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才網.全國英才資料庫:中國科技英才——力學家白以龍院士,國家級英才人物;1940年12月生於雲南祥雲,籍貫浙江鎮海。任中國科學院力學所研究員、非線性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1963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66年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研究生畢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兼任中國力學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力學進展》副主編,IJI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數理學部主任。先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92,&34;,第一獲獎人)、何梁何利獎(1999)、周培源獎(2000)和美國John Rinehart獎(2007)等國內外學術獎勵。
2020年7月,白以龍院士被全國英才資料庫以國家級科技英才收錄入庫。
根據塑性變形局部化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延性極限的不穩定性機理、剪切帶對延性破壞的作用,闡明了長期未能解釋的現象。針對真實材料受載產生大量微損傷的難題,創立了亞微秒應力脈衝技術,建立了微損傷的非平衡統計演化和實驗基礎。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70年代參加爆炸法製造金剛石的工作,研究了應力波的衰減機理,解釋了核爆炸波的傳播。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耕耘碩果
白以龍的主要學術成就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熱塑剪切模型方程熱塑變形局部化是材料非線性變形並導致最終破壞的重要形態。在70年代就引起學術界和工程界的關注,但一直沿用經驗性的最大剪應力準則,使研究無法深入。80年代初,白以龍突破國際慣用的這種經驗描述,領先建立了描述這類現象的熱塑剪切模型方程,打開了從機理和演化過程進行材料破壞研究的道路,並用穩定性分析得到了失穩條件。他指出最大剪應力準則是熱塑失穩的近似表示。這個模型和失穩判據,被國外一些文獻稱為Bai模型,Bai判據。這一工作成為該領域後續文獻常被引用的一個基本文獻。如:SandiaLab、MIT等單位的文章指出:「這個模型是這些物理現象的典型代表」,是「典型模型問題(Prototypical)」。國際上圍繞Bai模型和理論展開了許多工作,這些工作或者稱用他們的方法「導出Bai氏不穩定性判據的一種特殊情況」,或者稱他們的工作是對上述工作做「三維推廣」。一些綜述文獻則指出:「用該判據給出了一些材料對絕熱剪切敏感性的分類,這個分類與實驗結果符合得很好」,「能更正確描述」。
(二)澄清了不穩定性和局部化之間的關係。表明絕熱剪切帶,是由非線性變形功和熱擴散共同控制的變形晚期準靜態耗散結構,從而闡明了這類剪切帶為什麼在多類材料中廣泛發生的機制。在此基礎上,首先給出了剪切帶寬度的公式,這一工作隨即被美國海軍武器中心等幾個實驗室證實。特別是被美國Brown大學用微米微秒精度的瞬態溫度和變形場測量,分別在幾種材料上證實。他們總結寫道:「計算值與實際觀測值的符合是相當令人滿意的」。近幾年,白以龍進一步研究給出了模型方程的標度化形式,指出非線性功和兩類不同耗散——熱耗散和動量耗散的共同作用,是剪切帶花樣形成的控制機制。
(三)將上述材料不穩定性、剪切帶等概念,用於延性破壞,特別是加工中的延性極限。英國鋼鐵公司指出:「用該方法已能夠定性地解釋冷墩中一些過去無法解釋的現象」。對總結這方面工作的專著,塑性力學權威R.Hill寫道:「在航海圖上還沒有標記的水域中,有一個可靠的領水員,將是件幸事。」「您的書將揭示在這類假說和數據擬合的混亂海洋中的某些真正的科學內容。」
(四)為進一步揭示大量細觀局域性損傷的演化和機理,創造了亞微秒脈寬的應力波技術。從實驗上揭示了大量細觀損傷的成核規律,發現了損傷臨界現象,同時提出了微損傷統計演化的模型方程和早期解,建立了微損傷非平衡統計演化的理論和實驗基礎。
(五)將上述微損傷演化研究用於解決我國飛彈抗核加固工作,在他負責承擔的材料熱激波響應的研究中,所提供的短應力脈衝方法、臨界損傷標準和層裂判據,為我國新一代戰略飛彈突防設計,提供了有效的材料篩選方法和設計依據。航天部門評價,這對「抗核加固設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六)70年代初,他和同事一起在國內首先用爆炸法製成金剛石微粉。70年代末,他提出地下核爆炸應力波衰減機理。這項工作內容被納入「流體彈塑性模型及其在核爆炸和穿破甲方面的應用」的成果中,此成果於1982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白以龍積極參與國內外多方面的學術工作。他是<中國科學>的副主編,歷任中國力學學會秘書長、常務理事、副理事長,<力學學報>常務編委。他還是英國《Internationa1JournalofImpactEngineering》的編委,美國《AppliedMechanicsReview》的評論員,法國《DYMAT》顧問委員會的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