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諾貝爾獲獎者的搖籃——揭秘世界第一的德國馬普研究所

2020-11-05 艾瑞德國留學

Hello各位同學們,十一假期已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好玩好呢~?要說十一假期有什麼令人矚目的「爆炸性」新聞,那麼莫屬今年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了。

其中的物理學獎獲得者萊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和化學獎獲得者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分別在宇宙學的黑洞研究方面和基因組編輯方法研究領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很巧的是他們均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MPI)——這個在全球技術研究專項排名第一的著名科研機構,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以下簡稱「馬普所」)在歷史上總共有33人次獲得諾貝爾獎!其中1950年後的名單如下:

那麼接下來就讓小編為你深扒一下這個「傳說中」人才輩出的研究所……


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簡介

▲馬普陸地微生物研究所

馬普所是德國聯邦和州政府支持的一個非營利性研究機構,總部位於柏林,行政總部位於慕尼黑,正式更名成立於1948年。

組成結構

馬普所下設很多研究所(站)和課題組,由多達83個科研機構共同組成。涵蓋了對自然科學、生命科學、社會科學、藝術和人文學科的基礎研究。其規模大小和研究方向差別很大。它們遍布於聯邦德國各州和西柏林,多與大學相毗鄰,少數位於歐洲其他國家。

人員構成

截止2016年,馬普所共有22000多名工作人員,其中包括13000多名科學家,近8000名博士生、博士後、客座科學家,國際留學生佔比53.7%,每年在世界上發行至少15000份研究文獻。學校有多達4500個國際合作項目,在118個國家有5000個合作夥伴。

科研經費來源

馬普所的科研經費來自聯邦政府和州政府撥款、政府科技計劃項目經費和私人捐助。在2016年共獲得18億歐元研究經費,這還不包括第三方組織提供的供基礎研究的經費。

研究領域

目前,馬普所開展的研究領域包括:天文學、天體物理學、化學、發展生物學、進化生物學、固態研究、遺傳學、地質研究、免疫學、感染生物學、信息學、氣候研究、認知研究、複雜系統、文化學、材料科學、數學、醫學、微生物學、神經生物學、生態學、植物研究等。

獲得榮譽

馬普所是歷史上獲得諾貝爾獎最多的德國科研機構,總共出現過33個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不包括今年)。此外,其科研人員還獲得了歐美日本等很多國家的各種獎項。在200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的非大學類研究所的排名中,馬普所名列第一位,技術研究專項排名第三。在2016年英國自然雜誌發布的全球研究機構自然指數排行榜上,馬普所位列第四位,處於史丹福大學之前。

那麼馬普所為什麼能夠在世界眾多科研機構中猶如一匹黑馬脫穎而出呢?

這個學會成功的原因很多,其中兩個原則非常重要:

  • 第一,所有的科研項目,由科研人員自己選。
  • 第二,科研班子的成員,由科研負責人自己選。

這兩條「成功運用了整整100年(1911-2011)"的原則的核心涵義是為科學研究營造一個「最自由的最佳工作環境」

這兩條基本原則是馮·哈爾納克(Adolf von Harnack)提出的:成立於1911年的德國威廉皇家學會(Kaiser- Wilhelm- Gesellschaft)是成立於1948年的馬普所的前身,而威廉皇家學會的第一任會長,正是馮·哈爾納克(1911-1930年擔王會長19年)。

馬普所的發展歷史

馬普所的前身是1911年成立的威廉皇家學會,因為馬克斯-普朗克(1918年諾貝爾獎得主,量子理論的奠基人)對德國科學的研究和發展做出的巨大貢獻,改名為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他本人曾做過8年的威廉皇家學會會長。在那個黃金時期,德國是世界科學的中心。

▲馬克斯·普朗克

二戰中,馬克斯·普朗克與納粹政權展開鬥爭,並力圖保護猶太科學家。1947年10月4日普朗克在哥廷根逝世,終年89歲。

二戰後,德國百廢待興,也開始勵精圖治。馬普所力圖吸引在國外(主要是美國)的各個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很多優秀的德國科學家都回國任職,加入馬普所。即使是現在,馬普所還在不斷吸引人才。在美國的德國科學家也樂意「回家」。

▲馬普所曾經的科研人員,左二愛因斯坦,中間馬克斯普朗克

那麼可能就有同學想問了,馬普所的招生機制是怎樣的?如何才能進入這個神一般的科學殿堂呢?

