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毫米級精度的背後——廣西遙感中心北鬥技術運用現場科研團隊工作側記

2020-10-22 廣西地礦


科技人員現場分析高精度北鬥時空服務網絡關鍵技術及應用存在的問題 黃強/攝


「遇到下雨天氣,我們總是提心弔膽,生怕地質災害發生。現在好了,高精度北鬥滑坡監測預警系統的運用,減輕了我們基層工作的壓力,對下一步開展西林縣幾十個地災監測點工作是一個很好的科技手段。」 廣西百色市西林縣自然資源局局長班海勇高興地告訴記者。

不僅使當地自然資源部門受益,該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的高精度時空服務應用成果,也讓糖業等多個行業領域受益。「高精度北鬥時空服務網絡關鍵技術及應用」在近日召開的2020年廣西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獲得2019年度廣西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這些成績的背後,除了依靠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科技支持外,同時也離不開廣西遙感中心的指導支持,凝聚了該中心北鬥技術運用現場科研團隊的智慧貢獻。該團隊老少結合,歲數大的年過半百,小的只有二十出頭。近日,記者走進廣西遙感中心,解密其奔騰不息的求「精」精神。


團隊成員中測試北鬥信號 黃強/攝


地校聯合

為滑坡監測連接上「北鬥」

「科技運用日新月異,我們幹地質遙感的,常年與衛星打交道,開展滑坡地質災害調查研究何不結合北鬥定位技術的運用?這樣既服務民生,又提升科技創新水平,事半功倍。」這是廣西遙感中心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黃志強常掛在嘴邊的話。

廣西遙感中心作為廣西地礦局的下屬單位,依託局與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長期戰略合作關係,中心找到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安全學院,雙方一拍即合,實現聯合。雖然國內擁有高精度北鬥時空服務網絡關鍵技術,但應用是短板,為破解難題,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牽頭主要研究北鬥晶片的封裝技術和智能算法;廣西遙感中心主要深入研究滑坡體、成滑條件、滑坡體成因做,明確滑坡預警和預測的監測指標。

地校雙方在合作中形成共識,傳統的形變監測技術存在監測周期長、精度差、成本高、見效慢等問題,而衛星導航形變監測系統價格昂貴,受限於現有無線通信網絡信號質量。

因此,要實現高精度北鬥時空服務網絡關鍵技術及應用,就要創造性地開發基於遺傳粒子濾波的多徑抑制碼環和精密同頻信號伴生技術、共生數據調頻廣播等,形成一體化位置網絡服務體系,以實現分米級到毫米級的多行業定位服務和災害預警。


對滑坡點進行鑽探勘察 黃強/攝


盯住地質災害

推動科研實驗落地「三林」

團隊憑藉多年在工作經驗,把目光盯住地處雲貴高原東南邊緣,海拔較高,以中低山地形為主,無平原分布,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田林縣、西林縣」(簡稱「三林」)。該區域內以鬆散第四系殘坡積層為主,廣泛分布於中低山區及峰叢窪地、谷地中。

黃志強介紹,特殊的地質環境使「三林」地區災害頻發,2017年統計資料顯示,「三林」地區地質災害隱患點共有255處,威脅人口22323人。地質災害誘發因素以降雨為主,主汛期(5月中旬至8月中旬)為地質災害高發期。

「自然資源部門對於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的監測方式為人工巡視,汛期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進行現場檢查,該方式耗費人力較多,且巡視周期長,難以實現全天候監測。」班海勇說。

提高高新技術在地質災害監測工作中的應用迫在眉睫!廣西遙感中心聯合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承擔了廣西科技重大專項,基於北鬥的地質勘查監測空間信息服務及應用示範。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安全學院教授羅笑南表示,基於北鬥晶片的封裝技術和智能算法,用在地災監測上要實現超過一個毫米就可報警的目標,精度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為此,廣西遙感中心現場科研團隊於2017年12月~2020年5月期間在 「三林」地區共建設了7個滑坡點67個地質災害北鬥監測站,開展北鬥滑坡地質災害監測預警與應用示範。

