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義大利人羅伯特·納維利斯為了懲罰自己的學生,發明了家庭作業!如今,作業已經成為了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減負力度的逐年加大,學校的作業從量上來說確實已經大幅度減少,從形式上來說也趨於多樣化。不過總有些這樣的家長,覺得孩子每天早早完成了作業,不再做點什麼習題,時間豈不是都浪費了?於是又引發了新一輪熱議。今天,大貓就來跟大家聊聊,家長到底該不該給孩子布置額外的作業?
首先,我們需要討論的是現在家庭作業的意義和作用!作業的作用很明確,就是鞏固所學知識技能。因此,大貓認為,適量作業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對我們檢驗所學是有好處的。當然,前提是適量。
其次,大貓在實際工作中經常會聽到家長抱怨孩子寫作業越來越拖拉,明明一個小時就能做好的作業,非要磨蹭到兩三個小時,有的甚至更長。大貓也很誠懇地問家長,您是否給孩子留了額外的作業?如果是,那麼孩子作業拖拉就很好解釋了,因為孩子心裡明白,反正我做完學校的作業,還有媽媽的作業等著我,那我不如把做學校作業的時間拉長好了,那就不用做媽媽的作業了。
對此,家長的反應分兩種:
一種是:我也是為了孩子好啊,只做學校那點作業怎麼行呢?還不是想讓孩子多練習,達到鞏固學習知識的目的嘛!
對於這種觀點,大貓想說:您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否考慮了孩子的意願?在孩子非自願甚至完全牴觸的前提下,作業只是負擔,是繩索,由此產生的結果自然也不會好!
另一種:原來我給孩子布置的額外作業已經成了孩子的心理負擔,有什麼好辦法來改變這種狀況呢?
對於這種觀點,大貓也想說:恭喜您,您及時意識到了事態的發展趨勢是不良的,換個方式,也許會有所改變,但您知道該怎麼做嗎?
大貓立足教育實踐,結合工作經驗,給廣大家長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試試看,也許能幫您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一、「會休息才會學習」
列寧說過「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學習也是一樣,當孩子已經及時完成學校作業之後,首先應該給孩子一定的休息放鬆時間,勞逸結合才能提高效率。並且,實際操作的時候家長甚至要學會主動要求孩子去休息。
二、「換一種方法,母慈子孝」
如果孩子能夠較好地完成學校作業,建議家長就不要再布置練習了,如果您一定覺得這時浪費時間的話,不妨讓孩子利用這個時間做點他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家長這樣做,孩子就不會對作業產生牴觸情緒了,母慈子孝,孩子只會更愛你。
如果孩子完成學校作業本身就存在問題的時候,家長更不要考慮布置額外作業了。不要覺得這樣孩子是不是跟不上了。您可以要求孩子建立錯題集,將今天完成學校作業時做錯的題抄錄下來,並且嘗試尋找解題方法,做不出來沒關係,等老師講過之後再將錯題集拿出來做一遍!
有錯題不怕,怕的是不知道錯在哪裡,更不知道解決方法。切記不可咆哮,對孩子吼叫解決不了問題,反而落下個「河東獅」的名頭!
三、 「親子時光」
孩子沒上學之前,您是不是一心只想著:孩子只要健健康康,快快樂樂就好。這怎麼自從有了作業之後爸爸媽媽就變臉了呢?以前的親子時光呢?睡前故事呢?爸爸怎麼也不愛講自己年輕時的故事了……?
其實,當孩子完成學校作業之後,孩子會認為這一天的學習活動結束了,剩下的是家庭生活部分了。作為家長應該明白一個道理:家是人最放鬆的地方,不是第二課堂!您完全可以利用這個時間給孩子講講自己工作上的趣事,家裡老一輩人的事情,爸爸媽媽年輕時候的事情,讓孩子講講學校裡的趣事見聞等等!唱一首歌,讀一本書,孩子的幸福感就是這樣形成的!
大貓說: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家庭教育溫暖的滋養,這些「花朵」們才能更健康地成長。作業,它既然存在,那我們何不換種方式,讓它變得無形且溫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