1 博士生招生及其規模

馬普所個研究所每年的招生規模都很小,大多數研究所都有自己的research school,有的研究所一年招生兩次,有的一年招生一次,但是每年進入research school的人一般大約在10人左右,所以整個research school的總人數變化不大。

一些主要工作單位在學校,在研究所掛職的老師根據項目需要也可能會招一些博士生,但是要進入research school都要參加面試(Research school的待遇更好點)。各研究所都有一個大概的固定時間發布招生要求和一些項目信息,發布招生信息後在未來1月左右的時間內接受世界範圍內優秀學生的申請。申請截止時間後用大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來選擇優秀學生,之後對感興趣的學生發出面試邀請。

2 關於面試

大部分學生都要被邀請到研究所參加面試,馬普所報銷往返的路費和住宿費,對由於客觀原因不能到研究所參加面試的同學進行電話面試。

大部分面試為三天時間:

  • 面試第一天讓學生了解研究所,參觀實驗室,了解實驗室的科研儀器,跟導師溝通交流,與博士生和博士後進行交流,儘量讓學生對研究所有個客觀全面的了解。
  • 第二天用於組織公開報告會,導師對自己的項目,課題組的研究內容和招生要求進行介紹,參加面試的同學公開介紹自己的科研經歷等(每個人大約8分鐘左右),下面坐著的老師和學生提問(大約2-3分鐘)(根據面試學生的規模和總時間安排有不同)。
  • 最後一天導師對申請自己課題的學生進行單獨面試。面試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和導師之間增加相互了解,導師對學生進行再判斷,學生也可以再次確定自己是否喜歡申請的課題。

3 關於導師及學習內容

每個博士生一般配備3名導師,1名導師來自研究所,1名導師來自大學(研究所沒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博士生要到將來拿學位的大學註冊學生身份),還有1名來自其他研究機構。

馬普所research school裡面的學生都要求到其他研究所訪問3個月左右,一般第3名導師來自將來要訪問的學校。馬普所的學生一般剛開始都是籤1年合同後2年的合同由導師根據第1年的表現確定是否續籤(表現太差的將被開除)。

  • research school一般要求在開始博士學習3個月內博士生跟主導師商量確定其他導師人選。
  • 在開始博士6個月內完成研究計劃(Research proposal)的書寫,跟所有導師進行細節討論,徵得所有老師的同意。
  • 博士一年後,博士生要再次嚮導師匯報研究進展,同導師討論調整今後研究計劃。之後的兩年,也要求博士生定期與導師們坐在一起討論研究進展。