現場試驗團隊

為高精度把好每一關

早在2017年年底,團隊依託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研發的北鬥定位技術開展工作,就在「三林」地區滑坡現場建設了北鬥基站、北鬥監測點和聲光報警裝置。

今年5月14日,記者在西林縣弄工村滑坡點現場看到,團隊成員葉栩松正在該滑坡點用儀器測試北鬥信號接收情況。北鬥監測站點布置在滑坡體上,團隊成員要根據滑坡體的形態、巖性、結構、厚度、規模、地裂縫發育情況,以及滑動造成的危害程度、植被覆蓋、基站與站點通信情況及接收北鬥信號強度和穩定性等進行選點布置。

「每個環節都馬虎不得。」 葉栩松邊調試邊對記者說:「為保證精度,我們把基站建在信號好的點,同時,基站主要布置在相對穩定的地層或建築物上,不受滑坡體影響,對滑坡體上北鬥監測設備進行校對,提高定位精度。每個滑坡體設置一個基站,基站距離監測點的距離在2000米以內。」

在高溫、高原和高寒等區域環境下進行滑坡體位移的各能測試,是北鬥滑坡監測運用研發的重要一環,對能否第一時間預警至關重要。現場試驗人員一次次在野外艱苦條件下採集數據、捕捉問題、排除故障,尋找最佳測試點。

「為做精這項工作,現場還安裝了聲光報警裝置、裂縫計、雨量計、水分溼度傳感器。」現場負責人邱恩露說,「聲光報警裝置布置在離居民點較近的位置,在系統採集數據處理達到預警級別後會自動拉響警鈴。聲音提示和光線不斷閃爍達到預警的目的,居民在警報響起後應及時撤離。裂縫計的作用是測量裂縫變化,監控裂縫的發展;雨量計則是通過降雨量曲線、飽和土壤含水率、土壤滲透係數等建立降雨量與滑坡穩定性之間的關係,並在暴雨來臨前做好滑坡預防準備。」

經過大家的辛勤工作,北鬥監測點水平定位精度為2.5毫米,垂直定位精度為5毫米。北鬥滑坡監測點將滑坡有關數據實時、不間斷地回傳到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北鬥滑坡監測中心後,系統自動繪製出北鬥監測點定位曲線,分析位移-時間曲線後,計算出變形速率,從而分析滑坡體的穩定狀態,並進行自動預警預報。

兩年多來,他們在「三林」地區的野外時間超過500多天,進行了數百次的試驗,採集和標定了數十萬條數據,建立了滑坡監測資料庫。正是基於這些高頻率試驗,滑坡監測預警的各項指標,精度達到超過一個毫米就可以報警,該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

該團隊在「三林」地區開展滑坡地質災害調查研究及北鬥滑坡監測選點工作,先後對7個滑坡地質災害點進行現場踏勘,並對地質災害孕災背景、致災原因、災害規模等進行了調查,目前已有效保護了上千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作者:黃 強)


