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海水=300L汽油,我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

2021-01-17 Argon科技

近期的科技圈被美國卡脖子的事件太多了,從最早的貿易戰延伸到美國下禁令,對我國的科技企業造成了嚴重的打擊,全民一片憤怒,加之疫情援助,一些國家收到援助物資翻臉不認人,但是就是沒辦法,誰讓咱們的一些企業只想著賺快錢,想著上市圈錢不務實呢!人總是要從悲傷中走出來才能成長,向前看,這不清明假期剛過上班第一天,中國的科技圈開啟了新的輝煌「人造太陽」信息有新的進展了,央視新聞推送了一條名為: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的文章。

首先我們來科普下:「人造太陽」全超導託卡馬克裝置是一個什麼東西,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的原理是在裝置的真空室中加入少量的氫同位素氘或氚,通過類似變壓器的原理產生等離子體,然後增加密度和溫度使其發生聚變反應,這將在反應過程中產生巨大的能量。2009年,中國獲得了世界上第一臺全超導非圓截面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的第一輪物理放電實驗,證明中國的科學技術處於世界核聚變研究的前沿。

該裝置由中科院合肥材料科學研究所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發,是世界上第一個非圓形截面的全超導託卡馬克,也是中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同時,2018年11月,託卡馬克的全超導科學儀器EAST在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獲得了接近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參數的物理條件,為未來聚變堆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科普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那麼它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好處?核能是新能源家族的新成員。要使用核能,必須發生核裂變。核裂變分為裂變和聚變。裂變元素的原子核經歷裂變並釋放巨大的能量。受控核裂變技術的發展已經使裂變能量的應用商業化,例如核(裂變)發電站。裂變所需的鈾和其他重金屬元素在地球上很少,傳統的裂變反應堆會產生放射性核廢料,處理起來相當昂貴,還會汙染環境。這些有限的條件限制了裂變能量的發展。

核聚變不同裂變原理,聚變是兩個較輕的原子核聚合為一個較重的原子核並釋放出的能量。目前在受控核聚變也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科學家早就完成了氘氚核聚變,直白點就是氫彈爆炸,但是氫彈爆炸是不可控制的瞬間能量釋放,科學家需要可以控制核聚變。氫彈生產的燃料是氫的同位素氘。

據了解,人類開發核能的途徑主要有兩種:——重元素的裂變和輕元素的融合。人類利用核裂變原理建造了數百座核電站,但核聚變的使用卻遠遠落後。「人造太陽」的科學目標是使海水中豐富的氘和氚像太陽一樣在高溫高密度條件下進行核聚變,從而為人類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這被認為是第四次工業革命最強大的基石之一。

科學家估計,1升海水含有0.03克氘,產生的聚變能相當於300升汽油。海水中有超過450萬億噸的氘,釋放的能量足夠人類使用數億年。更重要的是,核聚變反應的產物是氦和中子,它們不產生任何有害物質,可以稱之為完全清潔的能源。然而,「人造太陽」至少可以滿足「極高的溫度」和「足夠的約束」兩個苛刻的條件,以實現可持續的核聚變反應並被人們所利用。

