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短期只能記四五個事物?是什麼限制了工作記憶的容量?

2020-11-29 手機鳳凰網

原標題:我們短期只能記四五個事物?是什麼限制了工作記憶的容量?

研究者發現當工作記憶過載時,大腦有三個腦區會失去原本的協調同步。該發現亦為大腦工作原理的另一個更普適理論提供了新支持。

——JORDANA CEPELEWICZ

1956年,著名認知心理學家喬治·米勒(George Miller)發表了在認知領域內引用次數最高的論文之一——《神奇數字7±2》(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在論文中,他認為,儘管大腦可以用數以億計的神經連接來儲存人一生的知識,但能在意識中短期儲存的事物數量卻是有限的——平均來說,大概7個


米勒認為:無論是一串數字、房間裡的物品、一列單詞,還是重疊的聲響——統統都只有7項可以被塞進所謂的「工作記憶」——這個可供我們的注意力或其它認知過程訪問的臨時空間。它們在工作記憶中的保留時間也很短:一旦我們不再主動地去想,它們就會被儲存到其它地方或者乾脆被忘掉。

「感覺就好像它們在一起哼唱,一起哼唱的神經元們在相互交談。」

自從米勒的時代,神經科學家和心理學家都一直在研究工作記憶和它小得驚人的容量。他們發現這個容量可能並不到7,而是更接近4或5。他們還研究了人們如何在工作記憶的容量限制下變通,例如將電話號碼的數字組合起來記憶(把1,4作為單一的「14」來記憶)、或者創造記憶技巧,從長期記憶中提取π的小數序列。

然而這些研究都沒能解答一個最讓人迷惑的問題:工作記憶在負載超過這個很低的閾值之後,就會變得不再可靠——這背後的機制到底是什麼?科學家們發現:嘗試記住更多事物會導致信息退化——神經對信息的編碼變得「稀薄」、大腦節律發生變化、記憶分崩離析。在神經疾病患者(例如精神分裂症)中,這個本來就很低的閾值甚至會變得更低。

導致這些故障的機制,直到最近才開始明晰。

3月發表在《大腦皮層》(Cerebral Cortex)上的一篇論文中,三位科學家發現大腦腦區間「反饋」信號的顯著衰落可以解釋工作記憶為何會在過載時崩解。他們不僅為記憶的功能和功能障礙提供了啟發,也為另一個最近很火的,解釋大腦如何處理信息的理論——預測性編碼(predictive coding)——提供了新的證據。

腦中齊聲的哼唱


厄爾·米勒(Earl Miller),麻省理工大學皮考爾學習和記憶研究所的一位神經科學家,聯合季米特裡斯·皮諾齊斯(Dimitris Pinotsis),他實驗室的一名研究員、以及普林斯頓大學的一名助理教授,蒂莫西·布希曼(Timothy Buschman),想一起弄明白是什麼機制把工作記憶的容量限制得那麼低

他們已經知道,一個由三個腦區組成的網絡會在視覺工作記憶時活躍。這三個腦區包括前額葉皮層(prefrontal cortex, PFC)、額葉眼動區(frontal eye field, FEF)和側頂內溝區(lateral intraparietal area, LIP)。但是他們還沒有觀察過在記得和不記得時,這些區域的神經活動會有什麼區別——尤其是在工作記憶超負荷的情況下。

Earl Miller | Earl Miller


於是他們使用了一個米勒實驗室幾年前用過的工作記憶測試。在這個測試中,猴子會先看到一組彩色方塊(屏1),隨後是短暫的黑屏(屏2),然後屏1再次出現,但其中一個彩色方塊改變了顏色。猴子需要找到這一個變色的方塊。重要的是:有時,方塊的數量會比工作記憶的容量要小,有時則比工作記憶容量要大。猴子腦內的電極會在猴子做任務時,記錄腦波的激活時間和頻率。

這些腦波實際上是數以萬計的神經元協調一致的韻律——在它們同時活躍與靜息時呈現在局域電場中。當兩個腦區呈現出在時間和頻率上都一致的韻律振蕩時,兩個腦區被稱為「同步」。「感覺就好像它們在一起哼唱,」米勒說,「一起哼唱的神經元們就在相互交談。」

