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能源的電動車不在車頂上安裝一塊太陽能電池板用來充電?
這個,其實在燃油車上已經就使用了太陽能電池板,但是呢,太陽能電池板只能作為輔助能源應用在豪華車型上當一個噱頭罷了。
(奧迪EN新能源概念車)
為什麼說太陽能充電只是噱頭呢?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關於太陽能應用的技術不夠成熟。
早在1978年,英國就誕生了第一臺太陽能汽車,時速為13公裡/小時。1982年,墨西哥研發的三輪太陽能車能達到40公裡/每小時,此後巴西聖保羅大學在1999年研發了速度達到100公裡/每小時的太陽能汽車。
(這臺不是,第一輛太陽能汽車的圖片找不到了,此為配圖)
當然,雖然歷年發展中,最高時速已經和汽油車,電動車想去不遠,但是在續航問題上依然沒能達到量產的技術。
1996年清華大學製造的「追日號」太陽能電動車,重800KG、最高時速80,但它的造價高達200W人民幣,而且太陽能轉化率只有百分之十四....
所以呢,目前太陽能在汽車行業內大多都是作為輔助功能使用——饒是如此,也不是什麼車都能用這玩意,無他,造價太高了。
因此,電動車不加裝太陽能板的主要原因也是如此,再極端點講,不僅僅是造價高,而且還不實用。。
太陽能車用電機只有直流、交流誘導、永磁同步。那麼永磁同步機造價太高,交流誘導又存在效率滑落,因此,大多太陽能電機就用的直流--------然則直流電的工作效率太低了。其次,目前太陽能轉化率只有百分之14,這意味著獲得1W電量需要花費100塊錢。
那麼,作為輔助功能,太陽能板最多就是用來調整下車內溫度、天窗開閉----想要當成輔助動力,那麼廠家接受不了成本,消費者也接受不了價格,於是只能當成高端車的銷售噱頭了
當然有在車頂上安裝太陽能板充電的電動汽車和傳統的燃油車。比如豐田的普銳斯插電混動車型中有就布局了車頂太陽能板,可以提供車內設備的用電和動力電池的補充。當然目前光伏發電的效率單晶太陽能板也只有20%左右,車頂那點空間即便太陽底下暴曬兩三天,充電量也就能支持普銳斯多續航幾公裡,但我們也不應該小看這點能量,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新能源,而從插座獲得的大部分都是火力發電的傳統能源。而且太陽能發電也可以積少成多從長時間來看也還是有價值的。
至於傳統的燃油車也有原廠布局車頂太陽能的,比如已經停產的大眾輝騰。它的天窗上就布局了太陽能板,不過它並不提供動力能源,主要是在炎熱的天氣時,可以驅動一個風機給車內外進行空氣交換使用,保持車內溫度不過高,這樣再次啟動車輛時可以減少空調系統的能耗,從而達到節能的目的。
其實最實質的問題還是國產的這些純電動汽車為什麼不布局太陽能板來提升一些續航裡程,對於很多開純電動汽車的人來說都是有續航裡程焦慮症的,哪怕能延長一點點距離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心理撫慰。
最關鍵其實還是目前太陽能的發電效率低,成本高,但實際上也高不到哪兒去,一輛轎車的車頂大概可以裝200w左右的太陽能板,批量生產的話成本應該能控制在1000元左右,而且原廠安裝的可靠性穩定性肯定還是比自己DIY要好。但目前鑑於國產純電動汽車的生產製造目的還是以賺取補貼獲取最大利益為原動力,所以對廠商來說增加電池提升續航裡程比做車頂光伏要來得更加省事兒和省錢(電池這部分是有補貼的)。所以別過多指望這種環境下國產車電動汽車打著新能源車的名義能做多大為民造福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