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馬普學會2019年重大科學發現亮點匯總

2020-11-23 騰訊網

編者按

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學會(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MPIAS,簡稱馬普學會)是德國政府資助的全國性學術機構,主要從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礎研究。為了向公眾及其資助者介紹馬普研究所開展的科學研究狀況,馬普學會每年以年鑑的形式發布科學研究亮點報告,展示其最重要的科學進展。2019年12月,馬普學會官網發布了本年度具有重大社會意義或引起媒體巨大反響的研究亮點,以饗讀者。本報告就其主要內容進行摘編。

一、有史以來最高能量的γ射線爆發

Gamma-ray bursts with a high radiant power

γ射線爆發(GRB)是宇宙中最強大的爆炸。它們以γ射線發出大部分能量,這種射線比我們用眼睛看到的可見光更有活力,持續時間幾秒,最多幾分鐘。γ射線爆發可能是由超新星(大質量恆星的爆發)及中子星或黑洞的融化引起的,其本身通常產生比可見光多幾千到一百萬倍的高能,只能從衛星上觀測到。雖然太空觀測站已經能夠觀測證明具有更多能量的單個光子的存在,但是,脈衝束髮射到什麼能量水平,以及是否包括非常高能量的伽馬射線,迄今仍然是一個謎。

最近,天文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證明他們已經觀測到兩次能量輸出量無與倫比的γ射線爆發。拉帕爾馬島(La Palma)上的兩臺MAGIC望遠鏡記錄到了迄今最強烈的γ射線爆發GRB 190114x。納米比亞的H.E.S.S.陣列的28米望遠鏡報告了對另一個高能爆發的GRB 180720B的觀測。通過這些觀測,天體物理學家成功證明了長期以來的一個假設:這種在最高能量範圍內的宇宙閃光確實會發光。

二、色塊會使自動駕駛車輛偏離軌道

Color patch could throw self-driving vehicles off track

德國圖賓根大學(Tübingen)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基於深度神經網絡的光流系統容易受到「攻擊」。計算機視覺專家警告全球汽車製造商,一個簡單的顏色模式可能會導致自動駕駛汽車的計算機視覺系統失靈。該發現對自動駕駛行業產生顛覆性影響,它向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的汽車製造商表明,他們需要訓練自己的系統以應對此類「攻擊」。

印在T恤上、保險槓貼紙上或展示在購物袋上的色塊可能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的一個安全問題。研究人員測試了幾種不同光流系統的穩健性。這些系統被用於自動駕駛汽車、機器人、醫學、視頻遊戲或導航等領域。光流系統描述的是車載攝像機捕捉到的場景中的運動。機器學習的最新進展為計算這種運動提供了更快更好的方法。但這項新的研究表明,這種計算運動的機器算法很容易受到幹擾,只需在場景中放置一個列印的圖案,就可能導致算法認為場景的大部分都在向錯誤的方向移動。

三、博登湖鳥類數量嚴重下降

Birds in serious decline at Lake Constance

博登湖鳥類學工作組和馬普動物行為研究所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在過去的30年裡,博登湖周圍的鳥類數量快速減少,這個地區已經減少了12萬對鳥。1980年,該地區仍生活著約46.5萬對鳥,而到2012年,這一數字已降至34.5萬對,減少了25%。曾經很常見的鳥類,如麻雀、黑鳥和椋鳥,現在也在迅速減少。許多其他種類的種群數量太少,在博登湖地區由於棲息地縮小導致無法生存。

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農業、林業等人類生產活動造成鳥類糧食短缺。人類對昆蟲的滅殺對鳥類影響巨大,高效的收割方法幾乎沒有留下任何種子給食草動物。此外,大面積草地的頻繁刈割、單作的農業生產、冬糧的早熟、排水設施的建設及休耕地的短缺,破壞了許多物種的棲息地。科學家呼籲重新考慮農業和林業政策,以應對生物多樣性的迅速喪失。

四、新化石揭示「露西」祖先的臉

A face for Lucy’sancestor

南方古猿湖畔種(A.anamensis)是已知的南方古猿屬(Australopithecus)中最早的一個物種,被認為是「露西」南方古猿的祖先。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從下顎和牙齒中了解南方古猿湖畔種。直到克利夫蘭自然歷史博物館和馬普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研究小組在衣索比亞Afar地區的Woranso-Mille古生物遺址發現了第一個非常完整的380萬年前的南方古猿湖畔種的頭蓋骨(MRD)。