米勒和他的同事在最新的研究中,重新挖掘了之前在猴子腦中收集的振蕩數據,以尋找這個由三個部分組成的記憶系統如何工作的線索。他們建立了一個詳盡的機理模型,在模型中,他們基於之前的研究,對該系統結構和活動做出一些假定,例如不同神經元集群的位置和屬性(比如說它們是興奮性還是抑制性神經元),還有振蕩的頻率是多少等等。研究者隨後為不同腦區如何互相「交談」提出了數個互不兼容的假說,這些假說之間的差異包括對話的方向和強度。他們比較了模型的計算結果和實驗數據,以此確定哪個假說最有可能是對的。

他們的模型確認了三個腦區的活動——就像三個人在做複雜的拋接球雜耍。

通過比較自上而下的模型信號和自下而上的感覺信息,大腦可以根據兩者的差別搞明白身體在經歷什麼,由此調整自己的內部模型。

米勒和他的同事發現,當所需記憶的方塊數量超過猴子的工作記憶容量時,源自前額葉皮層的自上而下反饋信號便崩塌了。而來自另外兩個腦區的前饋連接卻還在持續傳輸。

根據研究者的理論模型,反饋信號的衰弱導致腦區間同步的減弱。失去了來自前額葉皮層的預測性信號,工作記憶的網絡不再同步。

模型的更新


但為什麼自上而下的反饋那麼容易受所需記憶的事物數量影響呢?研究者們提出的假說是:來自前額葉皮層的模型信號實質上反映了一組對「我將感知什麼」的預測,在本研究中,這個預測就是工作記憶中保持的事物的內容。「舉個例子,當你閱讀這句話時,你會對當前的單詞、短語和句子有一個預期,」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家,卡爾·弗裡斯頓(Karl Friston)在郵件中寫道,他並未參與該研究,「對當前句子的預期有所表徵,意味著你對過去和未來也有潛在的表徵。」

有時系統根據的是它的記憶,而非正看到的東西,來做出決策。

許多神經科學家相信,大腦在進行日常的認知和指令活動時,非常依賴這種對感覺信息的「預測性編碼」。米勒和他的同事提出理論認為,當在工作記憶中所需記憶的東西太多時,對這些東西的預測難以被編碼進前額葉的反饋信號中。最終,反饋信號崩潰,工作記憶系統也因過載而故障。

米勒和其他科學家的實驗室正在努力揭示,腦波的相互作用是否在工作記憶中發揮更重要的角色。在工作記憶的傳統理論模型中,人們更強調單個神經元的發放率。他們也正在探究為什麼工作記憶的容量為四到五而不是其它。米勒認為大腦就像玩拋接的雜耍演員,在工作記憶中,一次在手上只能握一個球,其它幾個球則拋在空中,輪流接住,拋起。「這意味著工作記憶中的所有信息都得被塞進同一個腦波中,」他說,「當這個腦波的容量用滿時,你也就達到了工作記憶的極限。」

「如今的問題是下一步做什麼,」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的魯芬·旺呂朗(Rufin VanRullen)說,他認為該研究中的理論建模和結論「很有力」,不過還需要更多實驗數據的驗證,「我們需要深入大腦內部,尋找更多直接證據支持這些聯繫。」

這些研究的潛在回報很大。實驗證據對預測性編碼模型的支持與鞏固不僅將加深我們對工作記憶以及大腦如何運轉的理解,還會讓我們搞懂神經疾病患者的記憶系統哪裡出了錯。而且,根據弗裡斯頓的說法,他還能為我們理解所謂的「智能」——甚至是「自我」,提供更多至關重要的啟示。不說別的,對大腦的反饋連接的功能加深理解首先就能讓人工智慧研究向前邁進一大步。目前的人工智慧算法大多關注前饋信號和分類任務。「但是有時系統根據的是它的記憶,而非正看到的東西,來做出決策。」皮諾齊斯說。