德國嚴謹科學的學術作風

健全先進的基礎建設

吸引了大量優秀的科研人員在這裡奮鬥

這才是多年來諾貝爾獎屢屢被德國學者囊括的根本原因


留學資訊、移民投資、德語學習、風土人情、歷史文化…… 你想知道的關於德國的一切,盡在 ☞☛「艾瑞德國留學」,歡迎關注我們哦~

相關焦點

  • 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訪問上海光機所
    6月13日,國際著名強場超快雷射物理學家、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研究所所長Ferenc Krausz教授訪問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並應邀擔任上海光機所第九期「清河之光阿秒科學的目的是測量,控制和利用這些過程,並將其從自然世界擴展到人工技術領域。雷射科學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使得科研人員已經可以觀測和控制這些過去難以觸及的微觀動力學。
  • 德國馬普神經科學家放棄靈長類研究
    原標題:德國馬普神經科學家放棄靈長類研究   NikosLogothetis 圖片來源:Anne Faden   一位一直是動物權益保護者攻擊目標的德國神經科學家表示,他正放棄靈長類動物研究。馬克斯·普朗克生物學控制研究所所長Nikos Logothetis說,他將「儘快」結束現有的獼猴試驗,然後將研究轉向齧齒動物的神經網絡。近日,在一封發送給同行的信中,Logothetis將缺少同事和更廣泛科學界的支持作為其作出上述決定的關鍵因素。他尤其強調,馬克斯·普朗克學會和其他組織應當就針對研究人員的激進主義分子提起刑事起訴。
  • 史上第四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誕生
    獎項的另一半被授予55歲的美國天文學家AndreaGhez和68歲的德國天文學家ReinhardGenzel,兩人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特大質量緻密天體,這也是最為人熟知的黑洞。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Ghez和Genzel領導的團隊一直在繪製靠近銀河系中心的恆星運行軌道。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 三位獲獎者與黑洞有關
    蓋茲在現場電話連線時說:「科學對人類至關重要,我非常熱衷於教導年青一代提問和思考的能力,這對世界至關重要。」她表示,促使她進入該研究領域的,「首先是懷疑與興奮等綜合因素,我們仍然不知道黑洞中有什麼,這是令人著迷的一部分,這將有助於推動我們去了解新世界」。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三位獲獎者與黑洞有關
    瑞典皇家科學院6日宣布,將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名科學家。英國科學家羅傑·彭羅斯因證明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直接結果而獲獎;德國科學家賴因哈德·根策爾和美國科學家安德烈婭·蓋茲因在銀河系中央發現超大質量天體而獲獎。當天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會議廳舉行的發布會比預定時間晚10多分鐘。
  • 德國馬普學會高分子所Gerhard Wegner教授訪問化學所
    11月14日上午,德國馬普學會高分子研究所(The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Polymer Research)Gerhard Wegner教授被聘為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 德國這家研究所為何今年兩獲諾獎:尊重科學才能繼續進步
    ) 德國的天體物理學家賴因哈德·根澤爾(Reinhard Genzel)榮獲了202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和聯邦教研部長卡爾利切克(Anja Karliczek)在第一時間祝賀了根澤爾獲得諾獎。·哈維蘭德在頒獎儀式上表示,今年獲獎者們的發現為研究緻密和超大質量天體開闢了新天地。
  • 120年全部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獲得者統計:屠呦呦為最高女性獲獎者
    2020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獎者將在北京時間2020年10月5日17:30被宣布。主要頒發給5個領域,分別是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代謝學及免疫學; 獲獎國家前5名依次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瑞典; 移民到美國的獲獎者最多,達到21位; 其中獲獎者受教育學校前5名依次是哈佛大學,劍橋大學
  • 120年全部諾貝爾生理及醫學獎獲得者統計:獲獎最小年齡為32歲,屠呦呦為最高女性獲獎者
    ,分別是生理學,遺傳學,生物化學,代謝學及免疫學;獲獎國家前5名依次是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瑞典;移民到美國的獲獎者最多,達到21位;其中獲獎者受教育學校前5名依次是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及及加利福尼亞大學;獲獎者最喜歡的工作單位前5名依次是哈佛大學,洛克菲勒大學,劍橋大學,巴斯德研究所及加利福尼亞大學。
  • 連中兩枚諾獎,德國這個機構什麼來頭?
    最近兩天,德國科學界喜事成雙,連獲物理和化學兩枚諾獎。10月6日,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三位科學家,除了英國數學物理學家彭羅斯之外,德國馬普地外物理學研究所所長根澤爾和美國科學家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蓋茲,因為「發現銀河系中心有一個超大質量緻密天體」也同樣獲獎。
  • 德國馬普學會2019年重大科學發現亮點匯總