研究小組開展了15年的現場考古工作,於2016年2月發現了頭蓋骨。古人類學家對其進行了核磁共振成像分析,地質學家則致力於確定標本的年齡和背景。這塊具有380萬年歷史的頭蓋骨化石代表了410萬—360萬年前,南方古猿湖畔種(A.anamensis)進化產生了南方古猿阿法種(A.afarensis)。

MRD及之前從Afar地區獲得的其他化石,顯示了南方古猿湖畔種和南方古猿阿法種共存了約10萬年。這種時間上的重疊挑戰了之前人們普遍接受的這兩個早期人類祖先之間的線性過渡的觀念。

五、全球變暖可能減少植物的遺傳多樣性

Global warming may diminish plant genetic variety

馬普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圖賓根大學、馬德裡技術大學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組成的科研小組研究了從歐洲500多個地理位置收集的擬南芥種群。在西班牙和德國乾燥的條件下種植這些植物,揭示了個別植物對高溫和乾旱的反應。研究人員特別感興趣的是,基因突變的獨特融合如何使同一物種的不同個體抵抗實驗模擬的極端氣候。通過將這些數據與預測未來幾十年溫度和降水量在地理上如何變化的模型結合起來,了解植物生物多樣性將如何受到人類活動引起的氣候變化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隨著降水量的減少和氣溫的升高,特別是在地中海和北歐之間的所謂過渡地帶,歐洲大陸的許多主要植物種群將不具備生存必需的基因突變條件,只有少數植物物種能夠應對日益嚴重的乾旱環境。

六、老年人健康的生物標誌物

Biomarkers indicate health in old age

當科研人員研究衰老的分子基礎時,通常研究蠕蟲、果蠅或老鼠等模式生物。馬普老齡生物學研究所與萊頓大學醫學中心的老齡化研究人員合作,將模式生物的老齡化研究成果與人類老齡化的原因聯繫起來,利用血液中的一組生物標誌物來確定老年人的疾病易感性。研究人員在44168人的血液樣本中尋找老齡化生物標誌物,經過深入的分析,他們得到了一組由14種物質組成的生物標誌物,包括各種胺基酸和膽固醇水平、脂肪酸平衡水平和炎症指標等。該研究結果可以幫助在臨床研究中評估老年人的疾病易感性,並可能用於模式生物的延緩衰老乾預研究。

七、樺尺蛾幼蟲通過皮膚感知環境顏色

Caterpillars perceive colour through their skin

樺尺蛾(Biston betularia)的幼蟲和植物細枝很難區分。幼蟲不僅模仿樹枝的形狀,而且模仿樹枝的顏色。在一項新的研究中,英國利物浦大學和德國馬普化學生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樺尺蛾幼蟲可以通過皮膚感知樹枝的顏色。被蒙上眼睛的幼蟲會改變它們身體的顏色以匹配它們所處的背景。當被賦予可選擇的背景顏色時,蒙著眼睛的幼蟲仍然會移動到與它們相似的背景。研究人員還發現,視覺所需的基因不僅在毛毛蟲的眼睛中表達,而且在它們的皮膚中表達。

八、休息時大腦會重現做決策時的經歷

While resting, our brain replays experiences we made while making decisions

大腦的決策會導致大腦特定的活動模式。近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文章揭示了海馬體是如何學習,並將某些經歷連接到記憶中的。馬普人類發育研究所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當大腦在完成決策後休息時,海馬體會「重現」之前同樣的活動模式,直到其被內化。在這類重放事件的過程中,模式被激活的順序與它們在決策過程中發生的順序相同,但可能以更快的速度進行。

海馬體是位於顳葉皮層內邊緣的一個區域,在學習和記憶過程中起關鍵作用。在實驗中,33名受試者躺在核磁共振掃描儀中進行了40分鐘的複雜決策任務。在這一過程中,研究人員記錄了位於大腦最前部的眶額皮質區域和海馬體的活動。每種類型的決策都會出現一種特定的神經模式。每組任務完成後,參與者被告知休息5分鐘,安靜地躺在掃描儀裡。然後,研究人員觀察在一項複雜的決策任務之後,休息時間的大腦中到底發生了什麼。結果顯示,海馬體重新激活或重演,與先前決策任務中觀察到的活動模式相同。

