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上完一次課,教師就要布置相應的作業。課外作業是學習環節中必不可少的,布置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鞏固課堂知識。但很多教師在布置作業方面具有隨意性,作業形式單調、目的性不強、作業量不合理等問題,導致發揮不出課外作業的最大價值。那麼教師應該怎麼布置作業呢?
首先,作業的目的性一定要明確。布置作業就是為了了解學生對課堂內容的掌握情況,鞏固深化課堂知識。例如學習說明文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掌握說明方法,那麼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就要有針對性,可以讓學生仿寫不同說明方法的句子,也可以找一些例句讓學生判斷使用了什麼說明方法。當學生對說明方法掌握熟練後還可以加大訓練難度,讓學生針對某一件事物寫一篇說明文。以上這些都是具有目的性的作業,可以讓學生對說明方法理解更加透徹。
作業量要適當。很多老師喜歡使用題海戰術,每次都布置一大堆作業,讓學生十分反感。教師布置過多的作業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減退,從而喪失學習熱情。寫作業也需要大量時間,因為作業量大,有些學生甚至做到深夜都沒能完成任務,導致學生學習疲勞,影響第二天的學習。如果長期這樣,還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出現厭學,嚴重的話,甚至出現逆反心理。
有趣味性的作業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反之,極容易讓學生產生厭煩情緒。趣味性的作業,學生的參與意願會變得強烈,學習興趣也會增加。例如教師要布置學生寫觀察日誌,可以讓學生去觀察綠豆的生長過程。可以買一些綠豆發給學生,讓學生去培育小綠豆,並且要求他們每天對綠豆的生長情況進行記錄。通過這個作業,不僅鍛鍊了學生的寫作,還鍛鍊了實踐能力和觀察能力。
作業難度的設置也是有講究的。因為每個班上的學生學習情況都不同,因此教師布置作業就要考慮全面,既要讓優生「吃好」,又要讓差生「吃飽」。老師布置的作業要有梯度,既要顧及基礎又要幫助提升。例如當學生學習完《寓言兩則》後,教師可以布置這樣一些作業:1.抄寫課後生字詞,並學會組詞;2.對重點字詞進行解釋;3.翻譯重點句子;4.分享一個新的寓言故事,並說說你的深層理解。前三個作業都是側重基礎的,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最後一個作業則具有一定難度,在於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這樣的作業設計就充分照顧到學生的差異性,既兼顧基礎,又能幫助學生提升思考能力。
身為一個人民教師,不僅要注重課堂教學,課後作業的布置也要多花心思,每一個教育活動都要作充分考慮,要從多方面幫助學生成長。
本文編輯:小魚乾
(圖片來源網絡,侵聯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