥樣他都記不住,瞎忙活,這小寶寶就跟那7秒記憶的魚一樣,你現在還能記住3歲前的事嗎?」夢子一聽更加不樂意了:「誰說我的寶寶記不住,你要這麼說那我可得準備個相機記錄下來,讓他看看從小可是媽媽在費心費力,千萬別長大白眼狼只說爸爸好。」
  • 若你家寶寶睡覺有這3個舉動,說明右腦發育好,長大後或許更聰明
    假如你家寶寶在睡覺的時候有這3個舉動,則證明孩子從小右腦發育就特別好,這樣的孩子多半智力和情商都很高,長大之後都會很有出息。一、寶寶睡覺前喜歡聽故事(包括聽音樂)很多人在想寶寶睡前聽不聽故事,跟右腦發育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據英國日報報導,從嬰兒期給孩子養成睡前聽故事的好習慣,孩子日後的學習成績會更好。
  • 3-6歲是大腦開發的「關鍵期」,掌握這3個重點,孩子未來更聰明
    我們就單從智力開發來看,很多家長對此都很在乎,畢竟都希望孩子成龍成鳳,而3-6歲是孩子大腦開發的關鍵期,家長們如果能抓住這次機會,孩子未來會變得更聰明。為什麼3-6歲是大腦開發的「關鍵期」?哈佛大學心理學家研究證明,人從出生到成年,大腦發育的高峰期一共有3次機會,而3-6歲是最關鍵的黃金期,這時候的大腦已經發育了90%,如果你錯過了,以後想要彌補都成為了困難。3-6歲的時候是孩子大腦逐漸從右腦過度到左腦的過程,正常來說,6歲之後的孩子會進入左腦優勢,如果家長利用好幾次機會,讓孩子的左右腦均衡使用,那麼孩子的智商會更高,到了上學之後學習能力會變得更強。
  • 3-6歲是發展右腦的「黃金期」,3個方法,培養孩子「超強記憶力」
    #育兒有方法#舉個很普遍的例子:我們對童年都有著屬於自己的記憶碎片,我們可能記起幼兒園時的零散記憶,也可能記得小學校園每周一升國旗時的樣子,但我們卻很難想起3歲前的記憶,為什麼孩子會喪失3歲之前的記憶?
  • 孩子想要有「超強大腦」,家長要抓住3-6歲,這是全腦發育關鍵期
    的確如此,通過左腦和右腦的配合和發展,能不斷發揮著整個大腦的效能,而在3-6歲,是孩子頭腦發育的關鍵時期。魯迅小時候便是一個很聰明的孩子,他的記憶力比尋常孩子更好,別人需要誦讀二三十遍的文章,他只需要念個兩三遍就能夠熟練背誦了。老師見此,便讓魯迅多背一些文章,甚至有時候讓他背一整本書。
  • 科學研究:3歲前看電視的孩子,7歲時大腦變化明顯,易傷到大腦
    科學研究表明:3歲前看電視的孩子,7歲時大腦變化明顯,易傷到大腦。當明明三歲的時候,他的家人發現他的專注力很差。只有在看電視時才能長時間的坐下來,平時就算玩最愛玩的玩具時,過不了多久也會轉去做別的事情。他的父母認為等孩子長大之後專注力應該會自然而然的提升。然而,當明明進入幼兒園後,各種問題接踵而至。其他的孩子可以聽從老師的指示安靜地坐在位子上,但是明明卻到處亂跑。
  • 堅持喝母乳的孩子,與喝奶粉的孩子,3個月後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美國兒科學會:孩子在1歲之前,最好選擇母乳餵養地方式,後續時候繼續選擇母乳需要看母親與孩子的意願。 堅持喝母乳的孩子,與喝奶粉的孩子,3個月後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小區裡
  • 孩子這五個表現 是生長發育遲緩了
    02.運動發育落後發育遲緩的兒童比正常兒童明顯運動發育遲緩。俯臥抬頭、坐、站、走等動作的起始年齡都比正常同齡兒童要晚。尤其走路更明顯,往往要到3-4歲或4-5歲才會自己走,而且走不穩。03.語言發育落後正常嬰兒在7-8個月時就會模仿聲音,一歲左右會叫爸爸媽媽,一歲半會說十來個字,能聽懂簡單的指令,2歲左右會問簡單問題,3歲左右能基本表達自己的思想。凡是落後四五個月甚至落後l-2年才有這些表現,都應看作是智力落後的信號。
  • 孩子3歲前這4類營養素,對大腦發育很重要,攝入充足孩子智商更高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聰明、可愛、健康,而這些其實都和父母的遺傳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父母能夠有一個好身體,那麼至少孩子在出生之後體質也不會太差。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會發現高智商的父母更容易培養出高智商的孩子,有項研究表明孩子智商60%都會取決於父母,可見遺傳有多麼重要。當然這並不是說如果父母的智商一般,那麼孩子就很難有出色的成績。
  • 孩子記憶力好,有這3個特點,你家孩子有嗎?
    孩子擁有這三個特點,說明記憶力好1.總能想起三歲以前的事通常來說,孩子在三歲前是沒有記憶的,其實這只是從大腦發育的角度來說的。孩子在三歲以前,大腦前額葉皮質沒有發育成熟,再加上語言發育有限,所以三歲前的記憶往往是模糊的、短暫的,容易被遺忘的。
  • 哈佛大學研究:右腦發達的孩子特徵明顯,是學霸的好苗子
    右腦與孩子的智商息息相關在生活中或者網上,我們都看到過一種說法:右腦是「本能腦」,更多的負責我們的空間想像力和構造力等抽象思維能力。但是有調查研究數據顯示:95%的孩子做到了左腦開發,而右腦開發好的寥寥無幾,甚至有80%的父母,錯過了孩子的有腦發育最佳時期。所以很多孩子接受了大腦開發的訓練,但是卻沒有在眾人中脫穎而出。
  • 哈佛大學研究:孩子一生有3次大腦發育高峰期,提升智商別錯過
    寶寶生下來後,他們一生有3個大腦發育的黃金期,分別是6個月-3歲,3歲-6歲,7歲-10歲。就是說,在孩子10歲前,作為父母一定要讓孩子大腦受到更多外界的"刺激",寶寶頭腦高速運轉,思維能力更強,也就會變變得更加聰明。6個月-3歲:寶寶第一個大腦發育高峰期新生兒的大腦重量大約300克左右,是成人腦重量的四分之一。
  • 女兒小時候有三個「缺點」,父母請不要過多幹涉,長大後更優秀
    女兒小時候有三個「缺點」,有利於身心發展,父母請不要過多幹涉,孩子長大後更優秀:1.自戀臭美家裡有女兒的父母,應該都經歷過這樣的事情,大概3、4歲的女兒十分自戀臭美,學著大人化妝2.大大咧咧,像個男孩這是很多父母眼裡,女兒身上「最大的缺點」。因為在父母傳統的認知裡,女兒應該文靜、溫柔,而不是像男孩一樣。但是,對於女孩來說,大大咧咧的性格「缺點」,以後反而會變成一個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