九、火災削弱了熱帶雨林的系統穩定性

Fires weaken tropical rainforests for years

這是第一次研究森林是否能夠從氣候惡化的壓力中恢復,如火災和乾旱。來自伍茲霍爾研究中心、亞馬遜環境研究所和馬普生物地球化學研究所的一組科學家在巴西亞馬遜Tanguro牧場研究站進行了14年的測量,研究了一組熱帶森林在火災後的動態。這幾片森林在2004—2010年被實驗性地燒毀(每年燒毀1次,3年燒毀1次,還有1片未燒毀的對照區),然後在2012年被風暴破壞。研究表明,7年內,森林與大氣之間的碳和水循環已恢復到火災前的水平,但森林本身仍在衰退,大型老樹仍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生長迅速的年輕樹種。不僅樹木總生物量減少了,而且這些地塊更容易遭到風暴的破壞。這項研究的指向遠不止亞馬遜地區,因為農業和伐木業的發展威脅著全世界的森林,氣候變化也阻礙了森林的自我恢復。世衛組織2015年的一項研究顯示,氣候變化預計將增加風暴和乾旱等幹擾的頻率和強度。更頻繁的幹擾將阻礙生物量和生物多樣性的恢復。

十、阿片類藥物危機

The opoid crisis and its children

馬普人口研究所的科研人員發現,近年來,美國因藥物濫用導致的死亡率持續上升,大大降低了美國人的預期壽命。2014—2016年,美國男性的預期壽命下降了約1/4年,女性的預期壽命下降了約一半。其中,47%的男性和36%的女性的死亡可歸因於藥物濫用。這種現象具有強大的隊列群體效應,已蔓延到20—60歲的幾乎所有年齡段的男子。需要採取行動來減少這一部分本可避免的死亡。

十一、邁向常溫超導的又一重大進展

Another major step towards room-temperature superconductivity

超導材料能無損耗傳輸電能,但其應用卻因超導態嚴苛的低溫要求受限。因此,實現室溫超導成為科學家的重要目標。如今,他們離這一目標越來越近。美國和德國科學家組成的研究小組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實驗證實高壓下的氫化鑭在250開(開代表絕對溫標開爾文,250開約為-23℃)下中具有超導性。而-23℃是迄今為止超導材料中已證實的最高臨界溫度。在這之前,高溫超導的記錄是-70℃。

十二、第一個黑洞圖像

First-ever image of a black hole

黑洞是具有重力的巨大緻密宇宙物體,以致於它能捕獲並消耗了周圍所有的物體,包括光。由於它不反射任何光線,因此黑洞通常隱藏在清晰的視野中,完美地偽裝在空隙的墨黑色上。但是,通過對周圍的熱氣、明亮發光的氣體雲進行成像,由200多名科學家組成的EHT小組捕獲位於Messier 87 (M87)中心的超大黑洞的輪廓,首次成功拍攝了一個黑洞。這個由8個地面射電望遠鏡組成的全球網絡,聚焦在距地球約5500萬光年的Messier 87星系。為了能夠在這樣非常遙遠的距離捕獲數據並保持讀數同步,共收集了5000TB的數據,計算量非常龐大。馬普射電天文學研究所和毫米射電天文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也參與了這次觀測。馬普的研究人員直接觀察了Messier 87星系中的巨大重力陷阱。

十三、飲食結構可能改變了人類的語言

A change in diet may have transformed human language

人類語言的多樣性令人難以置信,從無處不在的「m」和「a」到南部非洲一些語言中罕見的點擊輔音。這一系列的聲音通常被認為是在約30萬年前隨著智人的出現形成的。一項由蘇黎世大學科學家領導,馬普人類歷史科學研究所、馬普心理語言學研究所、裡昂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研究人員參與的國際科研小組揭示了語言進化的新路徑。這項研究表明,飲食結構的改變導致了新聲音的產生。在許多現代語言中很常見的「f」和「v」等發音是一種相對較新的發展,源自飲食引起的人類牙齒咬合的變化。

遠古時期,從狩獵和採集獲取的食物很堅硬,所以人類的牙齒都是對齊咬合的,後期農業飲食中的較軟食物使人類成年時能夠保留更多的牙齒,上面的牙齒比下面的稍微靠前。這一轉變導致了一類新的語音的興起,現在,世界上一半的語言中有這種新的語音:唇齒音,即用下唇接觸上齒發出的聲音。

十四、魚是否有自我意識

Are fish aware of themselves?