相關焦點

  • 北鬥地基增強系統打造「全國一張網」 毫米級精度服務普羅大眾
    6月23日,中國成功發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 胡煦劼 攝中新網北京6月23日電 (郭超凱)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23日發射升空。隨著30顆北鬥三號衛星全部到位,致力於打造後處理毫米級高精度服務的北鬥地基增強系統備受各方關注。
  • 你不知道的北鬥導航:多少「廣西身影」正在發光發熱,廣西人又從中得了多少便利
    廣西科研力量為北鬥「開過路」7月的最後一天,全民開啟了「追星」模式。然而,很多「追星族」可能不知道,在桂林,廣西第一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北鬥衛星導航定位與位置服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早就默默散發著自己的光和熱。衛星導航研究領域專家孫希延教授是該中心的領航人。
  • 北鬥定位晶片年內有望「上新」北鬥高精度導航晶片價格了解一下
    昨日(8月27日),海澱區舉辦中關村北鬥和空間信息服務產業高峰論壇,多項基於北鬥三號的自主創新成果首次亮相,包括北鬥最新一代高精度定位晶片、衛星天基測控收發信機、北鬥+遙感全球應用服務平臺等。論壇現場,北鬥星通的「北鬥最新一代高精度定位晶片」首次進行功能展演,有望於年內正式發布。據北鬥星通戰略發展中心品牌總監李楠介紹,手機、車載導航儀等都離不開晶片。通俗地理解,天線接收到衛星信號以後,需要用晶片來計算、處理經度、緯度,實現衛星定位。
  • 共享電動車用它定位、物流用它優化配送路徑……北鬥應用走入廣西人生活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在桂林,廣西第一個國家級創新平臺北鬥衛星導航定位與位置服務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早就在默默發揮著光和熱。衛星導航研究領域專家孫希延教授是該中心的領航人。2009年,孫希延放棄中科院的良好發展機遇,來到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從事衛星導航等科研工作。
  • 走近科學家|武大團隊給北鬥導航裝上「透視眼」
    這是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後,首次工程化應用於高鐵建設領域。這臺北鬥慣導小車,是武漢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研究中心牛小驥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 小車讓軌道精測提速20倍 鐵路軌道對位置坐標、姿態和軌距有著嚴格的要求,高鐵軌道更是如此。
  • 釐米級到毫米級突破!給城市高精度三維拍照,這個團隊震驚了世界
    從釐米級提高到了毫米級!給城市進行「三維拍照」!為構建數字三維城市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沒錯,我們做到了!該系統的推出,解決了在複雜城市環境中,難以對城市進行高精度三維數據採集的問題,將城市三維重建精度從釐米級提高到了毫米級,為構建數字三維城市提供了全新的解決方案。
  • 中國北鬥導航發展的背後故事——向科學致敬
    ,原子鐘是衛星中用來測量時間地時鐘,直接決定著衛星地精準度,因此也被稱作衛星地心臟,我國研究多年卻始終沒能攻克技術難關,而此時距離國際電聯規定地頻率失效期已經只有兩年,如何能再這麼短地時間內突破這項最核心地技術,讓北鬥總設計師楊長風夜不能寐,如果失敗,北鬥人十幾年地努力都將灰飛煙滅,重壓之下,科研人員拿出了兩彈一星地精神,悶著頭往前,中國航天一直都是再限制與突破中成長起來地,於是楊長風親自掛帥,組建了中科院
  • 北鬥導航系統背後的高校主力軍,網友:沒有清華和北大?
    2020年7月31日,中國自主研發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並開通,55顆衛星架構起中國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成為目前全球第二個可以提供全球衛星導航服務的國家。然而這份成功卻來之不易,經歷26年,無數科研人員的共同攻關才成就今日的輝煌,北鬥全球衛生導航系統的背後還有著一批高校主力軍的支持。
  • 北鬥導航系統背後的高校主力軍,網友發問:竟然沒有清華和北大?
    值得紀念的日子2020年7月31日,中國自主研發的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並開通,55顆衛星架構起中國獨立運行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成為目前全球第二個可以提供全球衛星導航服務的國家,然而這份成功卻來之不易,經歷26年,無數科研人員的共同公關才成就今日的輝煌,北鬥全球衛生導航系統的背後還有著一批高校主力軍的支持