相關焦點

  • 什麼是視覺短期記憶?
    然而,我們的內部,這個視覺世界的明確的表示是非常稀少:我們只能在心中保持視覺場景的極小部分。這些心理表示形式存儲在視覺短期記憶(VSTM)中。 視覺短期記憶(VSTM)是一種在很短的時間內保留少量視覺信息(字母、形狀、顏色等)的能力。這種類型的記憶是我們短期記憶(STM)的一部分。
  • 你了解短期記憶嗎?與長期記憶相比,短期記憶更適用於考試!
    了解大腦如何決定要記住什麼和忘掉什麼當你閱讀這篇文章,你在閱讀的同時會將每個句子的開頭儲存在短期記憶中,使你能夠理解文意。
  • 你了解短期記憶嗎?
    感謝您關注「中學生物科學」公眾號,如您尚未關注,點擊標題下方「中學生物科學」關注我們,讓我們與您每天相約!
  • 筆記|C6 記憶 之四、長時記憶 & 五、遺忘 & 六、內隱記憶和外顯...
    四、長時記憶(一)長時記憶的含義長時記憶是指信息經過充分的和一定深度的加工後,在頭腦中長時間保留下來。這是一種永久性存儲,它的保存時間長,從1分鐘以上到許多年甚至終生;容量沒有限制;信息的來源大部分是對短時記憶內容的加工,也有由於印象深刻而一次獲得的。
  • 科普知識「視覺工作記憶」
    視覺工作記憶(VWM)是一個廣義的術語,用來描述兩種截然不同的功能:視覺短期記憶和視覺工作記憶。視覺短期記憶描述了記憶的存儲方面;而視覺工作記憶則用來描述記憶中信息的存儲和處理。視覺工作記憶能力差與幾種常見的兒童疾病有關,包括多動症,自閉症,發育協調障礙等。
  • 如何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
    將所學轉為「長期記憶」的方法基本上,記憶可分成「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兩種。所謂「短期記憶」,指的是只能維持數秒的短期間記憶。例如,復誦一次當下聽到的單字,接著,會讓此單字印象自然消失的「短期存在記憶」。
  • 感官記憶、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
    一般人都會把我剛才講的像電話號碼這樣的信息,儲存在感官記憶中。而感官記憶在人腦的維持時間最長只有3到5分鐘而已。過了這個時間,不記得這個電話號碼相當正常。   另外再提一點。你是否注意到感官記憶的容量在5到9之間,也就是說最多可以記住5個到9個數字或詞彙。
  • 大腦記憶容量有多大?
    在人的一生中,大腦儲藏了大量的數據,那麼大腦的容量相當於多大硬碟呢?為什麼我們留不住嬰兒時期的記憶?
  • 短期記憶與長期記憶的奧秘
    」,是個概括性術語,它所表達的大腦記憶過程有許多不同的類型,但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是最基本的,也是人們最熟悉的。當我們試圖記住一串數字時動用的便是短期記憶。如果不分心,通常只需在腦子裡一次又一次地重複這串數字就可以把它記住。令人驚詫的是,我們在這方面的能力相當有限,因為我們平均只能記住7位數。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有何相關?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是以平行的、完全獨立的方式運轉的嗎?
  • 什麼是大腦的短期記憶和長期記憶?
    短期記憶的實質是大腦的即時生理生化反應的重複,而長期的記憶則是大腦細胞內發生了結構改變,建立了固定聯繫。比如怎麼騎自行車就是長期記憶,即使已多年不騎了,仍能騎上車就跑。短期記憶是不牢固的細胞結構改變,只有"曲不離口、拳不離手"反覆加以鞏固,才會變成長期記憶。短期記憶是數量最多又最不牢固的記憶。一個人每天只將1%的記憶保留下來。
  • 如何提高英語單詞學習的短期記憶效率
    提高學習當天的記憶效率(短期記憶效率或微觀記憶效率)所需要的,就是在一定時間內給大腦足夠的神經刺激,提升對單詞內容的加工深度,也就是如何使大腦對認知內容「印象足夠深刻」。大家都知道,如果讓我們看電影,玩遊戲,去遊樂園,做令我們感興趣的事情,令我們產生強烈感官或精神刺激的事情,我們的大腦一定會做到「印象足夠深刻」。
  • 意識與記憶(記憶三法)