將反射的鏡像視為自我的感知和識別能力被認為是跨物種認知的標誌。馬普鳥類研究所、康斯坦茨大學和大阪城市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裂唇魚(Labroides dimidiatus)對它們的鏡面反射做出反應,並試圖在鏡子測試中去除其身體上的痕跡。這一發現表明,魚類的認知能力遠高於人類此前的想像,並引發了科學家如何評估與人類不同的動物智力的爭論。

來源 | 創新研究

本文由丨學會服務365 xhfw_365丨精編發布

歡迎留言、分享、點讚

轉載、投稿、諮詢

相關焦點

  • 德國馬普學會2019年重大科學發現亮點匯總
    of Science,MPIAS,簡稱馬普學會)是德國政府資助的全國性學術機構,主要從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礎研究。為了向公眾及其資助者介紹馬普研究所開展的科學研究狀況,馬普學會每年以年鑑的形式發布科學研究亮點報告,展示其最重要的科學進展。2019年12月,馬普學會官網發布了本年度具有重大社會意義或引起媒體巨大反響的研究亮點,以饗讀者。本報告就其主要內容進行摘編。
  • 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訪問上海光機所
    6月13日,國際著名強場超快雷射物理學家、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Ferenc Krausz教授訪問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並應邀擔任上海光機所第九期「清河之光報告介紹了電子和光的相互作用形成生命的基礎,在物理、化學、生命科學以及信息、工業和醫療技術領域起到關鍵作用。原子尺度的電子運動和光波振蕩的相互作用需要以阿秒的時間尺度來測量。阿秒科學的目的是測量,控制和利用這些過程,並將其從自然世界擴展到人工技術領域。雷射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使得科研人員已經可以觀測和控制這些過去難以觸及的微觀動力學。
  • 德國馬普學會模式抑或美國國家實驗室模式?
    研究所數量和結構與中科院相似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簡稱馬普學會,Marx Planck Society)的運作則相當成功,1948年以來,馬普學會的科學家共獲得17個諾貝爾獎、1個費爾茲獎以及N多個德國萊布尼茨獎。
  • 德國馬普學會高分子所Gerhard Wegner教授訪問化學所
    11月14日上午,德國馬普學會高分子研究所(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Gerhard Wegner教授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 德國馬普神經科學家放棄靈長類研究
    原標題:德國馬普神經科學家放棄靈長類研究   NikosLogothetis 圖片來源:Anne Faden   一位一直是動物權益保護者攻擊目標的德國神經科學家表示,他正放棄靈長類動物研究。他尤其強調,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和其他組織應當就針對研究人員的激進主義分子提起刑事起訴。   Logothetis關於感覺和物體識別神經機制的研究,需要將電極探針植入恆河猴的大腦。此項工作在去年9月成為德國國家電視臺一檔節目的主題,其展示了一位在研究所工作的臥底動物權益保護者拍攝的連續鏡頭。這段視頻旨在展示動物受到虐待。
  • 誕生諾貝爾獲獎者的搖籃——揭秘世界第一的德國馬普研究所
    馬普所是德國聯邦和州政府支持的一個非營利性研究機構,總部位於柏林,行政總部位於慕尼黑,正式更名成立於1948年。德國威廉皇家學會(Kaiser- Wilhelm- Gesellschaft)是成立於1948年的
  • 連中兩枚諾獎,德國這個機構什麼來頭?
    最近兩天,德國科學界喜事成雙,連獲物理和化學兩枚諾獎。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除了英國數學物理學家彭羅斯之外,德國馬普地外物理學研究所所長根澤爾和美國科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蓋茲,因為「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緻密天體」也同樣獲獎。
  • 2019年,實驗室裡那些重大的生命科學發現!
    回顧科學2019年 2019年的實驗室都發生了哪些事? 2019年的生命科學研究或是從前所未有的角度思考地球生物,或是從微小處入手,卻改變了傳統理論,或是從需救急,開發出民生最需要的科研成果。還有讓這個世界辨偽存真的紛紛擾擾科研事件,這些組成了2019年生命科學事件全景圖像。
  • 2019年春季第十屆德國工業4.0考察的九大亮點
    為了探索德國製造的奧秘,尋找工業4.0的真諦,學習德國"隱形冠軍"企業專注執著的工匠精神,借鑑德國企業推進工業4.0和智能製造的最佳實踐,促進中德企業間的交流與合作,e-works定於2019年3月底至4月初組織第十屆德國工業4.0考察,誠摯邀請30名致力於建設數位化工廠,實現智能製造的中國製造企業高層領導前往德國,進行為期十天的深度考察。
  • 截至2019年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統計