  • 北鬥車道級高精度導航
    華為、千尋位置、高德三大巨頭聯手,全球首發亞米級車道導航。支持包括華為Mate40系列、華為Mate Xs、華為P40系列、榮耀30 Pro等手機,這項全新的技術,將為智能行動裝置在導航應用方面實現質的飛躍。 華為與千尋位置為手機提供高精度的定位,而高德地圖者集成高精度定位設備的位置,提供亞米(小於1米)級車道導航。
  • GPS北鬥兼容的星載掩星探測技術
    ▲多系統兼容的GNSS掩星探測技術是GNSS遙感領域未來的主要方向之一,可以成倍增加掩星事件數量,提高全球的空間與時間觀測覆蓋率。研究團隊的星載GPS北鬥掩星探測技術即順應了這一大發展趨勢,其在低軌衛星(LEO)上搭載掩星探測儀,接收被大氣及電離層彎曲和延時的GPS北鬥導航信號,通過反演獲取大氣溫、溼、壓和電離層電子密度等參數廓線。
  • 北鬥三號系統2020年全面建成導航精度有望達到釐米級
    北鬥系統的快速建設,正推動著中國導航產業相關技術的整體突破。如今,北鬥已成為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   5月22日,第十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在北京召開。   據介紹,天琴二代的研發工程師團隊達100餘人,總共研發投入超過5000萬元。吳林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天琴二代晶片建立在一代的基礎上開發,實現了關鍵技術的突破,採用寬帶接收機處理技術,支持31個頻點,對北鬥三號信號體制全面支持。同時,天琴二代採用新的晶片技術的接收機將更加簡潔,元器件數量少,但功能更強,功耗更低。
  • 中國無人機遙感技術突破與產業發展綜述
    ,地質災害應用以及國家應急救援等領域的產業應用;最後,介紹了中國在無人航空遙感領域展開的跨越性的工作,包括組網智能控制、精度和實時性度量基礎、載荷平臺自組織冗餘容錯、遙感大數據云處理技術和無人機遙感組網實用化等內容。
  • 【北鬥背後的故事】銣原子鐘研製團隊:讓北鬥衛星的「心臟」300...
    從1983年「雙星定位」理論提出,到2020年完成全球組網;從單星研發到多星並舉,從艱難追趕到昂首超越,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鬥,讓中國的北鬥終成世界的北鬥。 北鬥的研製背後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今天我們的節目將為您講述。  作為北鬥衛星的「心臟」——銣原子鐘,它的每一次跳動都直接決定著北鬥衛星定位、測速和授時功能的精度。
  • 北鬥產業有哪些「芯」優勢:關鍵技術全面突破
    近年來,中國北鬥關鍵技術全面突破,晶片、模塊等性能指標與國際同類產品相當,價格優勢凸顯。行業應用遍地開花,在交通、海事、電力、民政、氣象、漁業等十幾個行業廣泛應用。落地產品日益豐富,由基礎產品、應用終端、應用系統和運營服務構成的完整產業鏈也逐漸形成。
  • 北鬥三號精度可提至實時釐米級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北鬥三號精度可提至實時釐米級8月3日,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表示,北鬥相關產品已出口120餘個國家和地區,向億級以上用戶提供服務。在今年中國洪澇災害中,北鬥導航也應用在了災害預警與救援中。北鬥系統28納米工藝晶片已經量產,用戶規模達億級,此外北鬥系統22納米工藝晶片即將量產。
  • 俯身做科研,昂首看世界丨記京唐技術中心MCCR攻關團隊
    --記京唐技術中心MCCR攻關團隊因為疫情,在首鋼京唐公司調試MCCR產線的外方專家緊急撤離,所有調試計劃一下子被打亂
  • 【SMART Camp】遙感「視角」看世界,大咖熱議遙感技術及應用
    如今遙感技術越來越展現出「明星範兒」,在諸多場景背後,都可以看到遙感技術的身影。  用科技翻越遙感應用三座大山  平安科技AI技術創新原型團隊產品專家  張天祥  遙感技術具有及時、客觀、全面三大核心優勢,這三點恰恰正是平安集團業務團隊所需要的。遙感技術為平安業務發展提供了支持,讓業務更高效,同時能夠降低企業成本。
  • 北鬥三號發射背後的故事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摸準天氣「脾性」 離不開日積月累——北鬥三號發射背後的故事6月23日9時43分,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攜帶我國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最後一顆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隨著最後一顆北鬥導航衛星的收官發射,歷時多年建設的我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 而這次衛星的成功發射背後,是來自航天氣象保障小組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