    編者按 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學會(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MPIAS,簡稱馬普學會)是德國政府資助的全國性學術機構,主要從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礎研究。
  • 德國馬普學會2019年重大科學發現亮點匯總
    )是德國政府資助的全國性學術機構,主要從事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基礎研究。為了向公眾及其資助者介紹馬普研究所開展的科學研究狀況,馬普學會每年以年鑑的形式發布科學研究亮點報告,展示其最重要的科學進展。2019年12月,馬普學會官網發布了本年度具有重大社會意義或引起媒體巨大反響的研究亮點,以饗讀者。本報告就其主要內容進行摘編。
  • 德國馬普學會模式抑或美國國家實驗室模式?
    研究所數量和結構與中科院相似的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學會(簡稱馬普學會,Marx Planck Society)的運作則相當成功,1948年以來,馬普學會的科學家共獲得17個諾貝爾獎、1個費爾茲獎以及N多個德國萊布尼茨獎。
  • 2016諾貝爾化學獎獲獎者資料介紹 分子機器是什麼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名單揭曉:三位科學家分享獎項  分子機器的設計和合成。  「我無法相信它真的能實現。」 伯納德·L·費林加如此描述他們建成第一座分子機器時的心情。  諾獎委員會表示,「電腦的發展反映了技術的小型化是如何引領變革的。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讓機器變得更袖珍,帶領化學進入一個新紀元。」
  • 剛剛,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
    德國科學家和美國科學家Reinhard Genzel、Andrea Ghez因「在銀河系中心發現了一個超大質量的緻密物體」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 Roger Penrose將享有一半獎金,Reinhard Genzel和Andrea Ghez將分享另一半獎金。 今年,每項諾貝爾獎獎金額為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人民幣760萬元),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
  • 諾貝爾物理學獎首次頒向黑洞!第四位女性獲獎者誕生
    北京時間 2020 年 10 月 6 日下午 6 點,2020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重磅公布,頒給英國數學物理學家 Roger Penrose、德國天體物理學家 Reinhard Genzel 和美國天文學家 Andrea Mia Ghez,以表彰 Roger Penrose 在發現黑洞形成是廣義相對論的可靠預測方面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黑洞研究,如何解讀獲獎者的貢獻?
    由於去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給了宇宙學和天體物理,而近年來物理獎從未連續發給同一領域,所以今年再度花落宇宙學讓人十分意外。其它領域的科學家表示不理解。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所長,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安德裡亞·蓋茲,1965年出生於美國紐約市。
  • 諾貝爾化學獎揭曉:兩位獲獎者均為女科學家
    1995年從法國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目前任職於德國馬普病原體科學研究所。目前任職於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63個化學獎由一位獲獎者獨享,23個獎由兩位獲獎者分享,25個獎由三位獲獎者分享。弗雷德裡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是唯一榮獲超過一次諾貝爾化學獎的科學家(1958年和1980年);瑪麗·居裡(Marie Curie)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1903年物理學獎和1911年化學獎),不過並非全部獲得化學獎。
  • 2020年諾貝爾獎揭曉:多數獲獎者來自這個國家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美國-羅切斯特大學) 美國科學家查爾斯·賴斯(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加州理工學院) 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英國-東英吉利大學/倫敦大學國王學院) 3 諾貝爾物理學獎
  • 2020諾貝爾物理學獎: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
    作者:馮麗妃 梅進三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分享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因為他們發現了宇宙中最奇異的現象之一 ——黑洞。利用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Genzel和Ghez開發了一種方法,可以穿透星際氣體和塵埃組成的巨大雲團,看到銀河系的中心。他們拓展了技術的極限,改進了新技術,以彌補地球大氣造成的扭曲,建造獨特的儀器,並致力於長期的研究。他們的開創性工作為我們提供了迄今為止最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銀河系中心存在一個超大質量黑洞。「今年獲獎者的發現為緻密和超大質量物體的研究開闢了新的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