    「中國科學十大進展」評選活動已舉辦15屆,旨在宣傳我國重大基礎研究科學進展,激勵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科學熱情和奉獻精神,開展基礎研究科學普及,促進公眾理解、關心和支持基礎研究,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科學氛圍。截至2019年,15年間入選科學十大進展的單位和大學統計如下表所示:中國科學院佔一半,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累計佔四分之一,其它機構累計佔剩下的四分之一。前四家佔了近四分之三的名額,可見基礎科研在我國科研機構中高度集中。
  • 周傳忠:德國科研機構成果轉化的啟示—新聞—科學網
    2010年又提出「高技術戰略」(High-Tech Strategy),2014年進行了更新,強調德國創新政策內部的整合,更加聚焦科技成果轉化為市場產品、工藝與服務。「工業4.0」(Industry 4.0)強調商業、科學、政府與社會的合力,為此構建了包括政府代表、商業協會代表、貿易工會、弗勞恩霍夫學會(Fraunhofer Society)在內的協作平臺。
  • 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公布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
    2020年1月10日上午,2019年度「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新聞發布會在中國科技會堂召開。主辦單位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秘書長王小寧教授主持發布會,中國科協生命科學學會聯合體主席康樂院士,入選項目負責人饒子和院士、匡廷雲院士、隋森芳院士、喬傑院士等生命科學領域專家學者,以及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等30多家媒體的記者出席新聞發布會。
  • 揭示蝗蟲聚群成災的奧秘丨亮點成果
    近年來,中科院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院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重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為進一步增進公眾對中科院亮點工作的了解,同時促進院屬各單位進一步加強對重大成果的傳播推廣,特啟動「中科院科技創新亮點成果篩選」活動。中科院相關職能部門現已推薦候選條目,歡迎大家積極參與投票,相關得票數將作為正式當選條目的重要參考依據。
  • 中國建築學會2019年工作總結
    (三)申報中國科協學術會議與技術難題根據《中國科協辦公廳關於徵集2019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的通知》(科協辦函學字〔2018〕293號),中國建築學會組織申報2項工程技術難題:以數據互聯為核心的建築全產業智能化平臺及關鍵技術、基於風險控制的建築抗震性能提升技術。
  • 2019年,十大科學發現
    這則來自太陽系遠端的新聞,為科學成就碩果纍纍的2019年拉開了序幕。轉眼間,我們已然來到年末,又到了總結過往的時節。現在,就請隨我們一起回顧在今年發生的那些激動人心的科學發現:除了各個領域挑選出來的這些重大發現之外,今年我們也共同見證了許多的第一次,例如:第一次踏足月球的背面;第一次合成了一種含有8種不同鹼基的DNA;第一次創造出了一個由18個碳原子構成的穩定碳環;第一次捕捉到量子糾纏的視覺證據
  • 28年前北大畢業,中科院讀博,德國做博士後的河南女孩,現狀如何
    28年前,馬旭村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化學系,在中科院博士畢業後,她也和許多畢業生一樣,選擇了出國留學,赴德國馬普研究學會微結構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後研究。但是她並沒有留戀他國的優厚待遇,而是在2003年,毅然選擇回國,加入中科院物理所表面物理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
  • 2019年十大科學突破
    醫谷微信號:yigoonet 近日,《Science》雜誌評選出了2019年度的十大科學突破,「事件視界望遠鏡」項目「拍攝」的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獲得突破榜首,生物醫藥領域:首個囊性纖維化三聯療法獲批、抗擊伊波拉病毒的藥物、對抗營養不良的補充劑問世、古生菌或為人類終極祖先等科學突破入選。
  • 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教授Nicola Pinna訪問福建物構所
    3月7日,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教授Nicola Pinna應中國科學院青促會福建物構所小組的邀請訪問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作了題為Interface Design in Hybrid Nanostructures的報告。
  • 科學經典誦讀會—郭愛克:真摯的友誼 真誠的合作
    我與德國馬普學會生物控制論研究所作者:郭愛克神經科學,生物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誦讀人 柴謙攝影:中科院生物物理所 王強誦讀節選 這裡講述的是我個人與德國科學家之間所建立的友誼與合作的故事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個體細胞可以克隆出完整的生命個體,他的故事也許可以點滴地反映出中國科學院與德國馬普學會長期合作的昨天、今天和它的更美好的明天。...... 1992年,我來到了科研路上的一個抉擇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