相關焦點

  • 竟然1升海水替代300升汽油!中國的人造太陽到底多厲害?
    比如1升海水,通過聚變產生的能量相當於300升汽油。但是它的漂亮之處在於:反應後的產物無毒無害,僅僅是惰性氣體氦,而且在運行的過程中,可以隨時隨地關閉。值得一提的是,其產生放射性廢物或是發生不可控的局面之概率微乎其微。重要的是聚變反應所需要的元素大部分來自於海水,原料來源很容易。
  • 離子溫度超過1億度,運行20秒,中國人造太陽已被韓國反超?
    而從中國人造太陽在2020年的公布數據來看,是首次實現了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所以韓國人造太陽確實領先了,當然這裡也足夠說明韓國在這方面的突破力量非常的強,並且他們的最終目標是——力爭在2025年成功實現300秒連續運行,離子溫度高於1億度,就是大概情況,如今韓國人造太陽在1億度溫度下創造了20秒運行時間的新世界紀錄,暫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必這個高。
  • 「人造太陽」重大突破!在1億度超高溫度下運行近10秒
    央視報導,中國自主設計的核聚變實驗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的東方超環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在1億度超高溫度下運行了近10秒。「東方超環」EAST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是我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
  • 中國人造太陽獲重大突破,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白宮:大事不妙
    根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4月3日的最新報導稱,自從今年1月份新型冠狀病毒在武漢爆發之後,中方動用了全國的力量去撲滅這場疫情,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之內,就將其完全控制住。截止到目前,中方境內尚且存在的確診總數量已經下降2000人以下。
  • 我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
    從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獲悉,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大科學裝置EAST近期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等多項重大突破,獲得的實驗參數接近未來聚變堆穩態運行模式所需要的物理條件,朝著未來聚變堆實驗運行邁出了關鍵一步。
  • 1億度維持了10秒!中國人造太陽核聚變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來源:小央視頻、快科技、國際核電的那些事近日,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據央視國防軍事頻道報導,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近日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
  • 東方超環實現1億度運行10秒,離可控核聚變又進了一步
    近日據央視報導,中國自主設計的核聚變實驗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的東方超環日前取得重大突破,在1億度的超高溫度下運行了近10秒。要知道,太陽表面溫度才5500度,中心溫度也在2000萬攝氏度。這個溫度被稱為小太陽當之無愧。實際上,太陽就是核聚變能量體,為太陽系內的所有行星輸送能量。
  • 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
    中國「人造太陽」EAST裝置實現1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 (1/4) "← →"翻頁
  • 海水變汽油,中國「人造太陽」獲突破,各國拋出合作橄欖枝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國在科學研究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國也掌握了一項「人造太陽」的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海水變成「石油」,讓世界各國羨慕不已,希望我們國家能夠分享這項技術。除了這些,我國這些年也一直在研發其它的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我國也投入了很多資金來做這方面的研究,現在隨著我國科技的進步,我國在新能源的研究技術上也不斷成熟,我國也在發展中掌握了一項將海水變成「石油」的技術,讓其他國家羨慕不已。
  • 韓「人造太陽」刷新世界紀錄 1億度下持續運行20秒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8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導,韓國超導託卡馬克先進研究(KSTAR)中心宣布,在與首爾國立大學(SNU)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聯合研究中,成功讓等離子體在超過1億攝氏度高溫下連續運行了20秒!比2019年的時間(8秒)延長了2倍以上,創下新世界紀錄。
  • 韓國人造太陽創造世界紀錄,在1億度高溫下,成功運行20秒!
    韓國人造太陽創造世界紀錄,在1億度高溫下,成功運行20秒!人造太陽的概念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提出了,目的並不是真正的製造出一個可以掛在天空當中的太陽,而是希望人類可以利用太陽的核聚變,為人類源源不斷的提供新的能量。
  • 比太陽表面溫度高18000倍,持續運行10秒,我國此裝置又創新紀錄
    據央視等媒體4月3日報導,我國自主設計的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最新實驗取得重大突破,實現了在1億度高溫之下運行10秒鐘的目標。該裝置實驗碩果纍纍,2017年在全世界首次實現了5000萬度等離子體持續放電101.2秒的高約束運行,2018年底,又首次實現了1億度等離子體放電,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
  • 2億攝氏度!比太陽熱10倍!我國「人造太陽」預計明年投入運行
    2億℃,比太陽熱10倍!我國「人造太陽」預計明年投入運行石油和煤炭,可以說是現在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資源,老美甚至為了石油多次發動戰爭,可見這些資源的重要性,這些化石資源又被叫做不可再生資源,顧名思義早晚有一天會用完的,很早之前人們就在考慮找新的清潔能源代替石油和煤炭了,核能就是其中之一,現在廣泛使用的是核裂變產生的能量,
  • 中國「人造太陽」達1億度以上運行,使用「核聚變能」還有多遠?
    中國現在「人造太陽」達到1億度以上運行,這意味著我國核聚變技術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什麼樣的裝置能耐如此高溫?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什麼差距?該脈衝機組的成功研製,將驅動HL-2M裝置的等離子體電流達到此前現有裝置的2倍以上、等離子體溫度超過1.5億度,從而為在這個裝置上開展近堆芯級參數下的等離子體物理實驗和關鍵技術研究提供有力保障。這意味著我國的核聚變技術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中國距利用核聚變能的夢想又近了一大步。
  • 中國「人造太陽」能達1億度以上運行,距利用核聚變能還多遠?
    中國現在「人造太陽」達到1億度以上運行,這意味著我國核聚變技術又上升到一個新的臺階。什麼樣的裝置能耐如此高溫?距離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什麼差距?此前,中國科學院等離子體所2018年11月12日發布消息,我國「人造太陽」項目獲得重大突破,首次實現加熱功率超過10兆瓦,等離子體儲能增加到300千焦,等離子體中心電子溫度首次達到1億度。不過,按照現在的研究進展,人類實現聚變能的商業化應用至少還要等到2035年以後。
  • 中國人造太陽1億度新紀錄 大規模應用或還需數十年
    中國人造太陽1億度新紀錄 大規模應用或還需數十年  Evelyn Zhang • 2018-11-12 18:06:52 來源:前瞻網
  • 走近「人造太陽」|有太陽,為什麼還要人造「太陽」?
    「EAST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磁體、非圓截面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它擁有類似太陽的運行機制,因此又有『人造太陽』之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說。有太陽,為什麼還要造「人造太陽」?科研人員介紹,因為煤、石油、天然氣未來有枯竭的危險,還存在一定的環境汙染。
  • 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科技傳播熱度榜單TOP10
    -科技榜單-1、中國人造太陽首次實現1億度運行 ←入榜理由>近日,位於安徽省合肥市「科學島」上的我國大科學裝置「東方超環」取得重大突破,等離子體中心電力溫度首次實現1億攝氏度運行近10秒。「東方超環」是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試驗裝置,被稱為「人造太陽」。該裝置由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自主研製,是世界上第一個非圓截面全超導託卡馬克,也是中國第四代核聚變實驗裝置。
  • 我國掌握了一項「人造太陽」的手藝,可以將海水釀成「煤油」
    「人造太陽」的手藝,這項手藝可以將海水釀成「煤油」,讓世界各國豔羨不已,希望我們國度可以或許共享這項手藝。,現在隨著我國高科技的發展,我國在新能源的探究手藝上也接續成熟,我國也在發展中掌握了一項將海水釀成「煤油」的手藝,讓其它國度豔羨不已。
  • 有太陽,為什麼還要人造「太陽」?
    EAST是我國「九五」期間立項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由原國家計委在「十五」期間批准開工,「十一五」建成,目標為人類開發核聚變能源提供重要的工程和物理實驗基礎。  「EAST是中國自主研發的,世界上第一個全超導磁體、非圓截面託卡馬克實驗裝置,它擁有類似太陽的運行機制,因此又有『人造太陽』之稱。」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副、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宋雲濤說。