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能夠在宇宙中成為我們生命體的棲息地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地球表面有一層保護膜,這層保護膜能讓地球內的氣體、原子等不外洩,讓球內環境處於維穩狀態;第二呢則是這層保護膜能減少外太空對地球環境的影響。可想而知,這層保護膜起著多重要的作用,我們稱之為臭氧層。
曾經的臭氧層幾乎籠罩了整一顆地球,給予地球全方位的保護,但在人類過度虐待大自然之後,臭氧層開始出現缺口,臭氧空洞成為了外太空物質肆意進入地球的孔。當然,臭氧空洞存在的區域都是荒無人煙的,但這也是引起了人們的危機感。失去了臭氧層保護的地區,其受到太陽紫外線的迫害便極其之大。
後來,去全球人民在保護協議之下一起努力,終於把臭氧空洞逐漸修復、縮小,讓臭氧空洞對地球生態環境的影響減少。然而,在前景一切美好的時候,臭氧空洞的修復速度減緩了,或者應該說臭氧層有一部分的修復特別緩慢。
先前的研究中,我們僅是針對已發現的氫氟碳化合物作出修復措施,進行它的減少排量從而縮小臭氧空洞。事實證明,這方法是可行的,只是不怎麼全面。經試驗證明,臭氧空洞是縮小了,卻又並非「完全健康」地恢復了,呈現了一種「亞健康」的狀態,導致接下來的修復行動減緩。
原來,氫氟碳化合物影響臭氧層的行動並非獨立完成的,它還有同夥,那就是一種叫「碘」的物質。人類排放的「碘」物質會先把自己隱藏在汙染物質中混進海洋裡,然後經過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隨著水蒸氣一起進入大氣之中,通過空氣流動形成揮發性化合物之後,再慢慢地打入大氣層的內部。
而在碘進入到大氣層以後,就會與大氣層中的某些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從而李代桃僵,形成了一層新的「大氣層」。就這樣,碘狡猾地佔用了原本用來抵抗太陽光的物質,那麼能修復臭氧層的這種物質也自然就減少啦,減緩了這個過程不說,它還影響了整個大氣層的狀態。
歸根結底,影響臭氧層修復的物質都是由於人類活動而產生的,再加上大量排放的溫室氣體而造成的溫室效應等等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反抗,可以說,如果人類再不多加保護這個地球環境,人類也將自食惡果,無家可歸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