    一、關於意識什麼是「意識」?法國迪昂教授在《腦與意識》中說:我們的大腦有一種選擇性的過濾機制,在無數接收到的信息中,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夠進入大腦進行加工,指導我們具體的行為;進入大腦經過加工後的信息才形成意識。什麼叫「意識活動」?
  • 工作記憶是指我們如何堅持和處理存儲在短期記憶中的信息
    如果他經常遇到這些任務的麻煩,他可能會有工作記憶問題。工作記憶是指對短期記憶存儲的信息的操縱。(在過去,術語「工作記憶」與術語「短期記憶」可互換使用。)這是孩子們學習的技能。它需要執行任務,例如遵循多步指導或解決您頭腦中的數學問題。您可以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建立一些工作記憶助推器來幫助您的孩子改善這種執行功能。1.研究可視化技能。
  • 研究揭示記憶更新訓練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工作記憶容量
    因此,研究者認為通過訓練提升工作記憶容量將對人的一般性認知能力產生事半功倍的積極影響。然而,以往研究更多地關注工作記憶訓練對一般性認知能力的影響,忽略了工作記憶容量本身是否可以擴展這一更為基礎的科學問題。即使對於那些關注工作記憶容量的早期訓練研究,由於往往採用測量工作記憶容量的任務進行訓練,因而無法確認訓練效應到底來自於練習效應還是真實能力的提升。
  • 心理學:比短期記憶更深一步的工作記憶
    工作記憶是一個主動而複雜的系統。人們早很早的時候就認為,短期記憶是一個能夠在非常短暫的時間內比較被動地存儲少量信息的系統。這個系統被稱為工作記憶,可見短期記憶的概念涉及儲存系統的被動部分,而工作記憶涵蓋主動的過程。工作記憶至少有三個部分組成,一個音符條塊,一個空間視覺記事簿 和一個中央執行機構。
  • 心理所揭示記憶更新訓練可以提升老年人的工作記憶容量
    工作記憶的容量有限,卻在一般性認知活動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者認為通過訓練提升工作記憶容量將對人的一般性認知能力產生事半功倍的積極影響。然而,以往研究更多地關注工作記憶訓練對一般性認知能力的影響,忽略了工作記憶容量本身是否可以擴展這一更為基礎的科學問題。
  • 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竟在同時形成 | Science 論文推薦
    半個多世紀以來,神經學家都認為長期記憶只是被塵封的零散短期記憶。莫萊森手術之前的記憶完好無損,他也還能學習新的操作流程和廣義概念,只是無法以意識圖像和故事的形式回憶起發生過的事情。 這對莫萊森來說是個悲劇,但神經病學家從他的手術創傷中了解到,雖然長期記憶實際儲存在大腦表層名為新皮層的部位,其形成卻與海馬體有關。這種記憶轉移的現象讓研究人員相信,短期記憶是先形成並儲存於海馬體中,再整體轉化為長期記憶的。
  • 短期記憶如何變成長期記憶?試試這三種方法
    1、新知識只能短期記憶其實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強制性記憶是很強的,也正是因為運用這種記憶方式,孩子才可以快速的將書中的知識點和父母傳授的知識記住,這也就是為什麼孩子學得快的原因。但是孩子雖然記憶的速度較快,可短期記憶的記憶時間並不長,是有時間限制的,如果長時間沒有溫習曾經學過的知識,那麼這些短期記憶漸漸的也就會被遺忘。也就是為了孩子忘得快的原因。
  • 《網際網路沒有記憶》:數位化時代的記憶是我們的嗎?
    在《網際網路沒有記憶》這本書中,歷史學家的艾比·史密斯·拉姆齊把我們的視線從史前拉回到現在,分析了整個人類的記憶史。面對當今的數據世界,作者得出一個結論:現在的數據存儲不是記憶。也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在網際網路的洪流之下,我們該由誰處理這些膨脹的信息?我們應該保存哪些?又該捨棄什麼?
  • 不可思議的記憶——大腦的神奇之處
    有些記憶,我們寧願忘記。我們忘記的比記住的多。記憶構成我們的自我認知。沒有記憶,我們無法建立人際關係,也無法在事業上取得進步,甚至無法知道什麼可以吃,什麼不可以。記憶才是生命的鑰匙。雖然記憶那麼重要,大多數人對記憶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